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早点把高校破产风险捅出来有何不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 17:37 正义网-检察日报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表示,目前我国高校在校人数是过去的5倍,因此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看高等教育固定资产增加多少,现在我们固定资产增加了5000多亿元。”不过,教育部要认真对待高校现存的贷款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3月18日《北京晨报》) 在人们印象里,大学上有国家拨款,下有学生交费的支撑,虽说不是富得流油,但也高枕无忧,不至于窘迫到破产的境地吧。实则不然,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元到2000亿元,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因此,今年两会期间,“高校破产”成了代表委员们深深的担忧。即使在目前的体制之下,我们的大学不可能破产,但让大学在理念上先“破产”——树立一种破产意识和破产危机,不行吗?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决定大学发展方向。大学理念上的“破产”,应该而且必然先于大学财务上的破产。我们恰恰缺乏大学可以破产、可能破产甚至应该破产的大学理念,陷入了“公办高校不会破产、政府是其高额债务最终的责任承担者”的思维盲区,公共财政似乎成为了高校的任意“提款机”。于是乎,出于政府财政最终买单的预期,银行大胆地放,高校大胆地贷,很多高校寅吃卯粮,疯狂借贷,拼命扩张,极尽奢华,大搞政绩工程,有的高校已经走上了“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财政负担”的恶性循环之路。 可以预计,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不论有多少坏账,也不会破产;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不论欠下多少债务也不会破产。银行与大学不会破产,而坏账却在飞速增加。一旦风险引爆,政府只有拿纳税人的钱来填平。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为此买单。高校债殇、政府买单的后果,势必要降低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的投入,也就影响了民众对于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享用,或者使高校学费进一步提高或变相提高,加重公众的负担,或者维持原学费标准,压缩高校资金投入,减少教学科研经费,降低教学科研质量,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和舆论的不满。假如把这种高校债殇、政府买单的后果上升到法律层面来审视,无疑是侵犯了民众的利益。民众有权质疑:对于财务危机四伏,甚至资不抵债的高校,为什么不可以破产? 其实,大学有债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高校摸准了政府不会坐视不管,没有丝毫的破产危机而为所欲为。高校破产将来一定会发生,至于何时,决定于政府的财政极限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财政、我们的体系承担不了高校庞大的负担时,必然就会出现高校破产。 因此,早点把高校的破产风险捅出来能发挥很多预警作用,否认只会纵容某些高校加紧制造需要政府财政为之填补的窟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