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期货:塑料供需两弱

新浪期货:塑料供需两弱
2018年01月13日 12:22 新浪财经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1.行情回顾

  LLDPE和PP均为塑料品种,二者基本面具有较强关联性,走势高度相似。

  年初在OPEC减产刺激下,市场对2017年油价寄予较高期望,LLDPE和PP受到情绪提振,分别达到10600元/吨和9550元/吨高位。但随后证明,OPEC减产执行力度不及预期,美国页岩油产量迅猛增长,豁免国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大量复产,原油多空拉锯旷日良久。聚烯烃石化库存春节后累积至百万吨高位,春季地膜需求旺季不旺,造成塑料品种深幅重挫,LLDPE和PP分别下探8500元/吨和7450元/吨。

  5—6月聚烯烃装置迎来密集检修,石化大厂纷纷停车,供应压力暂时减小。此外由于价格走低,内外盘出现大幅倒挂,进口亏损而出口及转口贸易增加,后续到港缩量明显。石化库存较长时间内仍居高不下,但去库存效果已经有所显现。二季度塑料品种在检修利好推动下,震荡筑底企稳,反弹空间有限。

  进入三季度,基本面利空因素得到消化,已反映在前期低迷的价格上。塑料下跌动能减弱,大宗商品普涨的背景下,市场情绪整体向好,带动塑料在内的化工板块反转突破。塑料供给侧改革下半年得到落实,一系列环保政策频繁出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策利好刺激和黑色系暴涨拉动下,LLDPE和PP触发一轮多头行情,一度分别上冲10605元/吨9813元/吨,甚至超过春节后的高点。

  塑料品种本轮行情之初,投资者几乎将环保和涨价划等号,即环保政策严格程度决定工业品价格上涨高度。但长久来看,供给侧去产能的同时需求端也受到抑制,环保对产业链上下游实际上造成供需双杀的效果。大宗商品整体氛围看空的背景下,市场对环保的理解发生转变,造成9月塑料品种持续大幅下跌。10月修复性反弹过后,LLDPE和PP呈区间震荡运行的态势。

  图1LLDPE现货价格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2PP现货价格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3塑料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2.原油市场

  海关数据显示,11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增至3704万吨,约合901万桶/日,为纪录第二高位;1—11月进口原油总计3.86亿吨,约合844万桶/日,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中国商务部宣布,2018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14242万吨,折合约285万桶/日,相较2017年提高了55%。

  截至12月15日当周,EIA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减少649.5万桶,连续5周录得下降;BakerHughes数据显示,美国活跃石油钻井数减少4座至747座,6周以来首次录得下降,但仍比去年同期增加110座。三大原油机构OPEC、EIA和IEA均不同程度地上调2017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值。

  中东局势和美国飓风是影响2017年原油市场的两个重要风险因素。

  中东地区依旧是不平静的一年。沙特王储大举反腐巩固权力,资产风险溢价飙升;伊拉克进军原油重镇基尔库克,与库尔德武装爆发冲突;伊朗核问题旧事重提,或遭受制裁使原油出口受限;沙特、阿联酋、埃及和巴林宣布同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称其支持恐怖主义及干涉别国内政;也门胡塞武装频射导弹,沙特与伊朗交恶加剧,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中东是世界油阀,也是地球火药桶。

  飓风Harvey登陆美国原油主产区德克萨斯州,成为近13来美国本土遭遇的最强风暴,导致油气生产暂停,石油炼厂关闭,化工装置停车,全产业链受到波及。洪水一度造成美湾地区四分之一的石油产能关停,影响全美11.2%的炼油能力,美国约40%的乙烯产能下线。飓风Cindy在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州海上登陆肆虐,一度导致墨西哥湾地区近17%的石油生产活动停滞。

  其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亦不容忽视。OPEC减产协议豁免国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局势较为动荡,油田和港口经常因不可抗力关闭,产量复苏时又会抵消减产效果。世界最大的原油储备国之一委内瑞拉陷入资金困境,已无法维持其油田运营,原油产量下降之势加剧,对全球能源格局形成潜在扰动。另外,作为对委内瑞拉制宪大会选举的反应,美国政府考虑对委内瑞拉石油业进行制裁。

  在11月30日的维也纳会议上,以沙特和俄罗斯为代表的OPEC及非OPEC产油国均表示,将延长减产协议9个月至2018年底,符合市场普遍预期。明年6月将对减产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此举暗示若市场过热,或将提前结束减产,增加了未来原油的不确定性。原油中长期走势取决于OPEC减产和美国增产的多空博弈。OPEC面临两难境地,延续减产则丧失市场份额,停止减产则油价暴跌。美国页岩油产量对油价上涨作出反应,活跃钻机数温和增长,随着利好兑现多头获利了结,引发投资者一定程度的担忧情绪。美国能源业咨询公司StratusAdvisors认为,未来国际原油市场存在四大主导因素:美国原油生产商钻完井成本持续上升;WTI和Brent原油将维持较高价差;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差价缩窄;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大增。

  图4国际原油走势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5上游原料走势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3.产能扩张

  10月国内PE产量133.46万吨,同比增加7.11%,环比提高1%,其中LLDPE产量56.63万吨;1—10月产量累计1283.0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5%。10月国内PP产量170.73万吨,同比增加9.42%,环比上升3.98%;1—10月PP产量累计163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06%。四季度国内聚烯烃供应料将有增无减。

  未来全球聚乙烯产能主要集中在北美、中东和亚洲,而需求主要来自于亚洲。预计到2020年前,全球聚乙烯装置开工率相对稳定,维持在83%—87%之间。北美地区聚乙烯产能增长较为迅速,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848万吨/年,占全球聚乙烯总产能的23%;产能过剩增加明显,由2016年的35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780万吨。中东地区聚乙烯产能增长相对缓慢,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46万吨/年。需求方面,预计到2020年全球聚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10810万吨,其中亚洲需求增长量约占世界需求总增量的70%左右。亚化咨询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中国已建成CTO/MTO装置配套聚乙烯产能合计279万吨/年。2021年将形成煤制及甲醇制聚乙烯产能839万吨/年。预计未来四年内年均增速达25%。在煤化工发展的推动下,到2021年中国LLDPE总产能将达到1100万吨/年。

  图6PE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7LLDPE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8PE开工率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近年来聚丙烯产能扩张较快,仅2014年就增加近340万吨/年,年平均增速高达13.86%。根据卓创咨询统计,2017年国内聚丙烯新增产能预计为156万吨/年,相较去年的240万吨/年同比减少35%;预计全年PP总产能将达到2218万吨/年。2018年PP新增产能相当可观,理论预期达286万吨/年,按照以往经验,实际兑现的产能约在140万吨/年左右。新产能原料来源上,形成以煤化工为主,PDH项目和民营炼化企业为辅的三叉戟结构。PP产能的迅速扩张致使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造成部分在建项目放慢建设,计划投产出现推迟的情况。今年PP扩能进度有所放缓,临近年底产能释放有限,市场供应压力不大。按照目前的情况推断,2018年之后国内聚丙烯新增产能依然较多,但产能投放推迟是大概率事件,产量释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PP原料供需格局面临再平衡过程。国内聚丙烯原料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传统石脑油制法占比53.77%,仍是最主要的制备路径;煤化工因地制宜,份额迅速扩张到24.99%;新兴技术丙烷脱氢(PDH)仅占7.54%;其他为外购原料制PP。

  大型聚烯烃项目建设方面,作为400万吨煤制油项目的配套工程,神华宁煤百万吨级烯烃二期顺利实现满负荷运行,目前主要产品有聚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继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工程试车成功后,120万吨乙烯装置全面进入预试车阶段。到2017年底,惠州炼化将形成2200万吨/年炼油和220万吨/年乙烯的产能规模。

  图9PP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10PP产能利用率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4.煤制烯烃

  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聚烯烃原料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国内煤炭资源丰富,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达62.4%,发展煤制烯烃适应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报告,考虑折旧和财务费用的情况下,原油价格50美元/桶是煤制烯烃与石脑油制烯烃的成本分水岭。原油价格持续低位震荡下,煤制烯烃竞争优势不甚明显。若油价上涨到65美元/桶以上,相比石脑油路线,煤化工将具备较高的经济性。

  煤制烯烃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国煤化工项目(含计划及在建)超过50个。根据亚化咨询统计,截至11月,全国已投产运行和试车成功的煤(甲醇)制烯烃装置共28套,产能合计1205万吨/年,有31个CTO/MTO项目处于计划、建设、试车等前期阶段,全年预计新增产能262万吨/年。预计到2021年,中国将新增煤制及甲醇制烯烃产能1300万吨/年,总产能达到2500万吨/年,其中约1500万吨/年的产能集中在西部地区。煤化工适应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随着技术完善成熟,大量新增煤制烯烃产能将冲击中石化霸主地位。目前煤制烯烃生产利润在1500—2000元/吨左右,甲醇制烯烃在500—1000元/吨左右,前者盈利水平好于后者。原料价格波动对项目盈利影响最大,CTO原料煤炭和MTO原料甲醇成本占比分别为35%和75%。未来聚烯烃产能有继续扩张的趋势,煤制烯烃企业正积极筹备二期项目,而甲醇制烯烃企业侧重新建甲醇装置,保证原料供应稳定。

  然而煤化工的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成本端,我国富煤地区多为中西部,而需求集中在东南沿海,运输费用应考虑在内。定价机制上,相较于中石油中石化的统销政策,煤化工企业各自为政,市场话语权较弱,价格主要跟随两桶油调整。贸易环节,目前煤化工产品多为常规通用料,品质和用途差异不大,竞价出货时有发生。

  煤化工的发展还一直备受环保争议。在备煤过程中,煤的粉碎和搅拌会产生以颗粒物为主的大气污染,属重污染项目。煤化工产业集中在西北地区,陕西省煤制烯烃产能占国内总产能的26%,规模和行业竞争力均位居全国第一。日前,陕西省工信厅与本省4个聚烯烃生产企业集团签订了《陕西省“十三五”聚烯烃产业量目标任务书》,明确到2020年,陕西省聚烯烃产量将达到410万吨,其中延长石油集团220万吨、陕煤化集团70万吨、中煤集团60万吨、神华集团60万吨。尽管面对较大环保压力,但主产区地方政策表现出支持的态度,环保部亦批复了中石化长城能化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青海矿业60万吨/年烯烃项目、伊泰伊犁1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三大煤化工项目。

  对比分析煤制烯烃和油制烯烃的价差,可以发现2017年大部分时间,前者价格总体低于后者。产品质量上,油制烯烃目前仍普遍优于煤制烯烃,对性能的要求令高价得以被接受;市场竞争上,煤化工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油制烯烃生产比例则不断降低。但煤化工企业报价调整灵活,市场供求关系能很快体现在价格上,而石化企业通常反应相对滞后,因而有时会出现煤制烯烃价格平水甚至略微升水油制烯烃的情况,一般短时间内即被修复。

  5.前沿方向

  我国聚烯烃制备以石脑油路径为主,2016年占比为48%但逐年下降。使用轻质原料优势明显,其效率高,成本低、污染小,是国外化工主流发展趋势,全球石脑油用量比例预计在未来三年内降至40%左右。美国生产乙烯的原料主要来自页岩气副产乙烷裂解,预计到2020年占比将超过80%;中东地区90%以上的石化装置已实现原料轻质化。轻质化也是国内聚烯烃工艺转型方向之一,此外还有煤制烯烃(CTO)、甲醇制烯烃(MTO)等,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乙烯制备路径方面,北美及中东地区已经转向乙烷裂解,形成轻质化趋势。美国页岩气大量开采获得廉价的乙烷资源,刺激本土石化企业纷纷新建乙烷裂解装置。咨询公司IHS预测,2017—2025年,美国乙烷裂解制乙烯的生产现金成本为810美元/吨,远低于同时期东南亚石脑油裂解制乙烯1281美元/吨的生产成本。中国乙烯工业原料仍以石脑油为主,生产成本1086美元/吨,若改用进口乙烷原料,成本可缩减至689.6美元/吨,降低了36.5%,乙烷裂解路线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轻质原料来源方面,美国乙烷严重过剩,高达30%的部分需要回注,最经济的解决途径是寻求出口。Bentek能源公司预测,未来美国乙烷价格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到2019年前应不高于50美分/加仑,乙烷出口套利空间远大于丙烷,或成为美国未来轻烃出口的主力。美国已经开始向欧洲出口乙烷,还计划对日本的轻烃出口。中国乙烯工业使用的石脑油主要从炼厂获得,基于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状,裂解原料归根结底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进口原油,部分采用页岩气乙烷凝析液(NGL)加以替换更具经济性。

  瑞士石化公司英力士日前同新浦化学公司达成协议,向后者在泰州的65万吨/年裂解装置提供美国生产的乙烷。协议还包括建造一艘装载能力为9.5万立方米的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计划于2019年交付。新浦烯烃公司新建110万吨/年轻烃综合利用项目(LHUP)总投资55亿元,主要产能包括65万吨/年聚合级乙烯,12.2万吨/年聚合级丙烯等。目前该项目关键设备裂解炉正在安装,基础工程已完成90%。

  丙烷脱氢(PDH)技术是聚丙烯制备路径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内PDH制丙烯产能513.5万吨,占比为15.4%。PDH装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2017年产能扩张速度明显放缓。盈利状况来看,年初至今PDH项目年平均毛利率约1600元/吨,较去年增长达36%。据悉未来仍有超过700万吨PDH产能投放计划,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6.库存/进口

  聚烯烃石化库存春节累积高企,一度超过百万吨,较长时间居高不下。经过漫长的去库存过后降至正常水平,目前维持在60万吨上下,处于中等偏低位置,年底前对盘面压力不大。

  PE和PP供应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前者自给率56.70%,后者高达87.26%。PE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关注进口美国乙烷裂解货源对内盘的冲击;PP基本没有外部压力,国内基本面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图11聚烯烃自给率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进口方面,9月聚乙烯进口量111.42万吨,同比大增31.28%,环比增长6.4%,接近历史高点;1—9月累计进口866.14万吨,同比增加18.8%。9月初级形状的聚丙烯进口量27.25万吨,同比增长6.15%,环比上升8.91%;1—9月累计进口234.47万吨,同比增加8.52%。后市来看,PE由于内外盘价格倒挂,预计10月进口量将高位回落至80—90万吨正常水平;

  PP国内产能投放较大,自给率不断提高,进口量逐年持续走低。

  随着页岩油产量激增,美国石油企业对原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廉价副产品充分加以利用。下半年美国本土乙烷裂解项目集中投产,包括埃克森美孚公司、雪弗龙菲利普斯和陶氏化学三套大型聚乙烯装置在内,全面运行将新增PE产能总计300万吨。埃克森美孚公司位于德州Baytown基地的150万吨/年乙烷裂解项目投入运行,MontBelvieu塑料厂两套65万吨/年聚乙烯生产线将陆续开工。随着新建乙烯项目的投产,埃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国三个基地的乙烯总产能将达到550万吨/年。美国进口货源具备成本优势,将对亚洲尤其国内聚烯烃市场造成冲击。

  图12PE进口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13PP进口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7.终端需求

  塑料的主要用途包括塑料制品、塑料薄膜和农用薄膜等,其中以塑料制品为主,在下游产品中占比超过80%。从用量比重的角度看需求端,塑料制品产量出口稳中有升,成为支撑塑料品种的中流砥柱。2017年全球塑料产品制造市场报告》(PlasticsProductManufacturingGlobalMarket2017)显示,全球塑料制品市场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2016年塑料制品市场价值为1.06万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175万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部分是塑料包装材料、非层压薄膜和薄板制造,占市场总额的20%左右。

  图14塑料制品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农膜需求今年呈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特征,需求疲弱和环保检查是造成农膜季节性特征被削弱的主要原因。春季农膜并未走出明显旺季行情,订单增长对盘面支撑有限;秋季以往在10月下旬开始萎缩,今年受环保督查影响,厂商采购和生产进度缓慢,农膜旺季得以延长。10月农膜开工达到顶部,旺季过后对原料需求开始下降。农膜厂家由于产生刺激性气味和废气排放等污染,开工增长被环保检查所制压。我国农膜厂商约有千余家,中小企业占总数的86%,其中大部分面临环保整顿甚至关停,行业总生产加工能力将大打折扣。

  图15塑料薄膜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塑料管材是塑料品种重要的下游产品,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的特点,主要应用有PE给水管、PP热水管和PVC排水管等。10月为管材传统旺季,订单情况良好,企业开工率均值56%,环比基本持平。环保检查造成管材行业两极分化,大量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关停整顿,订单更加集中于大型企业。随着天气入冬,管材逐渐转入淡季,需求开始呈下降态势,下游厂商补货谨慎。

  管材需求方面,PE行情整体好于PP。由于城市化进程及市政建设等,PE管材需求良好,价格较去年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煤改气政策的刺激下,PE燃气管专用料需求井喷式增长,价格不断攀升。受制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原料供应增多,PP管材市场缺乏提振,价格萎靡。总体来看,2017年国内聚烯烃管材市场供应稳定,产能略有上升,供给侧改革使得管材行业集中度提高。

  图16农用薄膜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2017年全球聚丙烯需求结构维持稳定,体量有所放大,总需求由去年的6110万吨上升至今年的6398万吨。2017年国内聚丙烯需求结构:拉丝一直居于首位,占比约为36.3%,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比例但增速有限;共聚注塑占22.9%,较2016年增幅达14.5%;薄膜消费占比在24%左右,其中CPP占8%,BOPP占16%;纤维需求比例为13%,管材及吹塑制品占比较小,分别为3%和1%。

  PP下游产品重点关注均聚拉丝、共聚注塑和薄膜。以塑编为主的PP拉丝市场占比最大,近两年新投产装置较多,但未来增长空间有限。2017年塑编企业平均开工率约为61%,按需采购为主,多数厂家原料库存维持在7天左右。注塑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的制造,在以塑代钢的趋势下,注塑料需求增速最快,前景较为乐观。

  聚丙烯流延薄膜(CPP)是一种无拉伸、非定向的平挤薄膜,特点是透明性、光泽性良好,厚度均匀,纵横各向性能平衡,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包装上。近年来CPP行业产能扩张迅速,2008—2013年平均增速达11%,随后有所放缓,截至10月国内CPP总产能112万吨/年,2017年底将达到115万吨/年。2014年至今,国内CPP开工率基本维持在60%—65%。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特点是坚韧性好,抗拉伸强度高,广泛应用于食品及生活用品包装上。BOPP产能呈持续增长态势,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BOPP新增产能36.5万吨,总产能达591万吨。相比之下,前10个月表观消费量约360万吨,BOPP长期处于供需失衡状态,行业产能利用率位于60%—70%的偏低水平。

  图17PP下游开工率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PP下游需求乏力是其上涨受阻的主要原因。经验表明,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平衡点在81%—82%左右,超过85%即产能不足,低于75%则产能过剩。原料来源上,国产料占据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则被进口料占领,行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塑编行业饱受订单减少、环保督查、资金紧张等问题影响,去年扩能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利润难有改善。CPP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应压力较大,市场严重饱和造成报盘走低。BOPP终端需求不足,订单跟进困难,厂商报价跟涨PP缓慢,导致BOPP利润空间缩窄,反过来从需求端压制PP上涨高度。

  图18家电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除此之外,聚烯烃下游两个较大的应用领域是汽车和家电。2016年国内汽车塑料需求在280万吨左右,家电塑料需求约为440万吨,但增速已降至5%以下。以塑代钢是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目前发达汽车工业国家聚丙烯材料的应用不断增加,约占整车塑料用量的1/3,主要用于保险杠、内饰及发动机舱零件等。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未来三年国内车用塑料需求年平均增速将达到1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7%,到2020年市场空间将超过700亿人民币。

  图19汽车产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轻量化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重量的减轻直接增加续航里程,提高燃油效率,减少碳排放量。在汽车轻量化的带动下,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改性塑料需求增速最快的领域。所有的汽车用塑料材料中,聚丙烯是用量最大的品种,占比达37%。市场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认为,全球汽车产量增速稳定,汽车轻量化使得单车改性塑料用量增加,预计2018年全球车用塑料消费量将达到1130万吨。中国汽车产量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单车塑料用量比例则远低于欧美,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车用塑料发展空间巨大。

  图20聚烯烃表观消费量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21PE产销平衡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22PP产销平衡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8.环保政策

  2017年环保督查催生的供给侧改革成为塑料行情的主导因素,主要产业政策盘点如下:I.中国向WTO提出,禁止进口包括废塑料在内的4大类共24个品类的固体废物,政策将于2017年底前实施。

  II.《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总体思路是由费改税,即按照税负平移原则,实现排污费制度向环保税制度的转移。该法律明确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纳税人,确定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为应税污染物,各地可在法定征收范围内确定和调整具体适用税额。

  III.环保部表态,废塑料进口许可正在减存量,即已审批的许可证或面临被撤销的情况。海关完成对废塑料行业全部1155家取得《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企业的专项稽查,查发各类违法企业236家,其中涉嫌买卖进口固体废物许可证72家,空壳企业68家,低报价格15家,未按照《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要求进行经营管理等其他违法情事81家,涉及进口总量28.09万吨。根据通报名单,环保部门撤销问题企业相关进口资质。

  IV.中国向世贸组织发布通告,向世贸各国征求《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塑料》意见。该标准适用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有关废塑料的进口管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严格限制固体废物进口,控制由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标准中将废塑料定义为:在塑料生产及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塑性下脚料、边角料和残次品。

  V.环保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联合开展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旧衣服、废家电拆解等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的通知》,进一步整治包括废塑料行业在内的散乱污违法企业以及加工利用集散地。

  回顾总结各地环保政策,可见供给侧改革对塑料行业影响深重。山东省莱州市号称塑料之乡,被认为是国内再生塑料价格风向标,下属沙河镇1700多家加工户被清设备、清原料、清产品。山东省莒县刘官庄镇被誉为中国江北塑料第一镇,从事塑料加工制造企业500余家,市场份额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政府决定对几乎全部塑料企业关停整改。河北雄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装印刷基地,3900余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取缔。

  废塑料产业政策上,削减再生料的态度非常明确,聚烯烃使用新料与再生料的比例被重新分配。2016年中国废塑料进口总量为735万吨,假设进口废料全部由新料代替,PE和PP新增市场需求分别在10%和4%左右。IHSMarkit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口聚乙烯废料约253万吨,预计今年降至170—180万吨。同时预测,2017—2018年中国聚乙烯需求将增长6.6%,超过亚洲5.5%的平均增速。对比供需前景,禁废令将极大促使聚乙烯生产从再生料转向新料。

  中国废塑料协会称,中国可能会在废塑料进口禁令上留有余地,或将允许进口清洗过的废塑料片材等,其标准是无需预先加工,可直接用于制品生产的工业原料。国际回收总局BIR证实,中国将在2018年继续签发废塑料进口许可证,但该许可仅允许向中国出口完全符合环保标准的废塑料。据BIR统计,2016年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废塑料进口量约为1020万吨,预计明年这一数字下降30%—40%,海外供应商将寻求其他途径处理600—700万吨塑料废片。

  塑料品种本轮行情之初,投资者几乎将环保和涨价划等号,即环保政策严格程度决定工业品价格上涨高度。盘面对供应端的反应快于需求端,限产和禁废令态度坚决,迎合化工品久跌必涨的心态,环保炒作行情达到高潮。但长久来看,供给侧去产能的同时需求端也受到抑制,环保实际上造成供需双杀的效果。市场对环保的理解发生转变,加速了工业品价格下跌。

  根据大商所对华北地区聚烯烃产业的调研结果,环保督查对塑料全产业链均产生一定影响,但下游受到的影响大于上游,供需双杀的效果并不对称。上游石化企业相对规模化、集中化,环保更多体现在营运成本的增加上,例如齐鲁石化近年来投入约30亿元用于环保改造升级。下游塑料加工企业大多小而散,环保直接造成产能一刀切,据调查者称,一些环保压力较大的地区,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小厂均被勒令关停。

  在环保督查冲击下,众多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塑料制品企业面临停产整顿。行业总生产加工能力大幅下降。塑料制品生产商两极分化:排放不达标的民营企业大量关停,尤其是原料依赖进口废塑料的工厂首当其冲;对于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善的企业尚未产生重大影响。环保检查对塑料制品加工行业强行洗牌,淘汰散乱污落后产能,促使订单向配套设施完善的规模化企业转移。

  对史上最严格环保政策的解读不宜过度悲观。政府清理取缔废塑料非法企业和集散地的态度非常坚决,促使国内厂商相应地调整经营策略,新料对再生料的替代空间和持续性相当可观。关停违规产能是塑料供给侧改革第一步,其最终目的是驱使中小塑料加工企业转型,集中入驻工业园区,规范化生产经营。下游需求端看,塑料是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塑料制品消费量和出口量维持稳中有升的态势,环保检查不会造成因噎废食。

  9.技术分析

  LLDPE和PP走势的技术形态极其相似。2016年11月—2017年2月,LLDPE呈三山顶部形态,而PP形成头肩顶。顶部形态预兆的一轮大跌过后,利空因素得到消化,LLDPE和PP分别在8500和7400一线获得较强支撑。4月—7月间,经过长期震荡筑底,二者皆走出W型底部形态,酝酿出三季度的一轮小高峰。9月盘面回归后,二者均难以产生趋势性行情,呈箱体震荡走势直至截稿,运行区间LLDPE[9300,10000],PP[8500,9200]。

  图23LLDPE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图24PP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中投期货研究所

  10.总结展望

  2017年聚烯烃的主导因素普遍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非短期突发性事件,其对市场造成的深远影响有望在2018年延续。

  原油方面,OPEC及非OPEC产油国决定延长减产计划至2018年底,倘若半途而废,既会丧失市场份额,又将蒙受油价暴跌损失,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OPEC仍然具有较强的减产动机。美国页岩油产量必然会对油价上涨做出反应,明年油价将呈多空拉锯的格局。和过去的五年一样,聚烯烃产能扩张之路仍在继续,明年国内外还将有大量聚乙烯和聚丙烯项目投产。然而在市场饱和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计划和在建项目进度延缓,部分新产能投放大概率将推迟,实际产量的释放存在一定变数。今年聚烯烃利润良好,石化企业维持较高开工率,市场已经习惯了供应压力,未来很难造成进一步的利空。制约聚烯烃上涨的根本原因是终端需求疲弱。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下游厂商订单跟进不足,产品消化缓慢,采购以随用随拿为主。环保催生的供给侧改革深刻地改变了塑料制品加工行业,总生产能力大打折扣,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环保检查不会宣告结束,而是不断规范完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长久存在。考虑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因素,推测明年聚烯烃下游需求平淡,整体上难有亮点。

  LLDPE和PP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者走势高度一致,2014—2017年线性升水拉丝明显。主要原因是聚乙烯和聚丙烯产能扩张不均,期间前者产能平均增速为6.8%,后者增速则高达13.9%。在需求增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煤化工及PDH的发展拉动PP产能扩张迅猛。未来国内聚烯烃供需格局将出现变化,聚乙烯扩能速度将反超聚丙烯,且进口依存度在40%以上,国外大量新产能投放将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今年三季度以来,LLDPE—PP价差持续收窄,明年有望回归平水。

  综上所述,预计2018年聚烯烃品种呈现供需两弱格局,维持弱平衡状态,短线宜区间波段操作,长线可空LLDPE多PP套利,运行区间LLDPE[8500,11400],PP[7400,10000]。

  中投期货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宋鹏

中投期货 聚丙烯 塑料 年报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 最近访问
  • 我的自选

7X24小时

夏斌 夏斌 谭浩俊:步入深水区的楼市将如何调控把握好“稳中求进”和“防控风险”两个底线。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