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比浦银安盛成立时间晚的农银汇理和民生加银,在1年多的时间内将其甩在身后
理财周报记者 董华/文
被浦发银行大股东背景的光环照耀,但是规模排名却是倒数第一。从成立到现在,原来注册的2亿资本亏损了一半。作为国内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第一家,目前却还被成立更晚的农银汇理、民生加银等银行系基金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掩盖在这家公司背后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疲惫不堪的面容?被谁所累?也许只有揭开了这层面纱,才能看清楚一个真实的浦银安盛。
出师不利:首只基金遇金融危机,跌幅曾达50%
成立于2007年8月的浦银安盛,旗下第一只基金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在次年的3月份千呼万唤地面世了。而且如市场所期望的,这只基金首发的时候,还对基金的规模进行了限制,最高达70亿。这在当时市场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因为当时市场上发行基金上限基本上都是在百亿以上。浦银安盛之所以要这么设限,按照公司的说法,就是想要做一只“不求大,但求精”的基金。
不幸的是,浦银安盛刚好赶上了金融危机,考虑到市况不好,17.34亿元的募资额度对于这只基金来说已经是算是不错了。
实际上,后来的操作和公司之前的设想大相径庭。成立之初,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就采取了激进建仓策略,净值经过短暂上涨之后,便陷入一路深跌,在2008年10月末和11月初,最高跌幅曾接近50%。
但是在此情况下,公司并没有停止发新基金的步伐,同时马上开始了第二只基金优化收益债券的募集。但是自从第一只基金失败之后,浦银安盛似乎就难以被市场认同了,后来的基金募集的额度也都不超过9亿份,而且新基金也一直遭遇赎回,今年二季报显示,2009年年中成立的精致生活的份额已从募集时的8.36亿份骤减至2.33亿份。
浦银安盛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首只基金运作不利在客户、渠道的心理方面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影响了公司品牌的建设步伐,这也直接对后续几个基金的发行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阻碍。”可见第一只基金的失败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是多么大。
成立三年蒸发一半注册资金
浦银安盛的财务状况更是糟糕。
从浦发银行的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到,浦银安盛2009年期末账面余额是5689万元,和2008年相比,又损失了1400多万。从浦银安盛成立到2009年年末,浦发银行在浦银安盛的账面上损失达4000多万,实际上,浦发银行在浦银安盛的股权比例为51%,浦银安盛的注册资本是2亿元,也就是说,浦银安盛从成立到2009年年末,竟然有一半的资产人间蒸发。
这个损失对于浦发银行而言,也是一个难言的痛,浦银安盛就像是浦发银行的“孩子”,总有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怨气。
高管频频换
对于浦银安盛这样的一家仅仅只有十多亿规模的小公司来说,高管频频变动更是雪上加霜。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三任高管离开,三任高管上任。
去年11月份,公司原董事长黄建平辞职,浦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姜明生担任董事长。而此举被看做是浦发银行强化浦银安盛支持的重要人事安排。
而今年1月21日,浦银安盛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张建宏离职,据了解,张建宏是浦银安盛投研部门的领军人,但是在任职期间,浦银安盛确实日渐衰弱,而他的离职也被看为浦银安盛是在为规模上不去动的“手术”。张建宏离职后,该职位由法国安盛亚太区的周文秱立即接任。随后,公司的投研团队经历了“大换血”, 旗下5只基金,4只基金经理变动。
最让市场震惊的是,今年4月份,浦银安盛的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营销官陈逸康因个人健康原因辞职。到目前公司还没有找到接任人选。
股东渠道优势成劣势
浦银安盛一直以国内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第一家为荣,但银行系的背景似乎并没有为浦银安盛带来更多的惊喜。值得注意的是,比浦银安盛成立时间较晚的农银汇理和民生加银,在1年多的时间内都将其甩在身后。
比农银汇理成立时间早,但是却有很多的相似点,比如都是在2008年市况不好的时候发第一只产品。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股东方的支持在银行渠道上的借力是公司快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农银汇理在股东方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力度,所以首只基金募集规模就达到了68.4亿份。
那么言外之意就是,浦银安盛丧失了股东方的“关怀”,本来想借助大股东的渠道优势,但是最后,借力渠道竟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浦银安盛表示:“虽然股东银行浦发银行对我们的基金发行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然而浦发银行较其他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还是属于中小型的银行,渠道力量支持上毕竟还是有限的。”再加上第一只基金失败的影响,公司在发展上困难重重。
按照公司的说法,与第一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相比,浦银安盛的大股东——浦发银行的网点数量明显少于农行、工行、建行、交行。所以浦银安盛也就无法像农银汇理一样发挥渠道上的优势。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浦发银行对于浦银安盛的业绩不佳也是一直耿耿于怀。毕竟自从成立,到现在连年亏损,股东对此也渐渐心寒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