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投资 > 正文
 

理财产品营销大摆迷魂阵 专家揭密背后的真相(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08:23 《理财周刊》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在信托产品风行时,林女士购买了某信托公司的产品。然而,直到两年后产品兑付,林女士拿到了当时所预期的实际收益,她也没有收到过任何信托公司的信息。“这两年的时间就好象我根本没有买过这个产品一样,我甚至差点把这项投资都忘了。”林女士说她不会再买类似产品,“风险太大了。”

  这种风险尤其体现在外地项目的资金信托上。信托投资人不可能赶去外地考察,对投资项目的认识也只是来自信托计划的片面介绍,资金的运用情况如何,甚至连资金有没有用到这个项目上,投资人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信托风险由此而来。

  去年底,这种不透明的局面有了改善。银监会开始要求信托公司按期披露年报、季报,然而对于普通的信托投资人来说,冗长的年报带给他们很少的实用信息。信托公司年报披露的是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的介绍,而信托投资者关注的是自己所投资的产品,是信托资金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项目的经营情况,而这些都是被年报忽略的内容。

  “银监会没有在信托计划披露上提出要求,信托公司当然不会主动披露,去年曾经有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业务信息披露讨论稿》,但后来不了了之,目前年报披露的严谨性、可操作性都不高,当然很难满足投资人关于信息透明的要求。”沪上某信托公司研发人员表示。

  “火眼金睛”小贴士:

  信托产品如今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信息不透明。对信托公司而言,浑水容易摸鱼;对投资者而言,水越浑风险越大。

  考察一个信托产品,首先要考察信托项目,了解资金的去向,以防信托资金被挪作他用。

  记住信托是有风险的。信托项目出了问题,投资者的损失自担。

  障眼术之四:业绩亮点“浓墨重彩” 收益滑坡“忽略不计”

  典型个案:某开放式基金

  噱头:该基金的宣传资料称,公司旗下的另一偏股型基金,经过7个多月的运作,累计净值增长率高达29.74%,取得显著高于基准的超额收益。

  实质:以往高业绩并不能代表将来业绩就好,两者关联度并不大。

  过往业绩具迷惑性

  基金公司在销售自己的新产品时,过往的业绩是最好的“推销员”。张阿姨就是在这位“推销员”的诱导之下,成为了某基金的投资者。去年上半年,张阿姨在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偶然听闻“开放式基金”这一新名词。听说许多基金2003年一年的收益均超过10%,张阿姨顿感前途光明,决心试水。

  当时卖的最好的基金是某平衡型基金,张阿姨听说该基金公司表现优秀,因而特意到银行柜台领来宣传资料仔细斟酌。资料上用蓝色的大字号写着“稳健业绩,持续复制”,下面则是黑色稍小的字号,“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基金,经过7个多月的运作,截至2004年3月31日,累计净值1.2917元,累计分红0.045元,累计净值增长率高达29.74%,取得显著高于基准的超额收益。”7个月收益率29.74%--这段话最终留给张阿姨的映像就是这么几个字,对于普通百姓的煽动性可见一斑。

  和其他人一样,在另一只基金业绩的感召之下,张阿姨毅然买了这家基金公司旗下新发行的平衡型基金。不过事实显然不像张阿姨想象的那样,在随后持续低迷的股市中,这只基金封闭期满刚开放,净值就跌破了1元,而且一年多以来一直没上过1元。从最初心急火燎的等着搭上“财富之车”到现在迫不及待的期待解套,张阿姨说自己有种上当的感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理财产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