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投资 > 正文
 

理财产品营销大摆迷魂阵 专家揭密背后的真相(6)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08:23 《理财周刊》

  事实也证明,过于辉煌的历史纪录也未能保持神话,7个月达到了29.74%的收益率之后,这只股票型基金随大盘而下跌。在该基金成立1年零8个月后,其累计收益率约为20%。

  营销策略摆迷魂阵

  基金行业可以说是目前整个证券市场中声誉最好,管理最为规范的行业。不过投资者
应该知道的是,基金公司处于一个残酷的行业之中,公司的收入来自于基金的管理费,而管理费的多少取决于基金公司管理资金规模的多少,而资金规模的多少通常有赖于公司营销的能力,而营销能力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基金过往的业绩。基金公司深谙此理,因而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以往的业绩。

  并非每个公司都有骄人业绩,因而宣传策略往往是“拔高闪光点,缺陷忽略不计”。如果某基金曾经有三个月收益猛增,超过7%,而其他时间表现乏善可陈,宣传的时候就只说那3个月。这样一来,投资者很容易被误导。

  不得不承认中国基金行业目前处于比较特殊的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历史短。短期的基金业绩能说明什么问题?什么都不能说明。在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基金历史上,有不少相关的调查表明,在任何一年中投资排名在前10%的基金,一年之后,这些基金中的4/5的排名都落在了10%之外。因而在美国基金公司向顾客推销的时候,往往需要告知过去10年的业绩,而且是公司旗下所有的基金的业绩,这样才不会造成误导。

  而反观国内,开放式基金顶多2年多的历史纪录,大部分基金的历史集中在1年左右,这对于投资者参考过往业绩,选择合适的基金带来了难题。当然,另一方面也为基金公司“合规的”营销手段制造了机会。中肯的说,这确实是客观条件所限。但投资者一定要了解其中的奥妙,以免受误导。

  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过去绝非未来。美国曾经有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当时由Van Kampen投资基金公司经营的共同基金,在1996年的宣传中声称其收益率为62%。而且根据著名的基金评级公司Lipper的报告,该基金的业绩确实在业内名列前茅,比第二名的基金的收益率高出了20%。这确实是事实。但投资者不知道的是,那一年这个基金的高收益率是相对于20万到38万美元很小额的资产规模来说的。投资者也不知道该基金一多半的利润来自于31只新上市的热门股票。实际上,该基金只需要买入每个新上市股票的100到400股,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效益。显然,62%的利润率不切实际的拔高了投资者的期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不能长久维持的业绩。当这只基金开始向公众销售时,在6个星期之内,大约有1.5万人投资了1亿美元。结果自然是令投资者失望的。这家公司最后受到了证监会的处罚。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投资者不仅需要了解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除此以外还应该设法了解基金是靠什么获取的高收益率,是因为这个基金的规模比较小,还是因为投资团队的管理水平比较高?是因为中藏持有某个大涨的股票,还是靠分散投资合理选股?基金公司通常会掩盖这些本质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火眼金睛”小贴士:

  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项投资产品,这句话都适用。

  在参考基金过去的业绩时,至少要想到一点,它在过去取得良好业绩的基础条件今后是否依然存在。

  基金是中长期投资品种,不应以“短期成败论英雄”,更应该看看谁能“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障眼术之五:保底承诺藏有玄机 违规操作明知故犯

  典型个案:某委托理财产品

  噱头:推销人员宣称,买10万元该委托理财产品,可立即收到提前支付的收益4000元,一年期满之后,证券公司将按照10.3万元的价格回购国债,年收益率达7%。

  实质:要达到7%到10%的收益率,光靠国债投资难以达到,券商必然会挪用账户保证金用作炒股或者其他投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理财产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