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信息之困:谁把公众逼成了待宰羔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09:24 新浪财经

  

信息之困:谁把公众逼成了待宰羔羊

新浪专栏作者时寒冰。(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时寒冰,生于1972年2月,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

  10月8日-10月15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时寒冰。----编者按

    点击进入时寒冰的BLOG

信息之困:谁把公众逼成了待宰羔羊     10月12日  星期四

  文/时寒冰

  2006,中国房事困局黑皮书(之五)

  当下,房子不仅成了事儿,而且成了天大的事儿。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不可不关心房事。房事集聚了天下众多的资金,集聚了天下最会投机和最不会投机、短时间暴富和长期苦大仇深的人群,因而,时刻牵动着普通百姓和决策层的敏感神经。

  然而,房事除了带给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是快感之外,带来更多人群的则是索然无味的苦闷、担忧和痛苦。房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乃是左右人们的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众多人群心理上留下如此之深的阴影。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房事正在走入一场困局……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公众很容易成为待宰的羔羊。那么,到底谁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

  首先就是在房市中沉湎于逐利的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它作为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机构的本分,然而,在混乱不堪的房地产市场中,许多地方政府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不仅没有成为信息公开的推动者,反而成了信息公开的最大障碍,追根溯源,在于地方政府深陷房地产利益之中,在事实上成为利益的主体之一,而要获取利益,最好的方式就是浑水摸鱼,让公众被混乱的信息蒙住双眼,任凭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利益主体宰割。

  比如房价成本的公开问题,其真正阻力在地方政府而非开发商,这是因为,在房地产市场中,建安成本、配套设施成本浮动不大,相对是透明的,最不透明的是与政府相关的环节。比如,政府转让土地的实际价格等等,公布成本等于告诉公众政府从中牟取了多少利润,很容易导致公众把对房价上涨的不满转嫁到政府身上。

  房价成本一旦公布,房地产市场中的嗜血者所获利润将立即大白于天下,政府将面临不作为的指责。比如,2005年,福州市有关部门公布商品房价格成本后,开发商所获暴利被公开,政府立即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压力,这不仅导致了福州市后续公布房价成本计划的终结,也使多个宣布公布房价成本的地方偃旗息鼓。

  而且,公布房价成本将把地方政府在房市中违规乃至违法征收的各种税费大白于天下,这等于是政府自我举报,他们干吗?另外,权力寻租在房价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公布房价成本,不仅容易使官员过去的一些腐败行为露出马脚,也为权力继续寻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他们自然也不会干。显然,房地产信息不对称的困局,根源在地方政府。

  房地产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趋于理性和健康,可笑的是,一些官员却再三强调靠市场调节,认为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这些官员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了市场经济规则的捍卫者和守护者,而他们心里清楚得很,他们在以怎样的力量影响、左右乃至挟持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早已被非市场因素扭曲得面目全非。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通过开发商公开房屋成本价、有关政府部门出台购房指导价和最高限价的方式来控制地产行业的暴利行为,建议政府要求开发商将房屋的成本价向全社会公开。这种呼吁代表了公众对房地产市场增加信息透明度的企盼。然而,此建议却被广东省建设厅全部“否决”,理由是:政府对市场定价过分干预,容易对市场经济规律造成破坏。

  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谋,推动房价非理性上涨,算不算是对市场的“过分干预”和“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破坏?在这样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在这样一个政府毫不作为的市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所谓的靠市场自行调节,只能是一种遮人耳目,掩盖自身不作为的借口罢了。

  作为房地产市场中的管理者,作为原本应为纳税人服务的机构,当政府处处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房地产市场的信息怎么可能公开和透明呢?最起码,逐利的地方政府会本能地阻止相关信息的公开,尽管他们在高喊信息公开口号的时候,比谁都响亮。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不仅在与自身有关的信息方面不作为,也对来自中央的信息进行干涉、歪曲,使公众无法对有关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而迷失方向。比如,中央调控政策刚一出台,一些官员立即粉墨登场,站出来“澄清”,强调中央调控的目的是稳定房价而不是打压房价,更有官员直接明确表态,房价不会下调,还会上涨多少多少倍,既让开发商放心,也让公众死了等待房价下跌的心。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官员的这种表态对居高不下的房价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一些信心和心理防线被摧毁的公众,不得已沦为房奴,任凭相关利益集团敲骨吸髓。搅乱信息再浑水摸鱼,成为房市中的既得利益者的惯用手法。

  导致公众知情权被悬空的另一个责任人是“有关部门”,部门利益至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背离了公共利益。比如空置率,国家统计局与建设部为了争夺房市中的话语权,在这一问题上一直打架。国家统计局认为,空置面积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部分,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可供出售和出租而未售出或租出的房屋面积。而建设部则认为,竣工1年以内的作为待销商品房,1年以上3年以内的作为滞销商品房,3年以上才被作为空置积压房。

  显然,依照这两种标准来算,建设部得出的空置率会远远小于统计局公布的空置率。由于在空置率理解上争执不下,对于统计部门公布的空置率,建设部干脆玩起了太极。建设部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说:“空置率不管是百分之多少,是算不出来的。因为国外空置率有严格的分子、分母界定,而我们的分子分母跟国外特别不一样,所以怎么算都不合适。”太极手一推,算出空置率似乎就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言外之意,既然空置率是算不出来的,你统计局不管怎么忙活,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可信的。

  既然空置率根本算不出来,公众又如何用这个至关重要的数据作为参照?更要命的是,空置率是中央出台调控政策,决定调控强度的重要依据,如果空置率模糊不清,决策层如何调控?有关部门为了掌握房市中的相关话语权,就是如此地置公共利益于不顾!

  权力持有者在尝到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的甜头之后,只会变本加厉。勾地制度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按照

国土资源部的解释,所谓勾地制度是指在土地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单位或个人对感兴趣的土地向政府表明意向并出价,在政府认可其出价后,再行挂牌、招标、拍卖的交易方式。勾地制度一个最直观的特点是,政府总能避免土地贱卖,总能确保自身的利益,成为不变的赢家。在勾地制度之下,信息同样是不对称的,操作过程也是不公开的,它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天然的良机,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有不喜欢这种制度的理由吗?

  搅乱房地产市场信息的自然少不了开发商。开发商通过与权利的勾结,掌握和垄断了相关信息,他们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决定哪些信息应该公布于众,哪些应该作为秘密守口如瓶。为了利益最大化,开发商们也不断通过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借助公众之手抬高房价。开发商这样前台操作信息,地方政府幕后跟着捞钱,这是令纳税人何等寒心的一幕!

  导致房市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还有那些不良的专家、学者。在渴望公众得到相关信息的时候,一些不良学者挺身而出,他们抛弃学者公正的立场和严谨的态度,摇晃着尾巴充当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些学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翔实的数据和系统的理论,鼓吹房价还要在几年内上涨多少多少倍,帮助开发商们制造恐慌气氛。每当房价低落、交易量减少或者中央出台调控政策时,这些专家、学者总会像蚊蝇一样站出来公开唱反调,为开发商鼓与呼。

  这些专家、学者似乎比二奶更钟情于开发商与腐败的官员,他们以近乎殉情的投入为既得利益集团鼓吹。这种靠出卖良知从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获得施舍的的做法,成为房地产市场中的一大奇观。无论开发商们的观点多么荒唐,专家学者们都能为之找到理论基础,加以更具体更系统的阐述。房地产泡沫还没有破灭,一些专家学者道德的泡沫就已经破灭。

  清理一下房地产市场,有多少不良专家、学者在对着既得利益集团卖唱?一位有独立人格的专家或学者,他的立场和观点应该是基于事实、良知而非利益。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在解决庞加莱猜想方面贡献极大,却拒绝百万美元奖金和菲尔兹奖,这种独立于利益之外,不受利益束缚的超然态度,才是学者们应该持有的态度。问题是,在浮躁主宰学术界的今天,在一些作家都热衷于用下半身写作的今天,那些跟在开发商后面捡破烂的专家、学者,原意放弃蝇头小利,重新提起被扒掉的裤子,捡起自己的良知做人、做学术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