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韵斐何力伊险峰聊《第一财经周刊》创刊(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5:53 新浪财经

  主持人权静:何老师,在新闻的内容上,《第一财经周刊》跟其他的第一财经旗下品牌的新闻内容也是打通的吗?

  何力:你说的这个事情非常好,第一财经旗下有不同的媒体平台,每一个媒体平台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电视肯定有电视的特点,日报有日报的特点,另外一个,除了这个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比如说日报,由于它是一个每天出版的连续出版物,它可能更多的是会出现在办公室里,因为人们早晨一上班可能看到的就是关于当天最重要的报道,电视可能就更直接,今天发生的事情在晚上都进行了很重要的报道,另外,每一天的活动和行为当时都有这样的报道。事实上,高总已经知道,日报,电视,广播,在内容上这个互动不是一天半天,一直在进行的,就是通过连线,通过其他形式,包括一些平面媒体资深的人士去主持一些电视栏目,跟电视栏目之间有一些内容上的互动,周刊同样也是这样,我们有一些即时性的消息来源,我们日报本身有十百位记者,他们能够把这些消息来源跟周刊的记者去分享,周刊自己可以进行深度的加工,包括刚才我说的,我们也有一档跟《第一财经周刊》同名的电视节目,也是从内容上跟周刊有很紧密的互动关系。所以整合应该是一个,一定会朝一个一加一大于三,或者大于五,大于六这样一个方向去做的。

  主持人权静:我们讲一句俗话,叫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我还想再请问一下,您目前《第一财经周刊》的人员团队是怎样的?

  何力:这里我想稍微多说一句,首先我觉得我们还是一个新的媒体,刚刚创刊,我相信有很多大家喜欢的一些方面,应该说也还有很多不足,我想一定会通过不断地市场完善,希望听方方面面的意见,使我们的这本杂志逐渐走向完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真的是这样子,伊总知道,在整个周刊的团队中我是年龄最大的,我们很多很优秀的记者、编辑都是七几年,甚至是80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充满热情地做这样一个新的事业,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年轻的团队,没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对未来市场化条件下,商业的那个领悟和理解,这个没有办法,可能要跨越,就是因为他年轻,他就是从小生长在消费品很充裕,竞争很激烈的这样一个环境中,他所受的教育都是这样的,他对商业的理解和我们老一代人在短缺经济下成长,在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人,可能对商业的理解真的不一样,就跟我们看到年轻一代对互联网和电脑的理解,就是比我们要更深入,或者说更有感觉,一样。所以我觉得面向未来的杂志一定要由面向未来的年轻一代,成为这个杂志的骨干和主力。

  主持人权静:高总,您刚才介绍了三、四年前第一财经传媒集团,没有想到后来会做得这么好。我们再往后看,未来的一年、两年甚至五年之后,你觉得《第一财经周刊》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高韵斐:你刚才讲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其实对于第一财经来讲,能够下决心做《第一财经周刊》这件事情,其实只要找对一个人就可以了,我们何总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我们对何总的交情也不是现在开始的,其实我们很早就在关注何总所做的一些传媒上的事情,我们觉得主要是看重了何总这样一个人才。其实很多事情找对了人才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希望在四、五年以后,《第一财经周刊》应该说是在商业周刊领域当中,它就是第一名,我觉得在中国未来的传媒市场竞争当中,第一名和第二名能够活下来,第三、第四名以后我估计就是活不好的,所以我们不会做第三名,第四名,我们也不希望做第二名,更何况我们有这样一个资源平台的优势。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第一财经周刊》不是用四、五年的时间,而是用两、三年的时间就要达到这样一个战略的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