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南风窗:25年开放之路 筚路蓝缕第一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7:34 《南风窗》杂志

  □杨继绳(北京)

  在上世纪末发端的中国社会大变革中,把改革和开放并提。改革是制度创新,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是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建立开放型经济。改革和开放相互联系、相互推进。开放,引进来的市场经济的种种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加速了它的瓦解。开放是改革的催化剂,开放推动了改
革,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不断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种种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为开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改革,又进一步扩大了开放。

  然而,中国开放之路是非常曲折的。

  封闭的代价

  从5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到70年代初,中国的大门始终是紧闭着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署名“蔡政”(即财政部写作组)的长文,宣扬我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当时国人为此很是自豪了一阵。多年来,不借外债,特别是不向西方国家借债,就成了一条原则。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55.1亿元,即206.4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6%,不到世界贸易总额的8‰。(1980年《中国统计摘要》)而这点进出口额,其贸易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市场上没有西方国家的商品,图书馆里没有西方国家的期刊,工厂里没有西方国家的新技术……同西方国家基本没有科技文化交流。除了高级领导人出访以外,普通人是不能出国的。

  封闭使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195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到1980年,下降到2.5%。1960年中国社会生产总值大体和日本相等,到1980年,只有日本的25%。1959年,中国的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1.95%,居12位,1980年下降到0.75%,居第32位。这是封闭的代价。

  “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的“洋奴哲学”、“崇洋媚外”,虽然是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但在人们中造成了“谈洋色变”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直到改革之初还没有消除。

  在80年代初,我在天津采访中得知,一些单位把对外经贸谈判当作“一场特殊的国际阶级斗争”,在谈判桌上设“前线政委”。这样的谈判成功率当然很低。一些引进国外技术的工厂,把来厂履行合同的外国专家当成“外国资本家的代理人”,用阶级斗争眼光来对待他们。职工不敢单独接近这些外国专家,怕被人说成“里通外国”。所以,这些单位和外国专家的关系十分紧张,常常影响工程进展。1982年,我到中外合作开发的渤海油田采访,看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事。例如,在外方工作人员每天上班都要经过的路旁,有一块写着“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得超越”的界牌。为此,外国人每天要绕行10多公里路程。海洋石油局请求有关部门把界牌移动一下,有关部门回答说:“这块牌子是1953年中央军委定的,要移动得找中央军委批准。”石油勘探需要测量人工地震的回波,要在海边建立电台,有关部门出面制止,理由是怕外国人搞“特务活动”。

  中国还是一个夜郎大国。多数中国人对国外情况知之甚少,直到开放之初,处处都会遇到封闭观念的掣肘。

 [1] [2] [3] [下一页]

  《南风窗》封面策划:

  25年开放史

  走出洋务运动的阴影 中国观念层次的对外开放

  后特区时代 非均衡战略的终结

  最后的中部 开发梦解冻

  中部崛起 没有终点的末班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改革开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