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教育产业化已经沦为单纯以创收为目的的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2:12 上海国资

  昌切/文

  创收以及创收背后的东西,是对正规学生的双重侵犯

  把事情的真相挑穿了说往往是非常可怕的。教育的产业化目前已沦为单纯的以创收为目的的改革。为什么要创收?因为要增加除学生以外所有教育从业人员的收入。为什么要增
加所有教育从业人员的收入?因为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中许多教育从业人员都感到收入相对地不足。十多年前流行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折射的就是这种世俗的心态。当时的知识人尤其是搞人文科学的知识人,经常拿自己与当红的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比,越比越丧气,越觉得高付出未得到高回报。

  知识人自视为“劳心者”,搞的是“复杂劳动”,理应得到比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力者”更高的收入。于是就有了增加收入的需求,和随之而来的如何提高收入的问题,因此也就有了创收一说。

  不知道创收这个“关键词”出现的确切时间,但最迟不会迟过1990年代中期,因为从那时开始,教育从业人员的收入情况一天一天好起来。从账面上看,教授的工资并不高。那么,高出的部分从何而来?一言以蔽之:创收。

  创收的办法可谓五花八门,但门径只有一个,就是放大教育的权限,使文凭增值。教育既然被看成产业,那么作为教育产品合格标签的文凭怎么可能不增值呢?实际上增值等于贬值。“物以稀为贵。”文凭都发滥了,什么贵人蠢人都想拿敢拿,反正交钱了事。更大的官可以在更好的大学拿到更高的学位。与此同时,那些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却频繁穿梭于各种人才招聘会场,以自降身价的所谓理性乞望谋得一个聊以维持生计的位置。时下考研成风,对于不少穷学生来说,不过是为了赢得延缓“审判”的时间,说明正规的硕士也跟着正规的学士掉了价。事实上,正规博士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人也有了“万言不值一杯水”的预感。

  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权利:活着,活好,活出意义来,都是“天赋人权”。学生也是人,当然应有人之为人的权利。

  然而一切权利都是相对的,都必须具体化。与学生相对的是师长,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因而学生所应有的是相对于师长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利。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的学生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享用过这份相对的权利。请想想:从小学读到大学,从学士读到博士,有哪一位学生曾经有过“当家作主”的切身体验?学生从来都是被动的,是被教育和监管的对象,是受制于师长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庞大的利益群体。

  教学是教师和教务部门的事情,科研是教师和科研部门的事情,收费是教育政策制订和执行部门的事情,贷款是银行和掌握金融政策部门的事情,创收是主管创收的官员和部门的事情。所有这一切,毫无疑问,都与学生无关。其实说无关是不准确的,离开了学生,所有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我的意思是,学生无权介入和干预所有这一切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掏父母的血汗钱读书,换来的却是如此难堪的结果,并且大都不知奥秘何在,令人不寒而栗!要知道,创收以及创收背后的东西,是对正规学生的双重侵犯,既侵犯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也侵犯了他们应该享有的教育权益。在强大的创收力量面前,他们显得极其渺小,无助无奈,自然也就无能为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