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反思中前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03:31 第一财经日报 | |||||||||
编者按 4月13日,国际组织学习学会(SoL)与国际系统动力学会中国分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网站联合举办上海政府-企业-公共社会三方代表与彼得·圣吉的对话研讨,希望在可持续发展、跨文化交流合作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探讨和阐述,并使各参与方共建一个平台。
文/蔡雨阳 李际(国际系统动力学会中国分会) 2005年11月,在北大-清华两校举行了有彼得·圣吉参加的首次SoL-北大-清华联合反思对话研讨会。会上,北大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叶文虎强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反思中前进”,因为“不可持续的复杂现实中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现成答案”。 个人的反思、群体的反思,特别是跨文化互动的开放群体的反思,是未来对我们的要求。虽然可持续发展这一词汇已经在国际上流行了二三十年,但国际和国内近些年的许多经历告诉我们,没有社会的深度反思,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不会有实质的进展,就必然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和口号或形式上面。只有建立反思对话和深度会谈的机制才能帮助各方达成共识、形成可持续领导力并促成协调一致的行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的掠夺式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形成了浮躁的惯性和单一的物质的价值观。它对我们今天重新建立反思的文化,重新培养个人和群体的反思能力,都成为无形的障碍。经典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把人的身心和宇宙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今天我们在重建系统思考和教育体系中应融合那些有关天人合一的修养和身心发展的、经受过历史检验的现存理论和实践方法,它们和经典著作同样需要挖掘和继承。 现有的工业时代发明的产业和教育结构模式常常能阻碍为解决当前越来越与全球复杂关联的不可持续和不和谐的现实问题所需要的系统性创新的努力。为突破这一系统性、结构性障碍,本月初在MIT开始了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批准的、MIT-SoL-联合国全球契约项目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以全球公共-公司和公众社会新兴领导人深度学习研修为主旨“以来亚”(ELIAS:跨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项目。该项目很快要到中国来,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探索在传统和现代、中国与世界之间构筑一个顺畅而深入的沟通桥梁,并以此形成新的跨文化的协同力和创新力?北大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认为,中国和世界都需要超越学术和其他组织界限的、整合性的、有组织的深层次学习和反思,以培育系统性的创新力。 “学习型组织”原本叫“转变心灵(Metanoic)的组织”。中国需要有组织的“转变心灵”的学习:把心智灵性转变为完全清醒的意识状态——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和潜力,以及自己在世界上日益增加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处在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中国需要规模宏大的系统性创新以应对紧迫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大规模创新的原动力就在于组织和跨组织的学习,首先是转变心灵的学习。工业时代的工具主义理性和控制心态必须为人本的目标所取代:人与自然感通一体、和谐互动,群体和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力,应是新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符合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也是全球可持续未来的核心要素。 (注:本稿件材料经由国际组织学习学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