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政策回应重大争论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17:24 赢周刊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作为其重要“子会议”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也将成为十分吃重的会议。据消息人士透露,主管商务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近期已有一系列批示,要求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拿出一组方案。今年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吃重有几种原因。一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对商务工作多有着墨,特别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贸易摩擦、国内的产业行业调整等等都有大段讲话,可见中央对商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八大任务,由于商务工作横跨内外两个市场,这八大任
务中的第七大任务属于商务系统的问题,其他各项任务也与商务工作相关,需要据之细化为商务工作。其三,商务领域在去年以来发生一系列重大争论,包括招商引资政策是否要全面调整、外资是否引进太多了、跨国公司是否太霸道了、中国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中国应否发展为“世界工厂”、引进外资是否破坏了中国的环境等等。上述争论应当在明年得到政策性回应。为此,在即将举行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决策高层很可能会回应其中部分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总部经济”不能遍地开花

  据有关方面近日在京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总部经济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但也有些城市出于攀比把引入总部的多少与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一哄而上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总部经济已初露端倪,而且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总部经济带。现阶段,在中国的总部迁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境外企业将其境外总部迁到中国或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二是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迁移。

  从全国范围看,各地争夺总部的恶性竞争表现为省市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县域之间的竞争。从区域经济的总体态势来看,主要表现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带之间的竞争以及各经济带内部的竞争,中西部不少省会城市也打起了区域企业总部争夺战。各地视“总部经济”为发展新契机,有些地方甚至“不惜血本”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地方政府之间的攀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过度的税收优惠和极低的土地价格也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城市,也大多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大多都是定位为“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为主、拓展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没有真正针对自己城市的特点来制定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不宜盲目的遍地开花,否则又会重现上世纪80年代时各地招商引资之争。

  明年严控行业产能过剩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从紧缩性的调控变成了改善宏观调控。不过,宏观调控的整体力度虽然有所变化,但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上,可能并不能寄希望有多大的放松。

  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点部署了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存在的如下问题:一是严格执行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二是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三是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四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五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六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尽可能多地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七是加快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盲目投资、产能过度扩张的深层次问题。如此看来,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还是抓行业调控。这一政策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过剩行业的调控和过剩产能的清理,将对市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表示,要警惕11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钢铁、汽车制造、电力、煤炭等行业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抑制产能过剩问题。曹玉书透露,首先要依靠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其次是政府会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对于有

知识产权、新工艺新技术的产业,特别是一些先进制造业有保护;而“压”也将主要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过剩的产能;但对于有些因为行政干预造成的产能过剩,也不排除以行政办法予以解决。曹玉书的表态释放出来的信号值得企业主强烈关注,这种政策将很快体现在影响到企业2006年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面。

  富民政策有助扩大内需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将采取多项“富民政策”,刺激内需,改善消费不振的局面。

  长期以来,投资和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53%,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事实上,扩大消费并不似拉动投资那么简单,归根结底,拉动投资是政府的权力增加了,而扩大消费则要求政府采取富民政策,把钱拿出来给大家花,是主动地放权。2005年中国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就是利用税收调节收入的一项富民政策。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以使明年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0.5个百分点。分析人士指出,从2006年起,国家将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包括增加城市低收入者的低保金,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再次提高农民现有的补贴水平等。当更多的富民政策释放出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获得更强大的动力。

  天然气全面开放欠妥

  能源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一个。除了需求增长之外,中国长期缺乏能源战略是其重要原因。例如,中俄石油合作问题近年来一直让中国头疼,俄罗斯方面的反复无常以及对中国的缺乏信任,吊足了中国的胃口。日本的加入又让中俄能源合作增加了变数。不过,中俄能源合作最初的“牌”实际上在中国这边。有消息称,10多年前,俄罗斯曾积极推动中俄石油管道建设,但中国的反应不太积极,一是中国当时不缺油,还出口石油;二是当时国内的注意力在三峡水电站项目上。但等到中国想进行合作时,机会已逝。这就是缺乏能源战略的长期部署和历史性眼光的结果。在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决策上,也有类似问题。前些年,国际油价曾低至10美元一桶。当时国内有人建议中国应该趁低价格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不过当时国内的产油还卖不出价,产油企业遭遇亏损,政府不可能同意拿出宝贵的美元去大量购买石油。可当油价再涨起来,低油价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是因为能源战略缺位。

  最近,国内能源部门对于天然气领域的开放策略,再度显现了能源战略缺位的危害。在11月29日举行的“2005中国国际天然气峰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透露,中国天然气行业将在整个产业链全面对外资开放,包括天然气的上游开采、中游管道建设和下游市场。中国将在“立足国内、合理引进、适度引进国外资源”的原则下,适度进口海外天然气资源。其实,在能源资源领域中,中国的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勘探、开发都不足,技术和资金也存在一定问题。发改委能源局官员提出整个产业链全面开放,显然是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补上国内天然气领域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建设的“短板”。但从能源安全战略看,全产业链放开是有一定风险的。中国在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上应当要有一个基本策略。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要放慢步伐,这要与中国从海外市场获得天然气资源的策略相匹配。在海外资源与国内资源利用上,要有先后与轻重之分。如果全产业链开放,将把每一个环节都开放给外资,容易使得中国难以控制储备、开采、利用的节奏,难以实现在天然气领域中的安全策略。总体来看,天然气海外开发应该先进行,而国内的天然气开发可以维持国有为主、资源储备为主、勘探为主的局面。

  平抑房价之音尚未休止

  日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涨幅比9月份高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涨幅比9月份低0.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房价总体上处于平稳调整之中,但各个城市房价变动的差异性仍非常大。众所周知,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都旗帜鲜明地抑制房地产过热,为什么房子价格却越抑越高?

  从2005年年初至今来看,针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其一,在调控过程中,除了“重点”城市上海的两个“1000万中低档房”微乎其微的影响了当地的市场供求以外,政府并未加大供应来平抑房价上涨。理论上讲,加大中低档房的供应是拉低房价的重要手段,但加大中低价房供应需要增加相对廉价的土地供应,增加土地供应意味着又一轮投资热的开始,这很容易引起钢铁、能源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容易使2004年宏调的成效化为乌有。另外,大量增加供应,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逆转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所以政府没有冒这个风险。其二,自始至终政府所倡导的意图都不是“打压”房价,而是过热的投资及价格的过快上涨。这是因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冬天”真正来临,不仅是国家的GDP增长堪忧,甚至会引发金融风险。这也就顺其自然的有了国务院8条意见中——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可见“稳定”重于一切,政府不会允许房价大跌。抛开其一,剔出其二的结果是,不打压房地产,又不能大量增加供应,同时还要抑制房价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限制需求成为政策最后的撒手锏。在这其中,投资和投机性需求成了重点抑制的对象。在这以抑制需求为导向的调控之下,除上海等重点城市房地产价格有了一定幅度的下跌,其他城市的房价比较平稳的度过,有的城市仍飞快猛涨。

  在漫长的拉锯过程中,房地产宏观调控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前不久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稳定住房价格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毕竟目前全国房价的涨幅仍维持了较高的水平;毕竟建设部已经不是决定调控政策出不出台的唯一主体;毕竟掌管资金负责货币信贷政策制定的央行、控制土地资源的国土资源部及负责税收的税务总局等更有发言权的部门还没有定调。近期,

银监会针对房地产信托的“212”号文进一步抬高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门槛,深圳针对当地增长过快的房价连出重拳。连续的动向表明,这个以房价为中心、调控力度为半径的圆还在继续画着,没有闭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