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从1980年国务院正式设立第一批4个经济特区开始,中国通过阶段性设立特别经济区,以非均衡战略来逐步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此展开。
25年过去了,今天,只有中部最后的几个省还没有被这波澜壮阔的开放大潮所直接
冲刷。而当“中部崛起”也成为国家战略时,这幅开放的大拼图终于拼接完整了。
21年前,当开放的4个点被沿海14城市的开放串成了面向大海的一条线,一张弓后,翌年,《南风窗》在其中之一的广州悄然诞生。受惠于开放之旅,得益于风气之先,《南风窗》在此后的20年见证了中国的开放史。
并非巧合的是,在举国开放的局面已然形成之时,和谐社会、均衡发展等新的执政理念也走向了前台。这是25年开放的结果,也是全面而深刻的新一轮开放的开始。
我们还只能看出新战略的大致轮廓。无论设计蓝图的内容如何,它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疆域:很小,但很坚固。
是的,如果说还有什么开放空白,那就是我们的头脑。在它的深处,隐藏着制度、思想和文化的区域,还在等待着新开放的暴风骤雨。
一个阶段终结了,更值得期待的阶段开始了。
文/张良
《南风窗》封面策划 |
25年开放史
策划人语
|
筚路蓝缕第一步
改革是制度创新,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是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建立开放型经济。改革和开放相互联系、相互推进。开放,引进来的市场经济的种种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加速了它的瓦解。开放是改革的催化剂,开放推动了改革,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不断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种种规范、制度、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为开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改革,又进一步扩大了开放。
然而,中国开放之路是非常曲折的。[全文]
走出洋务运动的阴影
中国观念层次的对外开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是为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吸收的东西分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也可以说是文化层次)。[全文]
后特区时代
非均衡战略的终结
在被WTO所定义的“后特区时代”,“中部崛起”会不会成为“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终结性选择?25年来的开放史,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走向?当“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子面临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寻找怎么样的改革内生力量?[全文]
最后的中部
开发梦解冻
“中部崛起”渐渐成为一段时间内挂在公众口头的流行词汇。中部省份的宣传官员们期待已久的呼喊“中部崛起”的舆论氛围,已然形成。[全文] 中部崛起
没有终点的末班车
在此之前,他的“外号”很多——特异功能者、藏密大师、资本巨鳄、亿万富翁……这一切和阶下囚似乎并不搭界,但仿佛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