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后特区时代 中部崛起会否成为非均衡战略的终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7:12 《南风窗》杂志

  □本刊记者 章敬平

  现在谈中部崛起,之前谈东北振兴,再之前谈西部开发。如果我们把时间上溯到1980年代,深圳、珠海特区的建立,以及随后相继发生的海南特区和浦东开发,都会撞击我们的历史视线。回看25年的开放史,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导下,差不多每三四年就会有一个大的兴奋点。最近几年,兴奋点之间的时间区隔已缩短为一两年。当下,我们要追问的是
,在被WTO所定义的“后特区时代”,“中部崛起”会不会成为“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终结性选择?25年来的开放史,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走向?当“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子面临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寻找怎么样的改革内生力量?

  我们从官方智囊和高高在上的京都学者那里已经听取太多的高论,现在让我们调换一个新的视角,与被官方认可的民间智囊,以及偏远的中部学者展开对话。或许,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知可以变得更客观更明朗。

  仲大军:民间智囊,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华社记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赵诚:中部学者,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研究员,2004年畅销书《长河孤旅——黄万里传》的作者。

  特区不必再“特”了

  章敬平:1994年3月,胡鞍钢呼吁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政策进行调整,主张“特区不特”,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 进而,与国务院特区办和深圳市的官员展开一场“特区要不要特下去”的争论。11年后,你们二位是如何看待这场争论的?时代发展到今天,特区还有必要“特”下去么?

  仲大军:什么叫特区?主要是从制度、政策和物质技术几个方面来看,制度上比内地开放,政策上比内地优惠,物质技术上比内地先进优越,这就形成了特区。但是中国打造特区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主要是从物质技术方面讲,那就是为了将特区建成一个能与发达经济相接轨的市场平台,必须投入国内巨大的人力物力,这一过程就是将内部资源向特区配置的过程。在这个配置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了这样的结果:特区这个物质技术先进的平台打造起来,内部资源却被损耗,甚至掏空了,最终造成整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值得总结的教训。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果要将一个地区达到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程度,那就必须调集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源。如果这一地区最终的发展不能与国内落后地区接轨,反馈国内其他地区,那么这种特区经济便成了与国内经济脱离的“飞地经济”。因此,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要警惕这种制造一个国家经济不能均衡发展的“特区”,适当限制这种特区。

  当早先给予特区的那些特殊政策已经被国内广大地区共同享受的时候,特别是在制度和机制上,内部地区已经与特区趋同了的时候,“特区不特”的现象便出现了。但是,在物质技术上,特区已经与国内其他地区拉开了一定距离,恐怕这种地区差别还会继续下去。

  赵诚:首先说明,这里讨论的特区概念,不包括香港澳门这类特别行政区。我认为特区没必要再特下去,特区是中国从计划到市场的一个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特区就是不争论,但先试着搞,建立经济转轨窗口的产物。当时,中国要从反对当代世界主流经济秩序的旧式农业乌托邦社会主义,转到当代世界主流经济秩序,即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在不放弃社会主义理想前提下的这种转轨,无意中参考了与第三国际原属一脉的欧洲社会党的实践。虽说当时的中国高层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只有感性认识,可是这个体制却用“不争论”回避了理论上的困境。今天,中国领导集体主流中,已没人否定市场经济了,特区已无特的意义,不必存在下去了。

  章敬平: 回头看,诸多特区的建立有没有实现当初预期的目的?您认为,特区对中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人说,入世后中国的特区进入了所谓的“后特区时代”,您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如果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伪概念的话,那么“后特区时代”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外延?

  赵诚:特区的目的已经达到,当时就是为了展示市场经济的优势,促进全国接受。这历史任务已完成。入世后,外国人在中国要享受国民待遇,中国人当然也更应享受国民待遇,所以如果有“后特区时代”就是全国在政策上对每个行政区首先应该一视同仁。如有落后地区需要照顾,应当寻求在宪法框架内,设立地区平衡条款。不宜沿着“中央的政策倾斜”这种计划体制的惯性走。

  仲大军: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平等发展的特点,因为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习惯搞特权和不平等的封建国家。就是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中国从来就难以产生一视同仁的经济发展政策,由此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和地方势力。中国要警惕这种后特区时代的“地方主义”,应当将“特区”这种在某一个时代和时期里发生的阶段性产物逐渐淡化。这对于一个大国的平等发展和均衡发展是有好处的。根本没有必要再为什么“后特区时代”规定什么内涵和外延。不要再在“特”字上做文章。有些人已经习惯了在没有特殊的时候也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出点理由制造特殊。而这种“特”的背后全是利益的争夺,是不平等的竞争。这就是那些“特”的基本内涵。

 [1] [2] [3] [下一页]

  《南风窗》封面策划:

  25年开放史

  筚路蓝缕第一步

  走出洋务运动的阴影 中国观念层次的对外开放

  最后的中部 开发梦解冻

  中部崛起 没有终点的末班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部崛起新闻 全部后特区时代新闻 全部WTO规则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