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技术上的并不比财务上的深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 15:5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文/陈 中 近十几天,因为两会的关系,新闻满天飞,记者和读者跟两会代表一样忙。富有创意的提案一个接一个,搞得人眼花缭乱。就像过年,虽然忙乱,但透着热闹和高兴劲儿。 在众多的新闻中,有一条相对低调的并不算新的新闻:沪杭磁悬浮和京沪高速铁路
发改委批准这两个项目,自然有它的理由。但批准并不等于政府对这些项目在经济上背书支持。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曾表示过,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资金大概需要1400亿元人民币,基本上要通过市场化融资获得。所以说,立项是一回事,能不能投资建设又是另外一回事。我觉得发改委在此事上表现低调是明智之举,毕竟这么大的投资,还是由市场说了算吧。 以前大家在讨论京沪项目时,主要的争执是在高速列车所采用的技术上面。技术至上主义者探讨的是哪种技术更成熟可行,轮轨还是磁悬浮?其间也有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者争吵采用国产还是国外,甚或哪个国家的技术的声音。总之,大都在技术的层面上说事儿,讨论得已经是非常之充分,这里不再赘言。 如前所述,这些项目能否付诸建设实施,最终要由市场说了算。而市场看的则是项目的投入和回报之比。这个问题并不比单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简单。而这一点也是决定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所在。 上海磁悬浮的教训,技术上的并不比财务上的深刻。技术上的可以克服,但由偿还建设资金贷款利息构成的财务上的黑洞一旦形成,则非短期内可以解决,而且有随着时间的拖长有愈来愈恶化的危险。1400亿,我不知道这个数字具体都包括了哪些建设支出项目。对比京沪之间1400公里的距离,一公里的造价就是一亿元。以后要偿还贷款,每年的利息成本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遑论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高昂的维护费用。 更重要的是,不能不考虑建设用地的问题。由于现有的轨道质量达不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的要求,需要重新铺设新轨,从而要征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即使这1400亿包括了征用建设土地的费用,但是由土地的环境及农业价值的丧失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亦将是一个硕大无朋的福利损失。再者,由于铁路交通的局限性,尤其是高速铁路势必要实行封闭运行管理。这样,为京沪两地间的交通带来快捷方便的铁路轨道,却成了隔断铁轨两边交通的一堵巨大的墙。为了不影响两边人民的工作生活,则有必要在这个新的“长城”上开门钻洞若干,搭桥横路多条,这笔劳民伤财的费用,是否包括在这1400亿的预算中了呢? 有专家乐观地估计,京沪高速铁路投入运行7年至10年有望收回投资。但我对此颇为怀疑。得此结论的前提假设之一便是列车的上座率和票价的假定值。上座率不得而知,但专家估算的列车票价为“约是机票的一半”。 这个假定值实在令人摸不到头脑。因为机票价格本身就变化多端。如果按照现在京沪间机票全价的一半计算,那么车票的价格应在500与600元之间。但由于竞争的激烈,以及管理效率提高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很多航空公司给出的优惠票价与这个价钱不相上下,甚至更低。在同样的价格下,来往京沪之间,5小时的列车,与2小时的飞机相比,单就高速列车的“高速”这个卖点来说,令人很难相信它会有更高的上座率。 另外,发展航空交通可以减少土地的占用,无疑这也对我们这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的意义重大。相应地,航空交通也不存在轨道维护费用。另就战略意义上讲,航空交通的战略风险要小于铁路交通的风险。一小段铁路的损毁,可以影响全线的交通;而飞机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不同的机场起飞降落。 航空交通的成本优势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距离越远,运行成本越低。而铁路运输,则存在一个成本优势的瓶颈。一旦两地之间超过一定距离,铁路的成本优势与飞机相比就不存在了。也许上海与杭州之间,铁路更有成本优势,但上海与北京之间,似乎飞机更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德国和法国这些面积较小的国家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交通,而美国这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则航空业发达的原因。 总之,一项投资是否可行,在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精明的投资者往往力争用最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著名的低成本电影大师张艺谋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算得上是低成本电影获取高票房的极致案例。也许有人对张大导演以低薪打发非专业演员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对电影产业没有帮助。但有着娴熟的“以小博大”的商业技巧的张,实在可为众多职业投资人之楷模。 (作者系本报见习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