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京召开,成为定调2022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风向标。此次会议回应了“停贷断供”、村镇银行风险、平台经济等热点问题。外界普遍评价,会议淡化了对经济目标的追求、注重稳就业稳物价、对房地产政策的表态偏积极,大体延续了6月底以来一系列高层会议或讲话的基调。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根据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经济设定的目标:2022年中国GDP增长5.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然而,3月以后,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均遭受不同程度波及影响。2022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速2.5%,低于年初预期,一季度、二季度分别为4.8%、0.4%。5月以来,国务院“稳经济33条”及各地一揽子措施等持续发力,经济呈回暖态势。6月工业生产、消费、出口等经济指标虽然出现积极变化,但社会消费低迷、房地产投资动能减弱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性缓解。中国依然主要靠政府大规模基建、制造业投资以及出口超预期发力驱动经济增长。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向《财经》记者分析,此次会议要求在统筹疫情防控、稳物价、稳就业等多重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经济运行向好,预计中国下半年GDP增速大概在5%-6%之间,2022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4%以上。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在面对疫情持续传播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二季度依然保持经济总量的正增长,实属不易。在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下半年经济有望实现5.5%左右的增长,全年增长4%左右。
预期GDP目标已难完成,4%-5%是最好结果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会议同时强调,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会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向《财经》记者分析,相较于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此次年中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改为“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等,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5%左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教授袁钢明对《财经》记者表示, “合理区间”是否意味着4%-5%的增速,抑或是其他,这次会议没有给出具体数字。合理区间虽然比较模糊,但是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减速不利变化的实际情况。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对《财经》记者表示,会议通稿没有直接提到是否降低GDP增长目标,也没有明确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陆挺认为,中国不会全力以赴来实现“5.5%左右”的年增长目标,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可能均是同比增长4%,而全年增长3.3%。
实际上,高层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述已经处于调整中。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武汉考察时提出“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7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时指出,“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还有相当大发挥效能的空间。我们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上半年,超预期突发因素不断。俄乌冲突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通胀和粮食能源危机风险增大。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加快收缩货币政策,引发跨国资本从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撤离,溢出性冲击效应显现。在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城市经济暂停,更是对服务业与工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二季度,中国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则是-0.4%。
7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对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3.2%,美国增长2.3%,英国增长3.2%,俄罗斯增长-6%,印度增长7.4%,东盟五国增长5.3%,中国经济增长3.3%。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冲突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正在导致8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放缓,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约5.7%,今年将急剧下滑至2.9%。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等许多专家看来,中国今年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袁钢明表示,2022年很难达到5.5%增速,因为下半年不可能达到8.5%的增速。全年可能实现4.5%的增长——这意味着下半年经济增长6.5%,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局面。同时,康勇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五大省的GDP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这些经济大省可以勇挑大梁、更多发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努力实现最优的经济发展结果。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GDP增长应该保持理性态度,没必要一定去追求哪个数字。应该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实现相对稳健的增长。比如解决就业问题,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方面下功夫。另外内地还可以发挥改革效应,对一些行业政策做适当调整。中国的工具箱比美国更加丰富,不需要对经济增长过于忧虑,而是保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
1万亿“保交楼”?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回应了烂尾楼断供风险与村镇银行存款等热点问题。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2%、销售额下降28.9%。此次会议强调,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罗志恒评价,房地产政策较4月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放松。7月以来,多地烂尾楼业主联名发布“强制停贷通知书”,要求楼盘复工并按期交付,否则将集体停止偿还贷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原因是房企违规挪用预售资金,进行“高周转”运作,而当房地产调控收紧,部分房企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楼盘烂尾。受此冲击,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在6月下旬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后,7月再度大幅下滑。
袁钢明评价,此次会议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保交楼”。银行放松贷款、降低首付率,或是给房产商进行疏解,并不意味着放纵炒房。现在中国有很多灵活做法,比如一些地方尝试降低首付率或是放松限购,但央行并没有叫停分行,实际上是默许地方以灵活办法缓解金融过紧的局面。倘若目前房价能够维持现状不变,避免出现购房者集体逃离的局面,或是最好的处理结果。从长远看,维持的时间越长,过高的房价和老百姓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危险与压力就会越来越小。但在具体处理中,一定要进行个案处理,凡是得到政策或贷款缓解支持的企业,对相关的负责人需要进行经济、行政或是刑事处罚,不能鼓励“大而不倒”。
滕泰指出,下半年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局部金融风险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得不防。此次会议也强调,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镇银行风险,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罗志恒指出,村镇银行风险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增大地方政府救助压力。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村镇银行共有1651家。2021年四季度人民银行评级的高风险村镇银行有103家,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32.6%,占村镇银行总数的6.2%。
当下,村镇银行风险正在稳步处置。7月11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称,对禹州新民生等四家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分类分批开展先行垫付。7月15日开始,5万元(含)以下的客户本金已陆续到账;7月25日起,将对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10万元(含)以下的客户本金进行垫付。
7月28日,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表示要稳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深入推进农信社改革。推动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支持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平台经济“绿灯”带动就业,通胀无虞、消费未明
就业与通胀关乎民生。会议强调,要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罗志恒认为,在当前青年失业率上升、需求不足、预期较弱的背景下,推出“绿灯”投资案例有助于以“引导”促发展,稳定平台经营预期,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作用,为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青年人失业问题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受疫情冲击,二季度,上海、吉林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5%和7.6%,明显高于全国水平。6月,全国16岁—24岁、25岁—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3%、4.5%,年轻人失业现象尤为突出。
在7月15日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年轻人求职渠道也受到了阻碍。加之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又创历史新高,加剧了青年人就业压力。此外,6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降至5.3%,低于整体失业率水平。同时,农民工群体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以个体户和灵活就业的居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设置好“红灯”、“绿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等。随后,上海、重庆、山东、湖北、甘肃、浙江、辽宁等省市均出台落实举措。
罗志恒指出,就业问题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下半年,宏观经济有望实现V型反弹,尤其是基建投资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政府还可采取财政手段拓展岗位供给,例如对提供见习岗位的企业给予一定财政返还或减免失业保险。此外,他发现一些企业还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出现结构性匹配问题,政府可搭建就业市场的供需对接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另据招商证券预测,参考2020年和2021年经验,全年实现4%左右的经济增速可以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
除了保就业,稳物价也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的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CPI同比上涨1.7%。分月看,CPI同比温和上行,6月份同比涨幅扩大至2.5%。粮食与能源价格的上涨尤为突出。此前,在7月12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应对好两难多难问题,既稳增长,又防通胀、注意防输入性通胀。
在滕泰看来,下半年,中国通胀风险总体可控。受猪周期影响,9月、10月等个别月份的CPI可能达到甚至突破3%,但到年底,受翘尾因素影响将会有所回落,全年CPI控制在3%以内没有问题。目前,核心CPI还处在相对较低的运行区间,PPI也在稳步下行,因此,通胀不会成为全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但在海外尤其是欧美高通胀的背景下,决策部门对国内食品物价的上涨以及输入性通胀,还是保持了高度警惕,下半年的工作部署把保持物价稳定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
令市场意外的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通稿内容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消费。星图金融研究院的报告分析,这是因为,在疫情未得到完全控制的背景下,消费回暖态势易被新发疫情打断,使得消费下半年究竟贡献几何也出现较大不确定性。
滕泰认为,受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居民储蓄倾向增加和消费倾向降低,消费恢复不宜盲目乐观。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在65%左右,如果消费不能出现比较强劲复苏,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也不宜高估。制约下半年消费与经济复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服务业,其在GDP的占比目前在54%左右,总量是制造业的两倍,如果服务业不能全面恢复,对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也要保持相对谨慎。
货币不松不行?后续财政措施如何挺进
下半年宏观政策还有多大空间?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罗志恒分析,货币政策,一是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缓解下半年财政政策发力基建缺“子弹”的问题。截至7月28日,国开行、农发行均成立基础设施基金并完成首批资本金投放。二是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在袁钢明看来,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袁钢明认为,今年二季度宏观经济的下滑,深层次的原因不止是疫情对大城市经济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收紧造成的紧缩效应。长三角的经济总量约占中国GDP的10%多一些,还不至于对全国GDP造成如此大的冲击。
回顾近两年的货币政策,袁钢明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经济急速下滑,为救市,2022年4月至6月,M2同比增速维持在11.1%。但由于担心通货膨胀或金融风险,2021年货币当局收紧货币,M2增速4月后几个月下降到8%多一点的水平。
袁钢明指出,传统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时候,货币增长速度要随之下降,但在特殊时期货币需要进一步扩张。今年2月、3月货币略有收紧,这是造成4月经济严重下滑的原因之一。得益于4月当局及时放松货币,将5月M2增速提到10.5%、6月提到11.1%、7月提到11.4%,该措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别看这一点点小数点后的变化,就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认为央行是捏着汗,提心吊胆把它放松的。”袁钢明说。
袁钢明分析,中国货币政策较为保守,也有避免外界将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金融风险以及经济下滑结果归咎于货币政策之嫌。但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放松货币、防止严重下滑。“大水漫灌”不应是一顶帽子。
滕泰则指出,出于稳物价等目标,下半年货币宽松力度和实际利率下行的程度可能有限。但从理论上看,在当前全社会平均利润率逐步下滑的背景下,考虑到物价总体可控,引导实际利率适当下行和宽松流动性仍然有比较大的空间。
财政政策依然会成为下半年宏观调侃的重要工具。今年上半年,留底退税与减税降费不断发力,共有18455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有助于缓解许多企业流动性的燃眉之急。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规模约3.4万亿元,占已下达3.45万亿元专项债额度的比重接近99%,重大工程项目当前也在加速推进。
罗志恒指出,下半年财政政策,一是加快专项债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用好用足专项债限额。2021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约为16.7万亿元,当年限额18.2万亿元,意味着地方政府有约1.5万亿元存量专项债额度。同时,2021年末各地专项债的限额与余额之差的地域分布不太均衡,发达地区空间大、欠发达地区空间相对小,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六省市剩余限额合计达到6199.6亿元,占地方政府全部剩余额度的41.3%。用好限额能够适当缓解部分地区财政压力以及推动基建的能力。三是配合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债稳基建。
需注意的是,在消费恢复迟缓、出口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基建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上半年,受土地收入下降影响,全国财政赤字达2万多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下降约10%,而政府支出上涨近6%,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较为困难。此前市场普遍猜测,此次会议是否会将2023年专项债的发行额度挪至今年下半年,但会议通稿内容中未有表示。在《财经》采访的一位专家看来,
可通过货币金融体系对财政提供一定支持,助力财政第二轮扩大专项债额度。
同时,滕泰指出,在消费恢复适度,出口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下,有效投资的作用仍然十分突出。但目前看,靠大规模传统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所谓的“有效投资”关键是找到适合未来经济增长的动能,创造新供给与新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风能、光伏等投资十分具有空间。
责任编辑:余坤航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