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年度报告:油价下探后寻求弱势平衡(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08:41  长城期货

  美国是全球头号用油大国,07年日均耗油2069.8万桶/日;欧盟位居第二,日均耗油1486.1万桶/日;中国位居第三,日均耗油785.5万桶/日;其次是日本、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图12显示了全球主要原油消费国自1985年以来的需求量。

  图13:全球主要原油消费国历年需求量(1985-2007)

  

图为全球主要原油消费国历年需求量走势图。(图片来源:BP,长城伟业期货信息研究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1、经济发展与原油价格互为因果

  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充足的能源,经济的低迷会减少石油的需求。从历次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和原油价格的相关性。

  图14:原油年均价走势图(1895-2007)

  

图为原油年均价走势图。(图片来源:BP,长城伟业期货信息研究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1)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1930年全国陷入经济大萧条。这一场经济危机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石油需求的急剧减少。而另一方面石油产量猛增,其直接后果是油价的崩溃。1931年5月底降到每桶15美分。这对美国的石油产业以及大的打击。1934年底罗斯福和美国州政府携手控制原油产量、恢复油价的措施开始慢慢有了成效,美国经济也从这一年起开始复苏,随着石油需求的回升,油价也开始稳定。

  (2)上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抗议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欧佩克通过了一个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决议。石油禁运使原油及石油制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从战争爆发前的3美元/桶急升到1974年3月12美元/桶,上涨4倍。这次石油价格暴涨如同对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增税,各国的消费和投资都出现收缩,世界经济步入衰退。

  1979年爆发伊朗革命,该国的石油出口受到破坏,从而引发了第二轮石油价格暴涨。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提高价格,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一度高达每桶35—40美元。与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一样,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1978-1980年所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都大大加剧,同时产出的增长普遍放慢,失业率普遍上升。

  1982年第一季度非欧佩克国家产量首次超过欧佩克国家产量,削弱了欧佩克的定价权;以及高企的油价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原油价格才开始慢慢回归理性,从30美元降至20美元又降至1986年的14美元。

  (3)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

  1991爆发了海湾战争。专家形容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当时油价一路飞涨。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4)自2007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时值今日,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经从美国蔓延至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并对新兴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普遍的经济衰退。

  图15:1990-2009年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预期

  

图为1990-2009年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预期走势图。(图片来源:IMF,长城伟业期货信息研究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从以往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企的油价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而经济的低迷则会降低原油需求量从而拉低油价。近段时间以来,恶化的经济数据频传,许多发达经济体第三季度已陷入经济衰退,而且数据显示,经济还将会继续恶化。图13、图15为世界银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美国作为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在未来一年都将面临经济的寒流期。由历次经济危机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推断,未来一年油价的走势仰赖于经济的发展态势;而至少第一季度经济状况不会明显好转,在最好预期下经济或许在第二季度会开始起飞,那将也是油价开始回升之时。

  图16:2009年发达国家(G7)和新兴市场(金砖四国)经济增长预期

  

图为2009年发达国家(G7)和新兴市场(金砖四国)经济增长预期走势图。(图片来源:IMF,长城伟业期货信息研究中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