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像固化的山年俗像流淌的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 09:05 新京报 | |||||||||
春节一轮轮地来,年味一茬茬地淡,这种“九斤、八斤、七斤……”式的声音,近年仿佛越叫越响、越说越像。区别在于,有的人认为极正常,有的人觉得无所谓,有的人感到很忧虑。 这是不是事实呢?年味淡了,就是不在乎了,至少不看重了。也许,有人的确如此,但绝大多数人不是。亲情的期许、路途的拥挤、商场的人流、饭店的忙碌……分明给“不
在自然物理角度,每个昼夜并无区别。一切节日,均系人为创造、设定,人们借以表达特殊愿望、寄托特定理想,节味内涵纯粹是人文的。春节也不例外,民俗专家冯骥才说得好:“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文化的丰美”,“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这就是说,春节之重,重在它作为独特人文符号,从根本上承载我们对生命之旅美满幸福的安享、祈祷、向往、追求。但细看,年味淡论者,基本不是谈这期间人们的平安、喜庆、吉祥、团圆、丰收、富足等美好情结的弱化,而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春节符号的人文内涵。 比如,在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乌丙安教授眼里,便明显是视过年的传统形式之失为年味之淡(新华社2月3日电),指形为魂了。甚至,冯骥才先生对“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和光荣感”若不清醒、自觉、有力保护,“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的担忧表达,也不无年味、年俗相混倾向。 或许,这样的理解更接近事实: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以此观之,形容时下的春节,更准确的说法应为:不是年味在淡,而是年俗在变。 年俗在变,就是过年的样子在跳出传统的模式。比如,只要合意,年夜饭,不一定比平常丰盛,精心准备或随意做就、自己动手或到饭店定做均可;衣着,未必特意添置,新的旧的、时装老套、华丽点朴素些都行;合家团圆可是选择,也可不是选择,所合之家可为几世同堂的,也可为核心或丁克甚至友情组合的;拜年、走访外,借助电话、网络、短信无不可行…… 当然,如同一切新陈代谢,年俗变脸必存传统与现代之冲突。个体选择性增强,自由度提高,整体走出大一统,走向多样化,直接源于人们的观念分化。简单看,怀旧恋旧是一种声音、力量,求新求变是另一种声音、力量,这与社会的代际、阶层甚至区域分别等相关,任何时点上的静态面貌和动态趋势都不单独取决于哪一方,而是彼此碰撞、合力作用的结果。 □祝俊初(四川大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