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资金进退之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1日 11:2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杨墨发自北京 洪其华 任绍敏 李秀中发自上海 国家财政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2005年将实现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转变。并把“松紧适度”和“双减”(减少财政赤字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分别视作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分析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并不意味着财政将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退出,而是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和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财政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建设资金运用效果,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最终达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刘国光按“中性”来读解“稳健”的财政政策。他说,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同时,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当前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的对症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因此,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表示,财政政策转型,必须要突破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三个“瓶颈”问题。“美国的企业所得税在地方收入里面占很小的比重,政府主要致力于改善环境;中国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北京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闻说:“这样既造成地方经济冲动,也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这种分割局面的直接后果是,没法和跨国企业进行有力竞争。”因此财政上的动作还取决于税收。 “目前正是税收增幅最大的时期,税收高增长将肯定引发政府支出的不适当膨胀。”高培勇认为应该抓住眼下税收增长“旺季”,将超预算增长的税收用于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瓶颈”项目。高培勇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金融改革、就业和再就业制度改革等都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行到位。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践中,花费一部分代价来提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的层次,同稳健财政政策致力方向是一致的。 高培勇说,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的力度将再次加大,中央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取消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启动等。虽然财政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收入高增长的支撑又使得这种代价的付出成为可能。 贾康预计,明年长期建设国债将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酌情调减其绝对数量。同时,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将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当然在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区别对待,做到‘有保有控’。”贾康说,政府资金使用将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而同时“政府资金将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同时力争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平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