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能逾越价格战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11:18 解放日报 | |||||||||
以“价格战”为代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素来为人诟病,但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说,价格竞争同样是刺激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方式。价格战让所有的参与者都不堪重负,但这种粗放型竞争的阶段是否可以一步跨越? 金融业中公认的朝阳产业———信用卡正面临这种两难的境地。过早地进入价格战,导致这一行业的营销成本直线上升,几乎没有一个市场参与者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赢利。但
究竟是刺激市场放量重要,还是尽早追求赢利重要? 厮杀出来的速度 信用卡产业,在中国巨大的潜力毋庸置疑。麦肯锡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内地,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即双币种信用卡,仅有1200多张,即使加上3000多万张单币种的准贷记卡,中国平均每45人才拥有一张信用卡,而在国外,一般每人可以拥有2-3张信用卡。同时,目前中国内地信用卡的信贷余额仅为94亿,也就是说人均透支额仅为7元,而在中国香港,人均透支已经突破1万港币,在美国这一数字更是达到5000美元。 这种潜力,似乎已经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成现实的市场空间。自2003年开始,中国内地市场的信用卡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然而,除了市场需求增加、用卡环境改善等客观因素外,这种爆发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各家商业银行之间不遗余力的残酷竞争。 国内外市场间悬殊的差距,触动了各个游戏者的神经,所有中外资银行无一例外地将信用卡当作未来的一项黄金业务。三年前,第一张双币种信用卡才刚刚问世,但现在所有的全国性中资银行都已发行了自己的信用卡,而尽管人民币业务尚未开放,登陆中国的外资银行也已开始以各种方式,在中国人的信用卡上拓展自己的品牌。 激烈的厮杀已经无法回避。但这种简单的以数量为目标的粗放型发展,使新生的信用卡行业过早地进入价格战时代,有些不堪重负。 似曾相识的弊端 群雄逐鹿中,价格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首要手段,家电等制造业曾经走过的老路,又在金融业重现。问题在于,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过多的市场参与者使信用卡行业几乎从一开始,即市场培育期,就进入了价格战时代。即使是市场的领跑者,也没有经历一个“暴利”到“微利”阶段的原始积累。 数量激增的背后,粗放式经营无法回避的弊端很快显现。 营销成本直线上升。尽管银行收费的项目越来越多,但信用卡年费,这个国际通行的费用,却已名存实亡;办卡送礼蔚然成风,办一张信用卡,获赠价值数百元的奖品已是普遍现象,且送礼的手笔还在与日俱增;保险业曾盛行一时的地毯式“扫楼”运动,正在信用卡行业“原样照搬”,银行雇佣的营销人员,带着各种小礼品,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更值得关注的是,潜在的风险正在累积。在“量”的目标刺激下,现在办张信用卡的程序越来越简化,在很多情况下,填一张表格,加上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申请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与其他的银行贷款一样,门槛的降低和程序的简化,对银行来说,理论上都意味着更多的不良贷款风险。而事实上,对于刚刚起步的信用卡行业来说,国内银行在控制信用卡风险方面的经验同样刚刚起步。 外部环境也并不宽松。除了向持卡人收取费用以及循环信贷带来的利息外,信用卡的另一个收益是来自于刷卡消费后从商家提取的扣率。由于中国经济已过早进入渠道主导:即商家凌驾于制造企业的阶段,银行必须面对回佣率不断下降的现实。 内外环境的制约,粗放型发展的路越来越难走。数量激增的热闹背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情况最好的也只能处于微利。尽管各家银行均对这项业务寄予厚望,但它真正变成“黄金业务”,其实还遥遥无期。 无法逾越的阶段 银行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弊端。不少信用卡行业的专家不无担忧地指出,过早进入价格竞争时代,将使信用卡行业失去完善和壮大自己的时间。 但是,这种粗放型发展阶段真的可以跨越吗? 不打价格战行得通吗?一方面,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服务创新,得不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服务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最终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尽管营销成本直线上升,收支平衡很难,但没有一家银行会轻易放弃在这一新生市场的份额。业内人士指出,从传统的公司业务,向个人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是各家银行必须面临的问题。面对房贷和车贷风险与日俱增,信用卡业务既是个人业务新的增长点,又能催生大量的中间业务,自然成为各家银行眼中的“香饽饽”。面对为数众多的竞争者和一个任何创新都被很快复制的市场,价格竞争已经变得无法回避。 信用卡市场细分也许是另一种办法。不过从实践来看,从女性卡、校园卡、迷你卡……各家银行都曾做过细分市场的努力,但大都效果不彰。在日前的银行业前景论坛上,甚至有专家指出,过早进入市场细分阶段,其结果可能是整个行业的灾难。对于中国信用卡行业来说,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文化基础,中国人还没有足够的信用消费的习惯。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出现所谓的市场细分。整个市场的盘子都不大,再细分空间就更小了。 实践中,粗放型发展模式很难逾越。 达成联盟的可能 目前情况下,价格战是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弊端的同时,不可否认正是这种不遗余力的推销,让信用卡这个新生事物,迅速被中国消费者接受。 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毕竟,对于“量”的追求,依然是信用卡行业的首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不但难以逾越,甚至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单个银行,更是如此。一位银行业人士曾感叹: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扭亏为盈刻不容缓,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份额同样不能放弃。 不过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控制这种厮杀的惨烈程度,依然是有可能实现的。在国际上,不少国家在信用卡发展的初期,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也曾出现过一些对策。比如采取行业协会的方式,对价格战的底线做出一定的限制,或者对于办理信用卡的程序、门槛进行一些规范,使竞争控制在相对有序的范围之内。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银行最终纷纷选择将信用卡的发卡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发卡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的残酷竞争。 尽管面临的市场环境各不相同,但这些对策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与其他行业相比,国内的银行业依然是一个相对垄断的行业,市场竞争者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已经普遍感到粗放型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达成某种联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作者:本报记者 陈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