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宁自治激发员工的创新能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18:35 《中外管理》

  李宁“自治”激发员工的创新能量

  ——专访李宁人力资源总监戴倩

  本刊记者 焦 晶

  通过实行“员工自治”,李宁公司的运动俱乐部真正成为员工自己的休闲之家。

  在一家体育公司工作有何与众不同?最重要的当然是:公司鼓励员工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培养兴趣爱好。不过,许多初入李宁有限公司的新员工还是常常感受到惊喜——不仅员工运动,公司出钱,而且你极有可能成为某个运动俱乐部的领导者,因为这里实行员工自治。

  永远与运动相关

  《中外管理》:李宁被评选为最佳雇主,是因为在履行对内社会责任方面极有代表性,在你看来,其中推出的最具创新性的是什么举措?

  戴 倩:应该是员工俱乐部。主要是在组建方式和管理上比较有特色。我们目前有10个稳定运营的俱乐部,都是员工发起的,而且完全是员工自行管理。他们自己选出主席、副主席、活动组织人员,还有财务管理人员,叫司库,很专业的分工。这些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完全是义务的。

  虽然体育公司多数都会组织运动俱乐部,但大多都是采取公司包办形式。而我们的俱乐部则是员工自治的,这一模式完全出于自创。

  《中外管理》:建立这些俱乐部的初衷是什么?

  戴 倩:最早大约是2002年,也是受了我们一个价值观的驱动——崇尚运动。我们觉得应该让所有的员工都喜欢运动,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亲身参与,体验运动能带给人的自信心和精神力量。今天员工觉得他们在篮球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团队,那就来组织,陆续扩展到游泳、高尔夫、户外等等。号召人都是自己毛遂自荐的。

  然后我们就在公司的一些会议上、论坛上,告诉员工有这样的俱乐部,告诉他们俱乐部的职责分工和活动。

  《中外管理》:俱乐部在具体的运作中,采取了怎样的操作方式?

  戴 倩:这些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会制定活动计划和总体的费用预算,报给俱乐部管理小组审批。这个小组由公司的行政、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领导组成,主要功能是监督这些资源和投入的比例是否适当。活动计划和费用预算通过后,由公司来拨付大部分款项,同时审核费用预算、活动频次,在组织形式上给一些建议。

  品牌与忠诚的双赢

  《中外管理》:目前,这种模式成效如何?给员工带来了哪些改变?李宁投入有多大?

  戴 倩:通过对俱乐部的自我管理,员工其实更好地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特别容易建立起信任感,有时候工作中的难题在俱乐部中很容易得到沟通和解决。另外,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组织才能,也是一种锻炼。我们年底还组织评选,哪个俱乐部的参与人数最多、代表公司出去比赛形象展示方面最好等等,非常活跃。

  另外,运动对员工健康也是有帮助的。以前每年的体检都有不少人查出“三高”,现在每年体检之后,大家会结合俱乐部的锻炼计划,有意识地去控制。

  每年我们俱乐部的活动经费基本接近80万。

  《中外管理》:通过这些俱乐部的开展,公司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戴 倩:非常多。首先,俱乐部承担着新产品试穿、试用的任务,可以把自己试穿试用的感受反馈给产品开发人员,促进产品的改进。而他本身做的工作可能是市场、销售等,理解产品对他的工作带来的收益就特别直接。比如:

网球鞋、网球服装的市场人员,他亲自去看网球比赛,才会知道他的产品该卖给谁,这些人的年龄层分布等等。

  另外,这些活跃的员工也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我们物流后勤管理有个员工叫李志斌,他跑完了北京的全程马拉松,去年秋季还去上海参加了国际马拉松,公司不仅提供费用,还安排上海分公司的人接待、加油,把这种崇尚运动的精神也传递给我们的分支机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