海通宏观姜超:今年开始全球宽松货币已正式终结

海通宏观姜超:今年开始全球宽松货币已正式终结
2018年02月04日 12:34 新浪综合

  当宽松正式终结!——海通宏观每周交流与思考第254期(姜超等)

  来源: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观 点

  上周美日欧股市全部重挫,韩印港等新兴市场股市普跌,黄金和石油下跌,金属价格震荡下跌,国内股跌债涨。

  进入18年以来,全球股市先是联袂上涨,在上周又出现了集体下跌,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到底18年的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将何去何从?

  海外股债双杀。这一次海外资本市场下跌的不只是股市,而是股债双杀。上周末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达到2.84%,比年初上行了44bp,创下近4年以来的新高。而德国10年期国债利率达到0.74%,比年初上行26bp,也是2年半的高点。甚至连日本10年期国债利率也达到0.1%,是1年以来的高点。

  通胀预期上升。而促发美国资本市场调整的重要原因在于通胀预期的显著提升。上周五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居民工资出现大幅增长,私人部门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达到2.9%,创下09年5月以来新高。从债市来看,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和TIPS(通胀保值债券)之间的利差达到2.14%,创下14年9月以来的新高,通胀预期的上升推高利率,而利率的大幅上升又引发了对流动性以及未来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导致了股市的大幅下跌。

  已经充分就业。美国1月份的失业率保持在4.1%的历史低位,而上一轮失业率降至4%左右还在00年,失业率持续低位意味着美国目前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未来就业人口难以进一步上升,观察其过去几年的新增非农就业其实一直是稳中有降,这也从侧面暗示美国经济已经过了经济扩张的顶峰。

  财政刺激失效。而在经济已经充分就业的背景下,即便今年特朗普的大规模减税政策落地在即,其实也不可能给美国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因为其国内生产已经饱和,只能靠增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从美国的贸易逆差来观察,17年末已经达到月均500亿美元,创下5年新高,而再上一次其贸易逆差超过500亿美元还是在金融危机的08年。特朗普显然不愿意减税变成进口,因此18年全球贸易纠纷势必会大幅增加。

  政策自相矛盾。但如果美国既要大幅减税,又不愿意增加进口便宜了中国和德国人,其结果必然是工资上涨、通胀上行、利率上升,而这又与其减税相矛盾,因为美国是赤字政府,其减税依赖于政府举债,但美国目前的政府债务率处于100%历史最高位,其17年的财政赤字率已经由降转升,预计会从16年的3%重新回升至接近5%,如果再加上10年期国债利率从2%大幅飙升至3%,那么美国财政可能很快就不堪重负。

  利率决定周期。在过去几年,随着经济的正常化,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开始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但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又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财政政策。但问题是从来没有独立的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依靠政府举债,而这其实需要利率的低位来配合。而从美国经济过去100年的经验来看,自从央行诞生以后,利率就成为经济周期之母,每一次经济复苏的开启源于利率下降,但利率的持续上升最终会引发下一次经济衰退。

  宽松正式终结。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国家开启了长达10年的宽松货币时代。虽然美国从15年末开始加息,中国从16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欧洲从17年末开始缩减量化宽松规模。但市场此前始终感受不到货币收紧的影响,源于从超级宽松开始收紧,其实依然是是相对宽松。但变化终于发生了,先是17年末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突破3.6%,然后是18年初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突破2.5%,中美两大国的长期利率双双突破了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均值,这其实意味着今年开始全球宽松货币已正式终结。

  金融周期尾声。因此,虽然17年全球经济首次同步复苏,18年以来的增长预期依旧稳健,但从金融周期来看,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而观察各国银行信贷增速,美国是从09年开始由负转正,到16年信贷增速最高达到8%,目前已经降至3.5%。欧洲信贷增速从14年开始由负转正,16年末最高达到4.4%,目前已经降至2.9%。而中国的政府与社融总增速在16年最高是17%,目前降至13.6%。日本的信贷增速也从17年初的4%降至3%。而在利率上升以后,信贷增速的下滑将是全球经济未来的最大挑战。

  一、经济:PMI小幅下滑

  1)PMI小幅下滑。18年1月全国制造业PMI为51.3%,虽高于荣枯线,但连续2个月回落,指向制造业景气仍弱。主要分项指标中,需求、生产同步走弱,价格再度回落,库存被动回补。分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均回落,但大企业仍处扩张区间,小企业低于临界点。而从中观行业数据看,终端需求仍在下滑,工业生产普遍回落,生资价格持续下跌,供、需、价三方面均表明经济依然偏弱。

  2)内外需求均降。1月新订单指标由12月份的53.4%小幅回落至52.6%,进口由12月份的51.2%回落至50.4%,印证1月以来终端地产、汽车需求小幅回落。1月新出口订单指标由12月份的51.9%大跌至49.5%,重回线下,是1月PMI下滑主因,主要缘于圣诞、新年相关海外需求提前释放。

  3)生产继续回落。1月生产指标由12月份的54.0%回落至53.5%,采购量由53.6%降至52.9%,反映企业生产意愿未见明显改善。虽然发电耗煤增速因春节效应导致的低基数大幅反弹,但随着生产进入淡季,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开工均季节性下滑。

  4)库存被动回补。1月原材料库存回升至48.8%,产成品库存回升至47.0%,需求、生产双双下滑,但需求降幅大于生产,使得企业库存短期被动回补。

  二、物价:预计CPI先降后升

  1)食品价格大涨。上周商务部食品价格小幅上涨1.5%,其中主要是临近春节,菜价大幅上涨。

  2)预测CPI先降后升。截止目前商务部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涨幅为3.1%,预测1月CPI食品价格环涨1.8%,1月CPI略降至1.4%。但2月后高基数效应消失,2月CPI或反弹至2.4%。

  3)预测1月PPI继降。上周商务部生产资料价格止跌回稳,1月以来商务部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跌0.6%,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下跌0.2%,预测1月PPI环降0.2%,1月PPI同比涨幅降至3.9%。

  4)通胀走势分化。展望未来,CPI在经历1月的短期回落之后,2月份以后有望回归温和回升,但在PPI方面,由于年初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整体下跌,叠加去年的高基数效应,未来PPI将持续下降。

  三、流动性:资金短期充裕

  1)货币利率下降。上周R007均值下行12bp至3.11%,R001均值下行6BP至2.59%。DR007下行5bp至2.82%,DR001下行6bp至2.52%。

  2)央行大幅回笼。上周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货币7600亿。

  3)汇率继续回升。上周美元指数大幅震荡,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回升,在岸、离岸人民币均回升至6.3。

  4)资金短期充裕。上周央行称,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现金投放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暂停逆回购操作。从市场利率的表现来看,1月份的R007是过去11个月的最低值,DR007也是过去半年的最低值,而且进入2月以来货币利率还在下降,意味着当前的资金短期充裕,18年流动性有望好于17年。

  四、政策: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1)地方淡化GDP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地方政府正在淡化经济增长目标,今年至少有13个省份调低了2018年的GDP增长目标,例如天津将去年的8%下调为5%,重庆从10%左右下调至8.5%左右,湖北从8%左右下调至7.5%,甘肃从7.5%下调至6%左右,内蒙古从7.5%左右下调至6.5%左右。除了下调目标,福建、海南等地方政府开始取消对部分市县的GDP考核。

  2)棚改开工目标下调。从近期地方两会的情况来看,多省份的棚改新开工目标较2017年有所降低,山东省2018年的棚改住房开工套数降至76万套,四川降至25万套。

  3)支持创新产业上市。证监会称要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五、海外: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美债利率突破2.8%

  1)美联储释放鹰派加息信号。在立场偏鸽派联储主席耶伦的“告别”会议上,美联储按兵不动,但在预测通胀前景时透露了鹰派信号。美联储声明预计,今年美国通胀将会上升,近几个月金融市场的通胀预期已经回升。这给3月联储会议加息做了铺垫。

  2)1月非农就业好于预期,美股美债大跌。美国1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20.0万,好于市场预期,1月失业率(4.1%)和劳动参与率(62.7%)连续第4个月持平在低位。从具体行业来看,建筑业就业持续高增,餐饮医疗就业增加,时薪环比持平、同比扩大。非农数据发布后,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突破2.8%,美元指数走高突破89,标普500、纳指均大跌约2%。

  3)特朗普国情咨文演讲。上周三,特朗普发表就任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演讲内容的亮点在于:第一,贸易部分未有预期中更具针对性的措施。第二,特朗普要求国会产生一份“至少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第三,特朗普呼吁停止移民签证抽签转用“择优”制度等等。

  4)欧元区1月通胀回升。上周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欧元区1月CPI同比初值1.3%,超过了市场预期的1.2%。分项数据来看,1月对通胀贡献最大的是能源价格,上涨2.1%;其次是食品酒水及烟草,上涨1.9%。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延续强劲的上涨势头,2017年欧元区GDP增长2.5%,创下十年以来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