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难:
吴晓求[微博]:“作为现象化的东西是存在的,从专业角度看,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能被这种表象化的概括所迷惑,否则经济学家与普通人就没差别了。作为经济学家,应该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把握未来的规律、方向、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不能用表象化的东西来否定一些事实,更不能用表象化的东西作为一种理论的概括。这是非常糟糕的。”“不能因为一些表象化的东西否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步骤,不能倒退。这涉及到专家精神和平民意识的问题。当然,为老百姓说话是正确的,我不排斥为中小投资者说话,但要把握一个界限。”“说股市是赌场,这是一个非常感情化的宣泄。这种概括不是专业化的理性精神,这是一种比较平民化的、感情的宣泄,能博得一般被套的中小投资人的认同。”(90)
老实说,我把诘难者指责我过多的为中小投资者讲话,有太多的“平民意识”,看作一种表扬,只怕自己的工作当不起这样的赞誉。我理解所谓平民意识,就是经常想到普通百姓的疾苦,尽力为多数人谋利益;而专业精神则除了专业知识、能力、责任心之外,也包含着特定的信念和道德。依我看,这种信念和道德恰恰和我所学习的经济学理论和秉持的科学精神是统一的。正如我在1991年《中国经济的振兴有赖于市场取向的改革》一文中所表达的,“我对经济学的执著沉迷,说到底,是为了解答一个困扰了好几代求索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怎样才能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学以致用,古有明训。既然我从自己的曲折探索中得到了中国荣辱兴衰系于改革的结论,自然就应当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贡献给经济改革这一伟大的事业。”(91)
当然,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经济学家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然而,经济学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往往是现实性很强的一门学问,除了揭示事情的真相,在大多数场合还要进一步作应用性的研究,提出规范性的意见。依我看,这便是最起码的专业精神,而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中人的命运也是经济学家的本分。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说,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他并且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道德哲学教授、而经济学曾经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的本质和传统出发,指出:“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92)”专业精神和平民意识应当集于经济学家的一身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意到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特殊的丑恶社会现象,包括证券市场上某些官商勾结,操纵市场,坑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并对这类活动的制度和政策根源作出了经济学的分析。(93)
改革不是一个经济自发演进一定能够导致的过程,而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这就意味着经济利益关系的巨大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遇到那些不愿意放弃原有既得利益的人的阻碍和抵抗。只有政府通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政策诱导等各种手段,才能消除这种阻碍和抵抗。(94)政府除了要保证在转轨时期的产权再配置中初始分配不过分悬殊之外,还完全应当而且一定能够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抑制少数人个人财富的过度积累,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95)
我在前面提到的诘难,有些来自我的老同事和老朋友,他们在过去为实现市场经济改革的共同目标对我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至今记忆犹新,回想起来仍然令人感动。不过我总是觉得,争取建立市场经济,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甚至不只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当我们作为时代的幸运儿得以享受改革的第一批成果的时候,不应忘了还有许多平民群众,他们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机会去谋求体面的生活。当看到一些生活无着的下岗职工拿着自己的微薄积蓄无奈地投身于极不规范的股市而没有别的出路的时候,我们不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什么吗?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20年之后的世纪之交,围绕中国的证券市场的问题和发展作一个深刻的反思和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助于民众、企业界、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官员加深对于中国如何走市场经济之路的思考,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而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这关系着全体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文章注释:
(90)《五位经济学家质疑吴敬琏 股市“托”声骤起》,载《财经时报》2001年2月13日。
(91)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振兴有赖于市场取向的改革》(1991年),《我的经济观》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8页,第13页。
(93)包括对“寻租活动”的分析。吴敬琏《“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见《何处寻求大智慧》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94)吴敬琏《转轨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府职能》,载《高新技术产业报》1999年4月17日。
(95)吴敬琏《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载《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