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在流动性过剩的牛蹄声中 追问基金最优规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16:37 21世纪赢基金

  吴天宇/文

  自嘉实策略增长去年12月首发募集419亿元以来,新基金的发行、封转开以及老基金的持续营销(高分红、拆分或复制)活动结束后,百亿基金的成立在今年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常态,股市的财富效应和基民的热情固然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一方面,而基金管理人积极的营销也起了相当作用。

  股票型基金的最优规模

  不过,百亿基金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好运,以股票型基金为例,今年一季度净值涨幅前十位的基金中,并无百亿基金的身影,而规模较大的基金净值涨幅普遍偏后。另一方面,首发或持续营销后成立或长胖的大基金,在一季度也遭遇了大幅度的赎回,除嘉实策略增长缩至278亿份外,去年四季度末部分100-150亿份的基金,到一季度末仅余70-90亿份。

  一种解释是今年以来牛市的步伐没有停歇,大基金建仓慢是净值增长跑不过小基金的原因,于是“规模庞大—建仓缓慢—净值徘徊—遭遇赎回”就成了这些大基金的心病,其管理的规模一直处于较大幅度的波动中,对持有人和管理人的利益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现象仅仅出现在牛市中吗?不。如果建仓慢,那么熊市中大基金应当表现好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做了如下的统计。我们从股票型基金中挑选出每个季度净值涨幅排名前20%的品种,计算它们的平均净值,其中单个基金的净值采用季度初和季度末的算术平均值,整体基金的平均净值取单个基金的算术平均值。同时,我们计算每个季度股票市场的平均流通市值,取该季各月流通市值的算术平均。最后,计算这些前20%的绩优基金平均净值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的比例,得到下图。

  上图可以清晰地揭示出,自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无论市场表现如何,各季度表现最好的基金其净值大抵在10-30亿元左右,而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的比例约在0.8‰-1.7‰。可见,无论在何种市场环境中,大基金都不占据优势。

  二次变革的应对之道

  国内的基金擅长选股,而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时,选股的边际贡献是递减的。我们的策略研究员王成在他的报告《市场结构变迁与投资管理的未来——国内投资管理策略的第二次变革》中指出,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增加资金规模限制、组合周转率限制、以及买入数量限制、持有期限等限制性因素(这些限制对于公募资金是合理的)之后,选股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小资金可以更灵活性选择股票,但是当资金到一定规模后,可选择的股票范围越来越少,国外的研究表明,当资金规模超过市场流通市值的0.1%-0.2%之后,选股的意义并不大,也就是说,如果国内流通市值现在为5-6 万亿,那么100 亿规模以上的基金选股会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如果资金规模达到市场流通市值0.3%,选股策略平均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在40到100 亿之间的基金,选股有一定意义。

  国内投资管理策略的第一次大变革来自于2001年市场泡沫破灭,其后以基金为主体的投资者需要价值投资理念,也就是从以交易为主的策略转变成以价值选股为主的策略,这个策略有效地适应了熊市规避风险的需求(比如只要EPS增长,机构就有信心持有),变得有生命力并流行开来。

  现在随着牛市的到来,证券市场结构和容量迅速扩张,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以及机构投资者超常规发展,百亿级别基金大量出现,保险和养老机构以及私募投资取得巨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投资管理策略将出现第二次大变革,对于大型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百亿级以上基金来说,这种变革是其投资方式将从选股策略转变到资产配置上来,这种转变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如果大基金不能适应这个转变,未来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地位或者将被边缘化。

  发行和营销规模的选择

  既然在目前选股模式的主导下,大规模基金并不能获取良好的收益,从而会引发投资者的赎回,那么基金公司为什么仍热衷于通过首发、拆分、分红或复制等方式将管理规模做大呢?而且从今年开始,由于基金的热销,100亿上限似乎成立基金发行和持续营销的上限,为什么不是200亿或50亿(仅申万巴黎一家)?200亿的资金难运作,基金公司自身显然更清楚规模对绩效的影响,而选择100亿而非更小的上限自然是和基金公司所能收取的管理费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本管理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而言,发行一个百亿新基金或将一个10亿的基金拆成100亿,将使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有数量级的增长。因此,大基金“规模庞大—建仓缓慢—净值徘徊—遭遇赎回”的困惑归根到底是基金公司利益和持有人利益的矛盾,也是基金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在基金公司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管理费的情况下,所有的基金都有扩大管理规模的动力,这种矛盾在短期内,特别是在牛市中以及对于小公司而言,是无法消弭的。

  笔者还注意到一种更进一步的现象,即将持有重大涨升机会停牌股票的基金进行拆分(或封转开)。尽管多数基金为了保护原持有人的利益,暂停了持有重大涨升机会停牌股票基金的申购,但仍然有部分公司,将这些基金进行了拆分,从而摊薄了原持有人的利益(当然封转开的进程是不可逆的),甚至部分公司将该基金持有这些股票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加以宣传,笔者认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基于此,笔者有个建议,如果基金公司要对旗下基金进行拆分(或封转开),不妨设一个较低的募集上限,比如40-50亿元,这样对于以后的运作将有较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持有人。特别是对持有重大涨升机会停牌股票的基金而言,如果拆分获或转开是不可逆的话,要是宣称“为保护原持有人利益,我们将募集上限设置为50亿元……”,那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持续营销。●

  (作者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注:本文中部分内容引自国泰君安策略研究员王成的专题报告《市场结构变迁与投资管理的未来——国内投资管理策略的第二次变革》(2007年1月21日)。)(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系列文章:

  小基金异军突起

  豪门外的耕耘:小基金这一年

  小基金风景独好:还能持续多久

  规模与业绩:基金发展悖论

  在流动性过剩的牛蹄声中 追问基金最优规模

  小基金市场攻略 365天持续营销策略

  中邮基金:大跃进的样本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