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银行有了钱太多的压力 流动性陷阱表象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13:17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记者 陈春艳 解决流动性困境最根本的办法在于给储蓄资金找到新的出路。这一方面有待于资本市场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有待于保障体系的完善,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经济学上所说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很低甚至接近零的情况下,人们依然源源不断地把钱存入银行,快速增长的储蓄总量无法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企业投资,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就像一个陷阱一样,利率怎么低,存款投入还是不断。

  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为2.25%,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7,如果扣除利息税的影响,人民币存款的名义利率已经接近于零。央行最近披露的数据却显示,截止到2005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95%,而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98%,两者增速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存贷差已经超过9万亿元。

  流动性过剩迹象已经出现,银行业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资金运用的压力。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新问题。

  投资减速

  流动性过剩的背后,折射出投资需求减速后的潜在风险。

  中国公众对于储蓄的偏好由来已久。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居民储蓄的规模已经突破14万亿元,居民储蓄率高达40%。而且利率的变化,对这种偏好的影响一直不是很大。

  不过,目前银行体系中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部门,即企业存款快速增长,而企业贷款增长却开始减速。在过去一年中,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1.99万亿元,而同期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02万亿元,两者差距仅300亿。这意味着,银行系统难以通过对企业贷款,来消化居民储蓄稳定增长产生的“流动性”。

  投资增速放缓,正是导致企业存贷款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当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后,市场普遍预期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增速放缓的周期。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企业投资、特别是过热部门的投资冲动明显降温,企业不但贷款需求下降,而且手中的余钱也变成了银行存款;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亲经济周期”的特性,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银行依然会主动坚持“紧信贷”的政策。这意味着,在投资增速放缓的时候,供需双方对于贷款的热情,都处于下降期。事实上,在居民个人贷款中,也出现类似的趋势,央行上海总部的调查显示,尽管上海居民购房意愿回升,但“贷款买房”的意愿却在继续下滑。

  汇改压力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正在逐步进行的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尽管自去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一直在小幅升值,但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突破万亿大关指日可待。在强制结汇的政策环境中,巨额且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迫使央行必须发行超过国内经济需求更多的基础货币。在投资增速放缓,银行普遍紧缩信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师安德森认为,目前中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就是基础货币增速和贷款增速不一致造成的。在2005年,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接近13%,然而基础货币增速却达到18%,货币增速远远大于信用扩张的增速,自然导致更多的货币变成最终在银行沉淀的储蓄,使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由于

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没有消除,各种海外资金一直以各种渠道变成人民币进入国内金融体系,在房市、股市不景气的背景下,国内投资渠道的缺乏,利率低但稳定可靠的银行储蓄成为这笔资金的重要流向。

  通缩信号

  这种“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将在2006年继续延续。

  银行业出现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信号,向人们传递出投资降温可能引发的通货紧缩难题。经济学家樊纲日前在沪发表演讲时警告说,由于过热时期形成的产能超过需求增长,引起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并由此导致投资热情下降,又反过来造成需求进一步下降,形成通货紧缩的循环。他甚至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到下半年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目前的宏观政策来说,保持投资在一定幅度上的稳定增长很重要。

  安德森预计,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引起央行关注,因此基础货币的供应会慢下来,估计正常情况14%-15%左右。使货币和信贷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但也有专家认为,要实现这种平衡,并非易事。在目前的环境下,外汇储备对于基础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未减弱,而央行采取的对策,目前是通过在货币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过多的货币,以减少流动性。但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海外热钱流入的成本,央行必须维持货币市场的低利率,也就是说,维持货币市场处于一个资金相当宽裕的环境。

汇率改革,客观上需要“宽货币”的环境。

  解局困境

  维持投资一定程度的增长,提高热钱进入的成本,摆脱流动性过剩,似乎都指向一个解决方案:降低利率。然而,以目前的人民币低利率水平,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樊纲认为,问题在于该加息的时候没有加。在2004年10月央行采取加息措施后,尽管当时市场普遍预测中国即将进入加息通道,但事实上除了房贷外,利率水平并没有发生变化。加息行为之所以昙花一现,樊纲认为主要是受制于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比如“加息不利于股市复苏”等观点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股市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太高,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但正是这些压力,该加息的时候没有加,导致现在该降息的时候也就没有空间了。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解决流动性困境最根本的办法在于给储蓄资金找到新的出路,也就是通过别的渠道运用于企业,而不是变成银行存款。这一方面有待资本市场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有待于保障体系的完善,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央行上海总部披露的一份调查显示,居民为得到利息的储蓄动机仅占9.84%,而教育费、养老费用、预防意外三项预防性储蓄动机合计为51.5%。但是,这些条件的成熟,决非指日可待。

  不过,直面这种压力的商业银行业,很可能形成一种创新的动力。除了信贷外,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相当有限,主要用于购买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但由于大量资金进入这一市场,导致市场资金相当宽裕,市场利率不断下滑。这将迫使银行开辟其他的资金运用渠道。在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压力下,中小企业贷款,可能会引起更多商业银行的兴趣,而对于放开银行资金进入各类投资市场限制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