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1995-2005中国期刊十年(二):刊业十年之人物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3:11 新浪财经

  刊业十年之人物榜

  曹伟明

  人物档案:1981年考入武汉大学法语系;1985年,毕业留校担任管理学院的讲师;1987年,就读法国高登经济商业大学MBA课程。1999年,就任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主管中国大陆事务。

  成名期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

  上榜理由:提起《ELLE世界时装之苑》《健康之友》《嘉人》这三本杂志,许多读者都知道,但是对于隐藏在这三本时尚杂志背后的一个人物——曹伟明,知道的人或许并不多。

  1990年,曹伟明与世界六大

审计事务所之一的KPMG签下合同,起始年薪20万法郎,一切看起来都是非常圆满。1995年,曹伟明将所有的财产装进两只旅行包,登上了飞往香港的班机,他选择了ELLE杂志香港公司——HFM。1998年,对于曹伟明来讲,是事业发生重大转机的时刻,总公司要让曹伟明负责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所有的业务。1999年,曹伟明担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刊之刊》说:见到曹伟明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高大、健壮,第二印象就是一口流利的法语。再见他时发现他很儒雅,很温柔,不得不和法语、法国文化联系了起来。作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初走出国门、最终以法国高登经济商业大学MBA毕业生结束自己学生生涯的曹伟明信奉着“MBA=Me Before Anyone"的说法。回顾他的求学、求业经历,他走过的路是对这种说法最好的诠释。

  何承伟

  人物档案:何承伟,浙江上虞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故事会》《旅游天地》《秀》杂志主编,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

  成名期刊:《故事会》

  上榜理由:《故事会》由他创建成为家喻户哓的品牌,在许多传统期刊眼见着走向消亡,传统办刊人概叹风云不在之时,他依然坚信《故事会》的现在与未来,并通过改彩改半月刊,提升质量,调整内容,招聘年轻编辑,为老品牌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与血液。如今《故事会》依然保持着五百万的发行量。

  他借用《故事会》的品牌推出了许多书,如《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等等,并反过来利用图书的热销来提升杂志的品牌。2003年他又推出了花费七年之功编辑的《话说中国》,这套用讲故事的方法写中国历史的书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编排方法,它借鉴杂志的设计感,大幅彩图和柔软的纸张,以及杂志的编辑手法,每一页核心故事编插相关的资料与索引,十分精美,在图书和期刊出版界都是一大创新。他还办了一本年轻人看的时倘刊物《秀》,跻身于杂志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洪流中,这又是他不同于传统办刊人的地方。

  《刊之刊》说:曾有位记者采访何承伟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干什么都能赚到钱?不知当时他如何作答,但无论在图书还是期刊领域,他都堪称出版“大家”。而之所以能做一件成一件,是因为他每做一套书一本刊都把它当作一个毕生事业来做,而且是他衷心热爱,谈起来就两眼烁烁发光的事业,倾其全力,精益求精,难怪他曾被誉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刘江

  人物档案:1956年11月生,汉族,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前后在门头沟大台中学任教5年,1985年调入《中国旅游报》。1993年同吴泓携手创办《时尚》。

  成名期刊:《时尚》

  上榜理由:和吴泓一样,中国刊界前三甲必然也有他。他和吴泓一起锻造了这艘中国本土的时尚传媒巨舰。虽然吴刘各执半壁,但珠联璧合便成就了《时尚》的宏丽气象。表面看来,吴泓是理性的,刘江是感性的,吴泓内敛而沉默,刘江爽朗而善谈,但他们在一起,就代表着《时尚》,代表着中国本土市场中现代期刊运营的最高水平。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显得很低调,奉行着多年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

  《刊之刊》说:刘江说话快而坦率,作风明快。他中文专业出身,更富书卷气,常常为下辖杂志贡献创意,也乐此不疲,积十年之功到如今已挥洒自如。即便如此,对他与吴泓来说,善于学习与总结,并把从实践中习得悟到韵规律加以知识化制度化,仍是不二法宝。他们如此,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炽烈的市场,他们的团队也是如此。当诸多外来的优秀出版资源试图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也不由得对《时尚》两位掌门心生敬意,对他们建立的杂志王国心生敬意。

  孙刚

  人物档案:《汽车族》杂志的出版人、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好新闻评选委员会评委。

  成名期刊:《汽车族》

  上榜理由:1999年,不足33岁的孙刚受命于《中国汽车报》,是报社《车迷》周刊的主编。依靠《中国汽车报》的强大后盾,并于2002年4月,与美国著名的《MOTOR TREND》杂志合作,拥有了在第一时间得到国际最新资讯的能力,同时《MOTOR TREND》办刊、发行、广告、活动四轮驱动的办刊理念,也使《汽车族》如虎添翼,杂志品牌迅速提升。除了与全国156家各类媒体合作,推广、展会、试驾、论坛、研讨会,并成功引入国际通行的车型评选,牢固确立了其权威、客观、公正、贴心的专业汽车消费杂志地位。孙刚也成为新创杂志中最为成功的出版人之一。

  《刊之刊》说:作为一本响誉汽车市场的杂志女掌门,孙刚的女性身份是要为这本杂志大大加分的。她谦逊、诚恳,有着柔美无华的气质,但作为一名成功的出版人,《汽车族》130万元启动,创刊半年收支持平、一年盈利,如今发行量27万册,广告额持续高增长,以及她身后那支全部名校汽车专业毕业、几乎清一色年轻小伙子的优秀团队又证明了她的另一面:智慧、实干,胸有成竹。在北三环华尊大厦杂志社自己拥有产权的办公室里,这支孙刚为之骄傲的“汽车传媒NBA明星队” 坚守着专业、真实、贴心的原则,这是无论在5年前创刊时捉襟见肘的困难条件下,还是今天利好局面下都不曾改变的。

  徐春莲

  人物档案:1980年在广东省妇联工作。1981年调家庭杂志社,历任编辑、总编室副主任、编委兼一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兼《中外家庭文摘》主编、总编辑、社长。

  成名期刊:《家庭》

  上榜理由:作为全国第一个期刊集团的掌门人,《家庭》杂志的创刊人之一,徐春莲为《家庭》早期的创业和品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期刊人,徐春莲笔耕不辍,已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1部共3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作为女人,徐春莲除了追求的事业和理想外,还有家庭的牵挂。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徐春莲觉得,女人也可以给自己留点遗憾。当自己累得要死的时候,她不再手忙脚乱地一定要给丈夫做上四菜一汤,一锅面条照样能填饱肚子。

  《刊之刊》说:出得厅堂,进得厨房是男人们审视女人的标准;但女人们却不需要照此苛求自己。徐春莲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她把工作、生活处理地皆为完美,而是她懂得生命的负荷是有限的,应该学会善待自己。

  封新城

  人物档案: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84~1996年历任甘肃电台、广东电台新闻台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和节目监制,1995年参与创办《七天华讯》杂志并任执行主编,1996年创办并出任《新周刊》执行总编。

  成名期刊:《新周刊》

  上榜理由:1996年,封新城参与创办并担任了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周刊》。泼辣的文风、精致的视图和“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定位,使《新周刊》为中国的期刊届带来一股新的风气,从而迅速出位。

  封新城说《新周刊》要做四个“商”: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和传媒运营商;他说他的编辑记者三分之二来自读者;他说他想当意见领袖;他说新人是最锋利的刀锋。有着电台主持人背景的封新城,出言总能引人“侧目”,因此他和《新周刊》常被批评为“做秀”。“作秀是将品牌最大化和延伸的一种手段”,封新城不但公然承认而且还有一番理论。他说《新周刊》做了很多活动,比如生活方式创意榜、电视榜、中国城市魅力指数排行榜等,都是延伸《新周刊》晶牌的做法。

  《刊之刊》说:做秀做得这么气壮的,国内只有娱乐圈的“大鳄”邓建国能与封新城一比丁。虽然手法不很招人见,但前者无论怎样也拍出了几部收视率不低的连续剧;后者和《新周刊》创造的戏说时尚的态度、玩弄新闻“主题”概念的手法给中国杂志带来的影响,更无法被忽略。

  胡勋璧

  人物档案:1976-1983年任湖北青年杂志社记者、编辑部主任;1984年至今任知音杂志社总编、社长。

  成名期刊:《知音》

  上榜理由:有人曾预言,像《知音》这样的传统文化综合类期刊,最多只能再撑三五年,就该被淘汰出局了,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财经》等高端市场的期刊。胡勋璧对此不屑一顾:“今天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知音》的发行量近两年增长了七十万份。”

  胡勋璧的眼光一直很独到,《知音》创刊伊始,他便提出了“人情美、人性美”的办刊原则,要求文章内容“深人生活、深人家庭、深入人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创刊号即发行了40万份,当年月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如今月发行量达到450万份,一时引得众多刊物纷纷效仿其特色和风格。现在,《知音》已经从最初的一本杂志发展到一个拥有八刊一报以及一所民办学校的集团化企业。

  《刊之刊》说:20年前,还在湖北青年杂志社任职的时候,当时仅有高中学历的胡勋璧通过自学获得了大专文凭,“我的最高学历是大专。”没有值得炫耀的教育背景的胡勋璧,从1985年创办《知音》开始,2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庞大的“知音王国”,胡勋璧靠的是实干。

  在期刊出版、广告经营、书刊发行、照排印刷、物业发展、网络开发等各个领域均有涉足并表现不做的他,俨然一派期刊界“实业家”的风范。

  洪晃

  人物档案:1974年-1978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1984年毕业于美国VassarCollege,2000年至今担任《i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青春一族Seventeen》杂志出版人

  成名期刊:《iLOOK世界都市》

  上榜理由:1991年,洪晃辞掉美国一份不错的工作回国发展。搞过咨询公司、网络公司,晃来晃去了大半世界,终于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互动传媒集团总裁,旗下拥有《iLOOK世界都市》《青春一族Seven—teen》《名牌世界·乐》等几本杂志。后者《名牌世界·乐》与美国TIMEOUT合作出版,是专为中国的“月光一族”而办的,在出版界颇有特色。

  《刊之刊》说:在动笔介绍洪晃时发现可以有很多版本:她的外祖父是大学者、大律师、曾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的著名文人章士钊;她的母亲是著名外交官章含之,一度是毛泽东身边的英语教师,有“上海最后一个名媛”之称;她的继父是中国前外长乔冠华,文革时代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神采飞扬;她的第二个丈夫是大导演陈凯歌,她是三本杂志的出版人……

  每次见到洪晃,看着她的喜笑颜开与眉飞色舞总让你忽视了她的年龄。为了《青春一族》而办的各种活动上,总能看到洪晃与一些20岁左右的男孩、女孩打成一片,跟着他们唱、跟着他们跳,跟着他们疯狂。事实上,这两年《青春一族》杂志也是很让洪晃操心的,但是,她坚持着。洪晃在时尚界和出版界都是名人,有人说,越界已经成了她的生活方式。

  彭长城

  人物档案:1953年12月生,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后到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工作,1986年7月任《读者》杂志副主编,2001年4月任《读者》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任《读者》杂志主编。

  成名期刊:《读者》

  上榜理由:要论国内知晓度最高的杂志,当数《读者》,它拥有着最多的读者量和阅读率。飞新周刊》对《读者》有这样一句评价:这本几个人摘编的小杂志所以能风行神州二十年,居全国发行量之首,就因为它宣扬了一种古朴美德,在社会整合功能上,《读者》是宗教书的代用品。把《读者》誉为宗教书的代用品并不为过,因为有很多人确实是读着《读者》成长的。彭长城大学毕业就来到了《读者》,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经历了《读者》时代几乎所有的坎坷,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吸取教训,奋起而作。

  《刊之刊》说:1993年,与美国《读者文摘》的刊名“官司”让彭长城开拓了国际视野。其后,他提出《读者》应该与国际刊物以广告养杂志的惯例接轨。1994年,彭长城开始尝试在《读者》上刊登广告,1995年广告收入2000万元,2001年广告收入达到2000万元。2002年,彭长城策划“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大型公益活动并一直坚持。2003年,《读者》月发行量超过800万册,居全国期刊发行量之首。彭长城身具知识分子谦虚内敛的气质和西北人朴素、踏实的性格,犹如他所领导的《读者》杂志宣扬“真善美”一样,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着这种美德和追求。

  吴泓

  人物档案:1963年7月生,汉族,江苏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旅游报》工作。1993年创办《时尚》并担任总编辑职务。

  成名期刊:《时尚》

  上榜理由:如果推选2004年中国刊业的成功人士,吴泓一定位列三甲;而最近5年刊业的杰出人士,吴泓同样会在前三名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溯至最近10年,中国刊业最成功的经营者,则非吴泓莫属。

  对于时尚圈来说,吴泓是中国时尚生活方式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对于中国刊业来说,吴泓和他的《时尚》系列则是消费类期刊市场的开拓者和翘楚,是本土化高档时尚期刊首屈一指的品牌;对于传媒投资者来说,吴泓和他的《时尚》系列则代表着成功,代表着关于中国传媒市场的传奇和梦想……

  《刊之刊》说:当年吴泓和他的搭档刘江携手创办《时尚》的时候,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和一手创办的《时尚》在中国期刊界会有今天这样的尊荣。“媒体的利润来自于想象力”在吴泓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有多少后生小子不服气地声称要超越吴泓和《时尚》,但大浪淘沙,至今傲立于潮头的依然还是吴泓他们以及另外数得出的几家而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赵济清

  人物档案:1978年7月至1990年7月,历任国家轻工业部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1年1月至1994年10月任国家轻工业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1996年7月至今,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1998年至今,任北京《瑞丽》杂志社社长。2000年,兼任《都市主妇》杂志社社长。

  成名期刊:《瑞丽》

  上榜理由:有很多人知道《瑞丽》,但知道赵济清的人不多。熟悉赵济清的人,都为她的出版经营眼光和市场化策略折服。她为《瑞丽》确立了实用、时尚的媒体模式及创新团队奋斗领先的企业精神与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瑞丽》以“同心圆”方式全面发展。操作的活动包括全国封面女孩大赛、开通《瑞丽》网站、《瑞丽》出版世界上最大的巨刊并成功载人吉尼斯世界记录、与电视合作举办“超级模特”大赛、举办“中日期刊品牌经营研习会”、向天津SOS儿童村捐助《瑞丽》图书室、《瑞丽》校园活动、瑞丽博士伦爱眼校园时尚活动等等。在她的领导下,《瑞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媒体到立体传媒,铸就中国期刊业一块响当当的品牌。《都市主妇》也在快速上升中。

  《刊之刊》说:她的思想和决策影响着《瑞丽》,而《瑞丽》又影响着数十万读者的生活。她好像并不喜欢抛头露面,曝光率也比其他成功的媒体人要少得多。然而,她的低调、务实和《瑞丽》的星光四射一样令业界尊重,不可忽略。

  胡舒立

  人物档案:1992年,胡舒立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1995年,她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成名期刊:《财经》

  上榜理由:2000年10月,《财经》发表《基金黑幕》一文,直接触发了持续一年多的股市大讨论和监管当局一系列严厉措施的出台,胡舒立也因此被《商业周刊》称为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

  2003年,早在全国媒体大规模报道SARS疫情之前,2月20日出版的《财经》就以9个页码的篇幅报道了广东疫情的全过程。“《财经》的SARS报道比它赖以成名的所有文章——《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加起来的意义还要大,”中国证券报》的编辑杨哲宇说:“如果中国也有普利策奖,《财经》就是今年(2003年)当然的得主。”

  丁望对胡舒立做出这样的评价:她富于社会责任感,发挥媒体舆论功能,不做表面文章。

  《刊之刊》说:在男性化的财经界中,“财经记者第一人”的桂冠却戴在了胡舒立头上。也许新闻本来就与性别无关,胡舒立成功的背后,是她对事业的追求和执著。

  李栓科

  人物档案:1964年11月4日生于甘肃平凉。1980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84年6月毕业,同年9月上硕士研究生,师从周廷儒院士,1987年获硕士学位,6月人中科院地理所。1995年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1997年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2000年10月兼任总编。

  成名期刊:《中国国家地理》。

  上榜理由:《中国国家地理》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从1998年开始,《地理知识》开始了变身,2000年10月份命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六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10余倍,从1998年第1期的2万余册,到如今每期发行逾30万册,还是国内迄今唯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完整输出版权的杂志。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又在日本上市;现在日文版月发4.5万册,而台湾繁体版月发8.4万册,不仅稳居台岛期刊发行之前茅,而且已进入西方国家的华人社区。

  《刊之刊》说:在从科学研究部门转向媒体行业之前的10年里,李栓科主要从事南极考察研究4年、北极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当时年33岁的李栓科接受领导安排接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时,他也许并没有料到杂志的成长会如此之迅速。他被认为是业内最年轻而又富有专业学术背景的社长和总编,也被评为最成功的杂志版权输出商。他的阅历、执著、风霜和他领导的杂志一样,有着不容易过期的特质。

  孟冀

  人物档案:1961年出生,现任《中国汽车画报》《通信技术》《世界家苑》《汽车驾驶员》主编,《全球名车录》等图书主编。

  成名期刊:《中国汽车画报》

  上榜理由:孟冀身兼四本杂志的主编一一《中国汽车画报》(《通信技术》《世界家苑》《汽车驾驶员》,而且,每一本刊都处于良好的竞争状态,且有不断上升的势头。

  《刊之刊》说:一个11岁男孩父亲,一位医生的丈夫,孟冀给了自己一个平实生活的定位。15岁,成为一名军人;而后转业、上学、进人一家报社做记者;年近不惑,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自愿“下岗”,开始游走在媒体之间。

  孟冀的低调在圈内是出了名的,而他的能力也是在业内出了名的,大家习惯叫他“老孟”,这个“老”字中实际上更多包含了“老师”的意思。在期刊界,孟冀是学者型主编,他总是在探索、总结自己的办刊经验和管理经验,然后进行言传身教。他曾形象地将一本杂志的出版比作一个产品的生产,是流程化作业。试看他手下四本刊物,每本之间似乎都有很大的界限,但他运筹帷幄,四刊并驾齐驱。孟冀先后在报社、出版社和杂志社都工作过,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老编辑、老记者,他积累了相当多的出版和管理工作,这是他取之不尽的资源。孟冀非常具有亲和力,对团队管理在某种层面上讲有些像家长,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让女同事的家人觉得她在这里受到领导的照顾,同事的帮助,在不断进步;让男同事的太太觉得在单位能够约束他。而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则是:很阳光、很灿烂、永远充满自信。

  吴迪

  人物档案: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1992-1996留学美国休士顿大学MBA。

  成名期刊:《消费者MeiMei》

  上榜理由:先后任职爱德曼公关公司、智威汤逊广告公司。曾任《ELLE世界时装之苑》编辑部主任,因情感专栏《ASK吴迪》而成就了两性关系专栏作家的威名。堪称情医的吴迪以犀利、直率、泼辣的语言让无数都市男女围绕在《ASK吴迪》周围,她的才气、思想、阅历和风格都融进了这个专栏。曾为《时尚》专栏作者、《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书城》等国内知名媒体撰稿人。

  2003年,创办《消费者MeiMei》杂志,任主编兼运营总监。杂志大胆采纳欧美口袋杂志之设计,以细腻、清新和准确的市场定位而站稳脚跟,并受到年轻女性青睐,堪称国内的《Glamour》。

  《刊之刊》说:自幼文笔不赖,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夺奖,被《上海青年报》聘为中学生记者。在美国留学期间,尝试办过仅售1美元在华)(圈发行的杂志。1996年从美国软着陆香港,意欲加盟《亚洲周刊》,终因身份不能解决又与“记者”失之交臂。等她真做编辑,已经32岁。吴迪喜欢尝试,美国MBA出身,放弃了会计而选择了媒体;放弃《ELLE世界时装之苑》成熟媒体,而打造《消费者MeiMei》;从新刊第一期开始就尝试赠送礼品,并一直坚持,从此可见这个美国MBA深谙市场手段对于媒体运作的意义。

  陈逸飞

  人物档案:他是著名的画家,也是成功的商人。他喜欢搞歌剧,拍电影,喜欢一切美丽的景象,他被称为“视觉艺术家”。所以,他当然也要做视觉类的期刊。

  成名期刊:《青年视觉》

  上榜理由:2003年,陈逸飞出任《青年视觉》总策划;5月逸飞公司撤出独立创办《东方视觉》杂志。此后,陈逸飞和老东家《青年视觉》之间的风波愈演愈烈,沸沸扬扬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据说《东方视觉》也已不知所终。

  《刊之刊》说:他是一个期刊的门外汉,他真心想办好一份期刊,可惜未能成功。他的失败再次印证一个简单的真理:办期刊仅有资金和勇气是不够的。所有以为印杂志就是印钞票的人,都必须先做好足够的准备。

  瘦马

  人物档案:1988年8月,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毕业,工作后开始写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事报告文学及文化批评写作,1993年开始转向时尚批评。1997年成立瘦马传播工作室,进行品牌和媒体策划。2000年策划“死亡日记”,引起媒体关注。2001年担任《出色CHIC》杂志总策划。2002年9月加盟时尚杂志社,任《时尚健康》MEN’S HEALTH执行主编、主编。2003年11月倡议“国际男人节”的申办活动,2004年1月出任《男人装》主编。

  成名期刊:《男人装》

  上榜理由:《男人装》是时尚集团在2004年推出的一本男性综合类时尚杂志,填补了内地期刊市场男性杂志的空白,作为该杂志的主编,瘦马自然被推到了期刊界的风口浪尖上。

  《刊之刊》说:瘦马提出《男人装》关注的群体是自我,追逐物质、浮华、透支消费、预支快乐的“后雅皮时代”男人,他们是名牌的绝对捍卫者、潮流分子、有着非主流价值观,懂得涂指甲油,懂得化妆,爱买新衣服、新产品——看起来有点像对他本人的描述,至少从外表看起来。相信这耸人听闻的“后雅皮时代的男人”实事上又是瘦马玩弄的一次概念游戏,目的不过是为《男人装》吸引更多的眼球,这对于曾经成功策划过“死亡日记”、擅长此道的他来说,再没有更轻车熟路的了。只是承认自己爱搽指甲油的男人到底有多少呢?

  尹岩

  人物档案:北京大学法语系本科,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电影博士,巴黎高等商学院MBA学会;工作、表上有同张艺谋、高蒙公司、港台电影公司的合作经历,在加盟法国桦榭出版集团之前,尹岩在法国国家电视台亚洲记者站担任制片记者,以及法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华特约记者

  成名期刊:《健康之友》、《ELLE世界时装之苑》

  上榜理由:当年以一个毫无传媒经验的新人的身份进入桦榭,一上来就是《健康之友》执行主编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一年半以后,《健康之友》发行量翻了两番,广告额翻丁三番。后来到《ELLE世界时装之苑》任主编,刊物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03年辞去主编,爱上瑜珈。现任红色时代传媒总监,悠季瑜伽中心掌门人,仍然会时不时与杂志发生关系。

  《刊之刊》说:尹岩静悄悄来到刊界,在几本时尚类刊物间游刃有余;手法轻巧而美丽。转身离去,依旧潇潇洒洒。这样的女子即使不做刊,也不会被媒体忘记。

  李少君

  人物档案: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笔名南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海南日报》社主任编辑,现任《天涯》杂志副主编。

  成名期刊:《天涯》

  上榜理由:由海南省作协主办《天涯》原本只是一份地方性文学期刊,在国内文学期刊纷纷陷入窘境的20世纪90年代,《天涯》为图自救率先走上了改版的道路,提出恢复中国传统的“泛文学”、“杂文学”,将自己变成一本真正的“杂”志;他们甚至将人们压在箱子底的日记、书信、检讨和揭发信也翻了出来刊载,一时间收到了来自社会巨大的反响,甚至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而发行量也从过去的内部印刷几百册增加到了现在的几万册,成为国内文学期刊转型成功的范本。虽然李少君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天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长韩少功当年改版的决断;但作为《天涯》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作家,李少君的个人文学风格长期以来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天涯》今天风格的形成。

  《刊之刊》说:身为作家的李少君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写作的诗歌评论中提出的“草根性”理论,成为当下诗歌界争论的焦点。“草根性”的确立,对于李少君来说并不是一种偶然,这从他主编的《天涯》中也可以发现一一这本文学期刊杂志总是以关注底层、关注民生、关注思想为使命。

  王德

  人物档案: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中国著名医学专家,王教授长期在国家重点大学的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成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

  上榜理由:他将《中华医学杂志》自2005年1月起由半月刊改为周刊,实现了由半月刊向周刊的跨越式发展,结束了我国至今尚无医学学术周刊的历史。他要做中国的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杂志,树立它在医学界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同时,他领导开发出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的网上投稿系统,这套先进系统一点也不亚于国外同类系统。有了这套系统,稿件的收稿、审稿、编辑等环节都会大大提速,缩短了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投稿到刊出的时间差距。虽然目前离他的梦想还有很大距离,观念上的认同也还需做很多工作,他仍然对杂志社的未来充满信心。

  《刊之刊》说:他统领着中国可以说是最大的专业杂志群,一百多本杂志,覆盖了中外医学的各个领域,承载着提升医学科学与艺术、改善公众健康的使命。他在哈佛学习过三年,也是原《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在研读了大量的医学类外刊后,他对中华医学会杂志群出版进行了专业架构与设计。他想组建中华医学传媒集团,将国外医学类期刊的出版模式在中国应用,建立数据库,开发广告,提升发行,开发一系列与医学有关的活动,创建网上投稿系统,做中国第一流的专业出版集团。

  去年竟聘成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时,王德才39岁。他是江苏人,典型的南方长相,但言谈间却有北方人的直率与豪气。

  朱伟

  人物档案:1968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上山下乡,下乡时开始小说写作。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一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喜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成名期刊:《三联生活周刊》

  上榜理由:《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在朱伟之前,《三联生活周刊》有过好几位主编,像朱学勤、徐友渔是著名的学者,杨浪、钱刚是“名记”,都是成名人物了,但是不停地换,以致三联都快成“主编杀手”了。一直到朱伟接任以后,《三联生活周刊》才真正稳定下来直到取得巨大成功。《三联生活周刊》于1996年起改成半月刊,2000年起正式出周刊。

  《刊之刊》说:他身上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书香气,却又深谙现代传媒的运作方式。他将文化和新闻完美揉和,为读者呈上了一份独特、新鲜、高品质的期刊盛宴。

  令狐磊

  人物档案:生于1978年,本名梁磊。因崇拜令狐冲,又感于传媒如江湖,故改名“令狐磊”。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现就职于《新周刊》。

  成名期刊:《磊周刊》、《新周刊》

  上榜理由:令狐磊大学毕业一年之后就成为了《新周刊》的主笔,因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杂志主笔,现为《新周刊》创意总监。但他最早出名,不是因为《新周刊》,而是一个他在大二创立、迄今仍没有独立域名的的个人网络杂志——《磊周刊》。当年他在传媒日记中写的《中国主流杂志新格局》引起了各主流媒体的关注。《三联生活周刊》的苗炜在《磊周刊》上留言;《新周刊》的老板因为这篇文章来到《磊周刊》的网站,约见了令狐磊并录取他到《新周刊》工作,甚至无需经历见习期。

  《刊之刊》说:他自己称呼自己为“杂志癖”,他比一般人更喜欢和杂志纠缠在一起,而他也确实有这样的能力。他在《新周刊》上开专栏谈流行,他也写比专业人士还专业的杂志研究文章。有人预言,令狐磊的职业感和低调姿态将会是改变未来杂志方向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等待并观看。

  沈宏非

  人物档案:出生于饥饿年代的上海,连续居住超过10年以上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和香港。写过诗、小说,当过记者、编辑,已出版作品《时髦是毛时间是皮》《写食主义》《食相报告》等。曾写作的专栏主要有《南方周末》上的“饮食男女”,《三联生活周刊》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上的“吃弗消”,《经济观察报》上的“废话点心”等等。

  成名期刊:《三联生活周刊》

  上榜理由:眼下最受人追捧的报刊专栏,无非两种:饮食,男女。沈宏非正是时下中国报刊专栏写作的领军人物,由他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报刊界的风景。沈宏非坚持一贯的游戏文风,写饮食男女和男女饮食,既不动声色,娴雅从容,又冷隽幽默,人木三分,将饮食的活色生香与男女的欲说还休表达得津津有味。喜欢读沈宏非专栏的读者很多,三教九流,各有各的理由,却都异口同声说他有趣——有趣,正是专栏文章的要旨所在。沈宏非的魅力就在于他像一个脾气乐天、性格宽厚、通情达理的人在高高兴兴地聊天,跟人分享他阔大而广泛的好奇心和滋味独特的世俗经验。“人不犯傻,我不犯傻,人若犯贱,我必更贱。”——沈宏非概括的派对着装原则,被收入《新周刊》主编的《2004语录》。

  《刊之刊》说:如果杂志是一件衣服,专栏就是衣服上的一个蝴蝶结,不一定最实用,但一定最扎眼。毫无疑问,沈宏非是扎蝴蝶结的高手。

  张海儿

  人物档案:1957年生于广州。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系。1989年至今多次在葡萄牙、德国、瑞士、瑞典、丹麦、美国、荷兰以及法国等地举办个人影展,其中,199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美人及其他”影展,2000年在巴黎举办“透明,不透明?”影展。2004年参加“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成名期刊:《新周刊》

  上榜理由:在80年代,张海儿的名字总与“先锋”、“前卫”、“现代”之类的词汇紧密相连。后来他似乎远离了“摄影界”,其作品、姓名都很少出现在摄影传媒上。然而有一本杂志却让他的名字在社会上更响亮了,这就是《新周刊》。不能说《新周刊》是纯粹的图片杂志,但照片和文字的比重几乎是平分秋色。那么杂志获得今天的知名度,首席摄影师张海儿自然是功劳不小。一个纯艺术型的摄影师步人实用摄影领域,张海儿应算成功的典范。较前卫的意识加扎实的造型功底,张海儿给中国杂志图片带来了崭新的气象,甚至以后一些优秀杂志摄影师都有意无意地从张海儿那里得到了启事,吸取了营养。如今中国杂志业竞争激烈,《新周刊》却依旧稳居名刊之位,张海儿三字则随之光辉灿烂。

  《刊之刊》说:中国出名的杂志摄影师不只张海儿,但张海儿尤其让人明白——读图时代,杂志摄影师不再只是一个空头摆设。没有摄影师充满灵感和智慧的创作,杂志的视觉冲击力为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