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人需要诺贝尔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 04:32 中华工商时报

  -郭立场

  近日,诺贝尔各奖项相继出炉。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都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主动地关注诺贝尔奖。日前,复旦大学团委调研部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是中国本土华人难获诺贝尔奖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有近1/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影响及科研激励机制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

  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百余年。一些小国如巴基斯坦、芬兰,一些穷国如印度等都有人甚至不止一人获得该奖。遗憾的是,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总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正处于和平发展阶段的大国,为什么迄今都没有本土华人获此殊荣?值得疑惑的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学者和作家获不了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等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科学家却在诺贝尔奖的殿堂里熠熠生辉。同样的人,一样的文化熏陶,为什么内外之别如此悬殊。对于诺贝尔奖,也许很多人不能完全相信其评选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但是,却很少有人怀疑其权威性。不可否认,西方对中国缺乏关注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诺贝尔奖评审制度的影响都是中国本土华人没有获奖的主要原因。但年年的诺贝尔奖都能够吸引世界范围内崇敬的目光,足以见证诺贝尔奖是属于世界的,它强调的是创造品质和对人类精神的关切。这些,都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中国人需要诺贝尔奖。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怀疑诺贝尔奖,而是要为此进行更为理性的、深层次的思索,进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距离诺贝尔奖不再遥远。

  重视诺贝尔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视国家的文化思想建设,重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内地人士拿不着诺贝尔奖,与我们自身的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有极大的关系。这是我们不可规避的。调查中,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变本加厉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背课文的工具,训练成一个个做习题的机器,统一的高考制度扼杀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天赋的“偏才”、“怪才”。显而易见,如果不改变观念,不革新体制,不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要想获诺贝尔奖只能是在梦中。此外,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后盾,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作支持,没有优越的科研环境激励科技人才去创造,这也是原因之一。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时也谈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环境。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获诺贝尔奖就是证明。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使得这块大陆迄今与诺贝尔奖无缘,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指出:“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步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她的坚强、她的意志之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这就是科学家的理想追求、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这就是科学精神,也是科学给予人类的崇高道德境界。然而在如今处于转型中的社会中,中国人很少有这种为科学而拼搏、献身的精神,那种追求真理、真正的“科学的精神”开始分崩离析,日渐消逝。而没有科学精神作为动力和追求,为名利而浮躁而浮夸,冲刺诺贝尔奖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有朝一日,当中国具备了科学研究创新所需要的诸多方面的条件,当我们的教育科研体制不再是功利性的载体,我国的科研真的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获得诺贝尔奖也自然是水到渠成、是必然的结果。(24G3)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