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副部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是重大机遇

科技部副部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是重大机遇
2018年01月14日 09:2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于2018年1月13日在北京举行。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出席并演讲。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李萌表示,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能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挑战。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出席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和大家交流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大报告中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这一重大思想是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中国创新的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对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部署,这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解决首要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本质是创新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全社会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以科技创新带动和促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具有核心和决定性作用。

  当今时代,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内生而不是外在的、稳定而不是随机的、全面而不是局部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适应这种规律所提出的重大决策,就是要用创新催生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新时代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出来,把实现到2050年战略安排的新路径构建出来,这与传统发展方式有本质不同,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系统性提升。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能有千条路万条路,但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能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挑战。

  应对日益显现的国际竞争格局深度调整,迫切需要把准科技发展大趋势。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正在加速,新一代信息、绿色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群体突破、加快应用,成为催生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相关领域的产业变革已在国际竞争中日益显现。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一种范式转换,是一种非积累性的变化,这是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本质区别。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比赛场地和规则的重大转换。抓住机遇,我们就可能成为新的竞争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引领者,在实现范式转换中摆脱在传统“赛场”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未来几年是我国新兴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转折期,对科学发展趋势、技术突破方向的把握、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的准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虽有差距,某些领域还有较大差距,但局部领先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把准方向、把路走对尤为为重要,只要我们对重大发展趋势、方向的判断不发生颠覆性失误,就可以不落人后,创造属于自己的先发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用创新驱动改造发展的动力系统。过去我们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创造了“高速度”,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新的动力系统,特别是要加快开发应用量大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传统产业竞争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市场、培育新产业,改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样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目前,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创新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一些领域沿袭传统增长模式的要素投入冲动依然存在,“第一生产力”和“第一动力”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改革发展措施上。市场体系中存在不少阻碍创新产品进入和创新企业成长的沟沟槛槛。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创新成本;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成果转化。

  第二,基础前沿研究不够厚实,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长期以来,我们在应用驱动型创新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我们也深深感到基础研究学术积累不够,技术源头供给不足,一些前沿领域还不具备自主选择技术方向的能力。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只有不到6%,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15%至20%。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设备等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源头还是很多基础研究没有弄通。

  第三,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相比,先进技术的供给特别是深度应用仍然不足。中外技术评估结果显示,处于试验、中试阶段的技术与处于产业化阶段的技术,主要发达国家大致为30%、70%,而我国为70%、30%。这也反映出一个深层次问题,虽然我国企业研发支出已占全社会的78%,但用于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很小。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约1%,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为2.5-4%,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仅有不到1.3%。

  第四,创新人才队伍结构问题凸显,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不足,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不健全。

  另外,在国际环境上,我们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封锁打压、新兴经济体发力追赶的双重压力,所处的国际创新环境比当年转型期的日本、韩国严峻得多。我们的唯一出路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尽快把我国发展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第一,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全球最大、门类也最全。但不少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一直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加快新兴技术普遍应用,推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使得一些产业发展形态和经济增长质量发生重大变化。“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这些都是依靠创新带来的。比如,共享单车使中国的自行车又回来了,看起来似乎和以前的自行车没有很大区别,但实际上它集成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这得益于中国在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超前部署,它们的应用带动了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引导企业对传统产业、传统技术、传统设备进行升级,鼓励一个一个工厂、一条一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经济的创新力。

  第二,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我们的科研基础设施由过去的小型、低端、分散向大型化、高端化、体系化转变。超级计算机、空间站、深海探测装置和大飞机等重大科技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3D打印等前沿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国高被引论文总数占世界14.7%,国际热点论文总数占25%,国际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滞后的局面开始改变。

  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在空间、海洋、网络、材料、生命、能源等重大前沿领域超前部署,开展变革性技术研究。在深空深海深地探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量子计算机、环境科学、健康保障、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研究。目前中国的企业对基础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研发机构与队伍,国家正在加大政策力度,鼓励企业更多地凝练和解决产业和社会发展中基础性科学问题,积极牵头或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第三,以高水平的国家创新体系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围绕把知识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今后,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要求,补齐短板、打造长板。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对科研力量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目前正在着手组建国家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研究组织形式,在重大创新领域,集聚高端研究力量,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的研发活动。鼓励支持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施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它们拥有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致力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中国面向产业技术的一支重要研发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高地,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第四,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科技型创新创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十八大以来,为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我国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形成了修订法律、出台政策和开展行动的 “三步曲”。加大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力度。允许大学和科研机构将转化收入不低于50%奖励给研发人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在所得税中实行按175%加计扣除的政策,高于一般企业的150%的水平。鼓励地方政府、大学和大企业发展众创空间和各种孵化器、加速器,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建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初创企业上市,对接和服务实体经济。允许科研人员兼职从事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近几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数量虽然比美国稍少一点,但总估值已经超过美国。

  目前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和载体从点上部署发展到生态系统的培育。我们正在按照十九大精神谋划创新创业的“升级版”,将突出高端普惠、生态优化、融通发展、国际空间。目前众创空间发展可能要经历一个冷静期和蹲苗期,初创企业在这里生生死死,这都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及时提出依托大院大所大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精准对接实体经济。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向构建更加高端、普惠、开放、融通的创新创业生态演进,让更多的国际科技人才来中国孵化创业,助力实体经济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鼓励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细化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使创新贯穿到各地区、各行业,让各类创新主体获得应有收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最后,做一个小结。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世界科技的领先位置。但是,越是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地位我们越会成为别人瞄准的目标,越是接近前沿我们越会成为更多国家追赶的对象,越是成绩巨大越要保持清醒和冷静,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中国的科技创新不能有丝毫的自满和松懈,艰苦创新的奋斗精神要继续保持,科研投入要继续跟上,人才队伍建设要继续跟上,创新生态培育要继续跟上。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 最近访问
  • 我的自选

7X24小时

夏斌 夏斌 新金融新六巨头浮出水面 牌照布局比BATJ还强?把握好“稳中求进”和“防控风险”两个底线。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