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曾芳/文
它们全部加起来还抵不上嘉实
浦银安盛搞了3年比不上私募
近日又迎来基金半年报的披露热潮,每年的这种时候,各种统计数据就扑面而来:亏损上千亿、销售费用大增、换手率降低等等。而说到单个公司的情况,多以大型基金、业绩好的基金为主,但微型基金公司则很少有人关注,他们活得怎样?他们在干什么?
我说的微型是资产规模100亿以下的。100亿,在2007年的时候,也就是一只基金首发的量,而整个公司的规模还没有这个数,我认为可以说是微型。况且,100亿也是业内公认的可以确定能盈利的一道坎,而达到生存线60亿也只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看不知道,全国60家基金中,目前有18家公司资产规模不到100亿,其中8家不到60亿,最小的一家只有15亿不到。这意味着,整个行业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他们全部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嘉实或者易方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90%的财富集中在10%的人手里”。
穷人为何穷
这批“穷人”为什么穷?有一些是出生时间晚,本来就还属于孩童期。比如民生加银,2008年底才成立,没赶上2007年的好时候。但人家发育良好,短短一年半时间已经成立了4只基金,总规模40来亿,就快要解决温饱问题了。
而另外一些已经是老油条了,折腾了近10年,还在喝稀饭。是谁呢我就先不点名了,看我们记者给你一一解剖。但很显然,他们的今天都是由相同的昨天演变而来:
先天不足:股权分散,股东争斗激烈,导致公司管理混乱,人事斗争复杂,大家想的不是怎么把公司弄好,而是怎么把对方打倒。
出师不利:首发基金业绩太差,对公司品牌伤害极深,持有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仅老基金遭遇巨额赎回,再发新基金也门可罗雀。
人才流失:小公司要留住人,要么给钱,要么给平台。这个平台不是说内部上升的机会,这个在小公司更容易,而是说对外的接触面,这方面小公司显然没有优势。所以只能给钱了,本来就吃不饱,能给多少钱呢,留人也很难。
穷人如何富
这些小公司未来还有希望长大么?怎样才能长大?与多位业内资深人士交流后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股权结构的清理势在必行。某私募人士笑言:“以后就应该将基金公司的股权集中在金融行业手里,那些不相干的小股东,既做不出什么贡献,还整天吵吵嚷嚷要干预公司管理,这种股东就不要带他玩了。”
股权理顺了,就要干点事儿了。就目前来说,基金首发的规模对于整个公司规模的增长贡献还是最直接最可观的。如何才能首战告捷呢?一个是业绩,一个是渠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旗下能有一只基金业绩较为突出,以此做好品牌推广,将对后来的新基金发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也有人业绩好,规模却上不去,因为渠道不得力。但如今的销售格局是,60个基金公司抢四大行的网点,平均一个基金公司发2只基金,就有120只基金要在四个银行里打架。
如何在渠道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股东本身就是很强的渠道,那自然是如虎添翼。但不得不小心的是,如果本身产品并不好,为了冲规模找帮忙资金来扩充,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不仅是体现在季报上的巨额赎回,如果帮忙资金因产品业绩不好而受伤,那么未来再发新基金就很难了。
好的业绩始终是基金公司竞争最基本的砝码,而在渠道方面,切实有用的服务和工具也有很大的需求。就如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人家最开始卖基金时,很多人连公司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客户经理做“投资体验”培训,这个是渠道非常需要的服务,现在几乎成为该公司的品牌代名词。随后,在其投资总监项志群的英勇夺冠效应下,摩根士丹利华鑫的规模增长飞快。
理财周报相关报道组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