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中国商学院教育已走过二十余个年头,国人对MBA、EMBA等教育“舶来品”,经历了从新鲜好奇到盲目崇拜又复归理性的过程;中国商学院之间的分水岭也已渐露峥嵘,优秀师资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分水岭上最清晰的分界线。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程度,如今已是许多商学院宣传、招生时的一张王牌。在进行“中国商学院OEM之忧”系列报道过程中,国内各大商学院当家人”都不约而同地对《每日经济新
闻》强调,没有国际化的师资,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生源,也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商学院。
因此,从10月中旬开始,《每日经济新闻》在成功进行“2005EMBA学费调查”、“2005MBA就业调查”之后,再次隆重推出“2005中国内地商学院师资国际化调查”,希望以此管窥中国商学院师资国际化的现状,探寻中国商学院师资可能的发展方向。
独立商学院占优势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商学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欧和长江为代表独立商学院,另一种是设在大学下面的传统商学院,如北大光华、复旦管院。两类商学院运作体制有所不同,师资结构大相径庭,国际化程度也有不小的差异。
首先,两类商学院师资在数量与结构方面相去甚远。总体而言,传统商学院的教授数量远高于独立商学院,独立商学院中自有教授数量较少,客座教授、访问教授则是其重要补充。
综合性大学一般设有本、硕、博等多个教育层次,教授们的授课领域通常是多种层次兼而有之,因此传统商学院的师资在数量上最易占优。譬如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由于集经济学与管理学于一体,教授数量高达154名;安泰管理学院与之相近,共有152人。相比之下,中欧的全职教授只有33名,长江更少———仅有10名常驻教授。
在独立商学院中,非全职教授比重较大,传统商学院则以自有教授为主。比如去年中欧的访问教授高达109人,北大光华的客座教授只有31名,而且还是传统商学院客座教授最多的之一。
其次,两类商学院师资的教育背景不同。独立商学院的教授中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比例通常很高,比如中欧的教授全部拥有海外学历,比例高达100%。传统商学院中此项比例最高的北大光华,比例也只有51%。
第三,国际化师资的来源不同。中欧副院长张维炯介绍说,师资的国际化有三种方式,一是走出去,即合作、互访等交流方式;二是请进来,聘请海外教授来讲课;三是直接招聘。长江与中欧以第三种方式为主,传统商学院则大多采用“走出去”的模式,让教师到海外接受培训。
传统商学院的体制之痛
调查显示,相比独立商学院,传统商学院的历史包袱要沉重许多,他们普遍经受过体制之痛、经费之难。
由于独立商学院一开始就轻装上阵,设定了完全市场化的教授聘任机制,有更多机会聘请国际化的教授。比如中欧在2001年方始高薪招募全职教授,如今已有33人,从今年到2009年,他们还计划每年招募6位全职教授。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创建之初就表示:“教授全部要从世界前十名的商学院中高薪聘请,年薪不低于哈佛、MIT等顶尖学府。”
在美国,商学院常驻教授的年薪一般在15万至20万美元,高的甚至达上百万美元,这在传统商学院眼中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而且近几年我国才开始改革教授薪酬体系,上海交大安泰管院于2002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教授年薪制”,最低的年薪人民币4万元,最高的则在30万元以上。但与海外商学院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复旦管院也从1996年开始有意识地加快了师资国际化的步伐,但该院院长郑祖康感慨地说:“想吸引优秀的教授一定要有优厚的薪酬,但复旦所能给予院士级教授的待遇也不过年薪12万,长江却可以开出120万港元的天价,传统商学院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本没办法竞争。”
本次调查主要发现:
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三家商学院,由于受体制约束较少,在师资国际化的建设上明显高于其他商学院,其教师中的博士比例、海外教育背景等各项指标均接近100%。
其次,由于国内商学院“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教育部门公布的商学院EMBA师资的标准已“落伍”,无法真正衡量商学院师资水平。
因此专家建议:中国商学院教授要遵循四项评价标准,避免“近亲繁殖”,做到“顶天立地”,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澄清商学院师资背后的“浑水”
在举办EMBA教育方面,国务院学位办对办学院校的师资结构有明确规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须达到授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须达到授课教师总数的80%以上,国外或境外有较好教学声誉的教师须达到授课教师总数的30%以上。一直以来,这一硬性指标成了衡量商学院师资力量强弱的一个标杆。
从数据上看,许多商学院的师资水平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国内一些主要商学院的师资状况甚佳:在接受本报调查的10余家主要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平均为86%,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其中,北大国际MBA、长江商学院的师资中清一色具有博士学位,有海外教学背景或外聘教师人数比例平均数为80%,高出国家标准不少。
符合EMBA办学标准并不够
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商学院对师资的忧虑却如此之深?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曾表示,“找教授一直是长江日程上的第一大事。中国商学院缺的不是硬件,而是优秀师资。”
北大光华副院长张维迎更是一语切中问题的要害:未来国际化竞争的压力“压”向的不只是中国企业,还包括中国商学院。“上述标准在办学之初确实起过很大作用,不过符合这些标准并不能让中国商学院成为世界级商学院,更不能说明我们的师资就没有问题。现在看来,依靠市场竞争,让各种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的做法可能更为有效。”
上海交大安泰管院的院长助理顾峰也介绍说,在欧洲,政府亦曾试图依靠标准来控制师资质量,结果越来越糟糕;美国从一开始就依靠市场,让商学院自由竞争,师资力量反而得到了有效配置。
长江副院长李秀娟则认为,上述规定可能是为了照顾到许多中下游商学院,无可厚非;但这些标准还不够细化,例如是否获得一流学校的博士学位,是否拥有获得企业肯定的实践经验等,都有待细化。
商学院师资背后的“浑水”
“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界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教授,内地商学院的师资状况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风光。”曾任中欧教务长、参与创建中国首批EMBA教育项目的香港科大市场系主任温伟德直言不讳地说:在看似越来越国际化的师资构成上,“浑水其实不少。”
他指出,海外一流商学院的教授一般都有1至2年的学术假期,由于稀缺的中国师资资源无法支撑整个市场的需求,于是国内有些商学院便拉这部分教授过来,美其名曰“长期教授”以壮门面。
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很多老师在多个学校任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少海外教授到国内来逛了几天,去某所学校做个讲座,或者一年仅讲授三五天的课程,也会被冠以“访问教授”、“客座教授”的头衔。
所以,温伟德强调:“商学院师资应该主要是指全职教授,客座教授起码要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才算名符其实的本校师资。”
(屈成才 安静 每日经济新闻)
为中国商学院师资国际化支招
在坦陈中国商学院师资国际化问题的同时,众多专家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持金:国际化标准不容妥协
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董事长刘持金是哈佛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他同样认为国内商学院的海外师资构成含有很多水分:一些商学院为了达到标准,请的都是海外一些不知名的商学院教授。另外,有些学校的EMBA学员英语水平不高,为了便于学员接受,往往会聘请一些华人教授,但要请到真正杰出的华人教授并非易事。
刘持金认为,国际化标准不容妥协。譬如商学院教授一职,应该主要由具有管理学学位的教授担当,但内地很多商学院将其与经济学教授混为一谈。事实上,在海外两类教授的专业领域与待遇是截然不同的。商学院一般不需要过多的经济学课程,如哈佛商学院只开一门《决策经济学》。
所以,国内商学院也应该正本清源,“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经济学院是经济学院(教授),管理学院是管理学院(教授),二者应划清界限。他还介绍说,在泛太平洋与厦门大学合作的EMBA项目中,他亲自担当班主任,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学、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课程均由哈佛、INSEAD等一流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担当。
张维迎:远离“近亲繁殖”
接受采访时,张维迎教授特意强调:如果教师“近亲繁殖”的情况不改变,中国商学院师资国际化的现状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从今年开始,光华已经停止招收本校毕业生进校任教。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毕业于哪个学校,就留在哪个学校教书,其结果自是一代不如一代。在美国1000多所商学院中,大部分师资来自排名全球前50的顶尖商学院,这很值得中国借鉴。”
顾峰:商学院教授要“顶天立地”
顾峰认为,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是中国商学院师资的重要缺陷之一。优秀的商学院教授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指头顶国际学术背景,“立地”则是立足本土企业实践,纯粹的“教书匠”肯定无法满足以企业家为主的MBA、EMBA学员的要求。
温伟德:师资国际化的四个标准
对于师资的国际化标准,温伟德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四点看法:第一,背景的国际化,比如是否拿到海外商学院的学位,是否掌握至少两种语言;第二,职业背景的国际化,包括是否使用海外案例、采用海外教材等;第三,研究的国际化,比如是否曾在海外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是否参与过国际学术会议;第四,是否有至少一年的海外居住经验,是否拥有海外护照等等。
他介绍说,香港科大商学院即是以此标准招募教授的,该院100多名教授均来自世界各地。以他目前所在的市场系为例,有一半以上教授是从海外商学院直接聘请而来;市场营销系的所有教授都是美国营销协会会员,均在国际性学术刊物发表过论文,并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
温伟德进一步指出,目前香港学界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危险,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商学院正以优厚的条件“利诱”优秀教授,比如香港科大商学院的教授近几年来已被哈佛、康奈尔等大学的商学院挖过角。这一方面造成了香港商学院的人才流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表明香港的商学院教育人才得到了国际顶级商学院的认可。对内地商学院而言,何时产生类似情况才意味着它们正式进入了国际一流商学院。
(安静 屈成才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