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2004年10大咨询业问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23:30 《中国财富》 | ||||||||||||
10大咨询业问号 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大市场,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而引入企业咨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中国咨询业经过2003年的飞速成长之后,迎来了2004年的大盘整。我们发现,关于咨询,我们不懂的问题还很多……
中国市场能够容纳多少咨询公司? 2004年是中国咨询业最热闹,也最冷清的一年。其热闹在于本年度新成立的咨询公司在近三年中最多,其冷清在于咨询业的营业额增长率近年最低。咨询业可能是中国市场上进入门槛最低的高增长行业,三五个毕业生加上一部电话机就能开个咨询公司,把国外发表的管理论文翻译整合一下,便可以称上“专著”,点评几个企业,便可以宣称为“服务过的客户”。一个咨询项目动辄百万乃至千万,给更多在学校中了解了一些肤浅管理知识的MBA们提供了无数五彩斑斓的梦想,也给企业带来了无数陷阱。缺乏服务规范,正说明这个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因此与其问中国咨询业市场何时走向规范,不如问中国的市场上还能够容纳多少个咨询公司?也许当有一天咨询市场饱和的时候,才是咨询市场水清龙现的时候。 “被收购”能否证明“最优秀”? 如果说远卓是中国最顶尖的本土咨询公司,肯定会引起北大纵横和新华信乃至和君创业等本土顶级咨询公司的一致反对,但是,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却偏偏选中了远卓作为并购对象,被并购尽管不能证明是“顶尖”,但至少也证明是“基因优异”吧。 但是,有人却不这样认为,就在媒体纷纷惊呼:“我们失去了本土最优秀的咨询公司”时,远卓的另一个资深合伙人,副总裁孟凡宇却拉着北京公司的部下另起炉灶,承担起继续把远卓打造为“本土最佳”的重任。如今,过去的远卓已经一分为二,一部分与凯捷合并,成为凯捷进入中国咨询业的先锋队,一部分则更名成了远迅,继续为实现“本土顶尖咨询公司”的梦想而努力。 本土咨询业如何摆脱低价值怪圈? 远卓之所以被凯捷收购,除了资金链问题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2003年远卓对一家航空航天企业和一家电信企业的两个标的上千万大项目的竞标中,都败给了国际咨询公司。这两个项目的失利,使得远卓的总裁李波认识到,缺乏国际大型项目经验和咨询资源的本土咨询公司,很难跳出低成本小规模的怪圈,要想更好的发展,投入国际巨头的怀抱,也许是最直接、最快捷的一条道路。的确,“低成本小规模”几乎成了本土咨询公司最大的心病。目前,本土咨询公司很少能够获得500万以上的大单,而国际咨询巨头往往能够在上千万的咨询项目中轻易获胜。相比“洋巨头”数十年的经验和遍布全球的咨询资源,本土企业在资历和经验上欠缺较多,特别是缺乏自己独特、有实用价值的管理方法论。 “洋巨头”到底赚多少钱? 洋巨头到底在中国咨询业赚了多少钱?这本来就是个说不清的问题,在咨询业,收入情况一向讳忌莫深。但是,公开来看,绝大多数“洋咨询”都宣称在中国并不盈利。麦肯锡在其全球结算体系下,中国业务曾连续三年亏损。牢牢盘踞战略咨询高端市场的麦肯锡尚且如此,其他洋品牌也不会乐观。 但是,麦肯锡、罗兰贝格、德勤等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咨询标的,都是超过500万甚至过千万的项目,而国内咨询公司则很少能够获得500万以上的订单。从总标的额上看,“洋咨询”在国内“不赚钱”,的确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对比洋咨询的薪酬待遇,我们也确实能够理解,他们赚的并不多。 是“智力”还是“IT”? 随着管理咨询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快,咨询业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门派之争”。其中IT咨询与传统智力咨询之间的分歧最大。IT咨询的Fans们认为,只有建立在精确的ERP、CRM、BPR等系统上运行,可不断复制和计算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才是真正的现代管理;智力咨询的“信徒”则认为市场是不断变化,而且是没有完全相同的环境可以复制的,因此完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没有办法应付如此复杂的局面,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成为企业管理的助手,而人的智力在这其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咨询业市场的细分,除了传统的营销咨询、战略咨询、生产流程管理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又派生出IT咨询、知识管理等全新的细分市场。 “洋咨询”到底该不该本土化? “洋咨询”水土不服,是2004年咨询业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由此引发出“洋咨询”是否应该本土化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洋咨询”面对中国市场,必须适应其与西方市场不同的环境,为中国企业提供适合中国市场的独特管理方法,另外一些人则坚持“洋咨询”在长达近百年的咨询经验中,拥有着其它咨询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咨询经验和规范化的服务,保证了其咨询结果的科学化和准确性。 《中国财富》认为,两者观点并不矛盾。洋咨询在咨询工具上的成熟、服务的规范和方法、经验上的积累,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在管理思想和市场竞争手段上,也必须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适应中国企业的思维方法,而不应该一味地推行西方标准。否则,“洋咨询”的优势便会成为鸡肋。 本土咨询到底有多大价值? 以70.4亿欧元销售额居全球第三的法国凯捷咨询公司,于2004年6月11日宣布合并中国本土咨询公司——远卓管理顾问公司,尽管收购金额双方均拒绝透露,但相信其收购价格绝对不会低于此前联想收购汉普的5500万港币。本土咨询公司的价值,从中也能窥得端倪。对于凯捷安永来说,远卓的价值在于有着丰富的中国本土咨询经验、在中国咨询业有着突出良好口碑和数十名成熟的咨询师组成的团队。这些价值对刚刚摆脱业绩下滑的凯捷来说,无疑是快速进入中国这个陌生市场的有力武器。而事实上,除了凯捷安永之外,还有不少国际巨头觊觎着中国本土咨询公司准备出手收购,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本土咨询企业经过数年的努力,已经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和咨询能力的重要企业。 企业咨询到底有没有效果?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据调查数据统计,只有16%的中国企业认为咨询对企业的业绩提升“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企业花费动辄上千万的价钱请咨询公司前来帮助提升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却认为咨询对企业提升业绩没有什么帮助,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但是事实上,管理咨询真正对企业的帮助,并非仅仅从业绩上反映出来,更多的反映于企业在战略上的前瞻性和对减少市场风险等长期效益上。 “企业咨询到底有没有效果”这本身是一个伪问题,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且成为一项重要的调查项目,其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对咨询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企业咨询,特别是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更注重的是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规避企业风险,并不着重于市场增长。 欧洲和美国,谁“入主”中国? “凯捷安永来了!”发出这声惊呼的,并非是本土咨询公司,因为他们还没有实力参与这些世界巨头的竞争。这声惊叫,来自于以麦肯锡为代表的美国咨询公司,因为在咨询这个领域中,他们又多了一个来自欧洲的对手。同样来自欧洲的罗兰贝格公司,已经让麦肯锡很头痛,因为近年来罗兰贝格在中国市场的口碑越来越好,业务量也越来越多。罗兰贝格亚太区总裁冯凯乐强调:“欧洲咨询比美国咨询更适合中国。”如今再加上欧洲第一巨头的凯捷安永,形势对美系咨询企业更加不利。因为咨询行业的竞争,事实上是一种商业文化的竞争,咨询公司恰恰分别代表着欧洲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商业文化,中国市场如同一张白纸,谁在这张纸上写的越多,谁就会占有更多的优势。 谁是中国最好的本土咨询公司? 是依托世界诸大咨询公司的远卓?是依托北大校园资源的北大纵横?是以精英学者为主体的和君创业?是新华信?是汉普?还是同世飞天?是佐佑?是朴智?还是翰威特?这些国内一线的管理咨询公司,基本上都拥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特长,都拥有其各自知名度很高的咨询师,有自己值得称道甚至骄傲的咨询案例,很难用一个通用的标准进行检验。同时,来自于二线乃至三线的咨询公司,其所处的起跑线,也并不比这些一线咨询公司差的更远,毕竟咨询行业在中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还远没有成熟。一些咨询公司因为在市场上卡位准确,成长非常迅速。也许“谁是中国最好的本土咨询公司”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是“如何成为中国最好的咨询公司”,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努力探求答案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