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价上涨看补贴机制构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09:43 南方日报 | |||||||||
南方时评 滕朝阳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3月26日起,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适当补贴的机制。国务院要求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联系更紧密、影响更广泛。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打个比方,像人打了个喷嚏,则我们就难免不受传染。既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则国内油价调高也在情理之中(若国际油价下调,我们似也应相应下调)。若再加上对国内因素的考虑,则此番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理由应当比较充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此番调价还伴随补贴政策的出台。 从消息来看,补贴的范围是比较明确的(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对象也是比较具体的(如种粮农民、城市公交出租车),表达了对弱势群体与公益性行业的人文关怀。但关键的问题是,补贴政策如何尽快落实到位。 油价已经上涨,但补贴政策看起来还需要细化,因为滞后,补贴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恐怕难以规避油价上涨带来的直接影响。比如,种粮农民是一个群体概念,是一个抽象的集合体,补贴的好处从抽象的群体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无疑需要时间;而资金的到位,可能更需要时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如从时间和精确度等方面,提高补贴政策与涨价政策之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以遏制补贴政策的严重滞后效应? 补贴的透明度,同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补贴政策的既定框架,比如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办法、补贴额度,是如何确定的?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已有的补贴框架是否体现了比较充分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假设既定补贴框架的广泛性和正义性均无可置疑,但随后的落实过程同样需要透明。具体的补贴对象是如何确定的,经过哪些必需的认定程序,这些认定程序又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保证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已经确认的具体补贴对象,未能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置?倘若相关工作未达到补贴政策内在需要的公开透明,则以关怀弱势与公益为目的的补贴政策,也不是不可能导致新的不公。 补贴之所以称之为补贴,应不以增加第三方负担为前提。而从这次补贴的办法来看,所谓补贴,很可能只是暗示乃至鼓励补贴对象转嫁油价上涨成本的一个“政策依据”。比如,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支出,主要通过调整运价等措施消化;又比如,城市出租车司机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支出,将采取调整运价等措施疏导。“调整运价”在此处即是“提高运价”,这一前提性设定,便是相关补贴对象可以也不得不转嫁油价上涨成本的约束性规定。问题是,倘若新增成本可以通过提高运价自行消化,相关行业开一个会,了不起再开一个价格听证会,运价就涨上去了,还要什么补贴政策呢?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相关产业、行业和人群进行补贴是一种常态。而与这种常态的内在要求相比,与我们对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敏感相比,构建规范、公平、透明、高效的补贴机制还任重道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