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吉利亲历亲为的布施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18:35 《中外管理》

  〈 慈善篇 〉

  创新不仅意味着发明,也意味着创造性的行动。如果没有迈出亲历亲为的第一步,吉利的慈善链条,也还只停留在盲目“捐赠”的原点。

  吉利亲历亲为的布施者

  本刊记者 焦 晶

  早晨8点半,住在陕西山区一个小宾馆的小纪打开房门,两个羞涩的女孩站在门口,脚上沾满了泥巴。她们是一对刚刚考上大学的姐妹,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赶到这里。

  她们是专程来给小纪送笔的。在前一天的吉利寻访贫困学生报名现场,小纪仓促之间没找到笔,她们惦念于心。

  在2006年的这个暑假,还有40多名成员和小纪一样赢得了这样的尊重和感激。他们都是吉利汽车集团的工作人员,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活跃于湖南、四川、浙江、甘肃、山东、陕西等地的农村。此番的任务不同于平时——负责寻访当年考上大学却没钱上学的贫困学生,将他们纳入总额为5000万元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吉利教育资助计划中,资助他们顺利求学。

  此前,吉利并不乏慈善之举,他们为多种助学金提供赞助,资助建立希望学校。但这一次,为什么在捐赠资金的同时,还要如此费心亲自寻访学生,他们的付出是否值得?

  行动创新:找到“贫血者”

  “最开始其实是想培养一批对企业更有感情和责任感的人才,并兼顾帮助贫困学生实现读书愿望。”作为整个活动的新闻发言人,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毫不隐瞒吉利最初的“私心”。在这一目标下,吉利集团下属的教育机构——浙江吉利教育中心、北京吉利大学、三亚学院曾一度展开大规模的贫困学生招考、资助活动。

  2006年3月30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理事长张保庆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人大会议上相遇,后者很快决定为基金会提供5000万元捐助,立志要帮助1000名大学生。

  好心人有时也并不好当。在此前的各种捐助中,吉利也吃过“苦头”。

  早在1998年,罗晓明曾和当时的希望工程机构通过电话,当时他们对这种机构还并不很了解,因为觉得中职学生很辛苦也很重要,吉利希望通过希望工程为他们捐助100万元。

  “你们以为赚了几个钱,就想花钱扬名啊,希望工程是为小学搞的,现在得到的捐款很多。”对方毫不领情。

  罗晓明一脸伤心地挂了电话,捐钱居然还要求人!

  两年后,罗晓明再次受到打击。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吉利设立了一个吉利大学红字班。给他们认为“吃不起饭的人”免除了生活费、学费等一切费用。结果证明,红字班里不乏富家孩子。招生匆忙,没有具体把关致使原有的爱心成为许多人眼里的免费晚餐,并没达到预期效果。

  这些遭遇促使吉利不断地坚定决心:亲自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既然捐钱,就把钱用在刀刃上。

  基金会暂时没有精力一口气亲自寻访那么多贫困学生。吉利不惜亲自出钱、出人、出办公室,立志要把这5000万准确地花出去。

  “之所以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宣传吉利的文化。吉利在全国各地有上万职工、数万学生,希望通过这个办公室的设立,不断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所了解到的消息汇报给大家,使大家都知道吉利在做什么,同时自己也加入到这样的公益活动中去。”罗晓明说。

  一场堪称轰轰烈烈的寻访活动由此开始。吉利为此发动了强大的媒体攻势,中国联通、中国移 动都免费为他们在全国发布短信,教育、民政、全国工商联等很多机构都前来帮忙。

  “每到一处,先跟当地的政府、教育和民政部门接触,让他们推荐贫困的学生。小组成员都觉得符合条件的就通过,若觉得有疑惑就直接到他家里去。”罗晓明说。

  材料收集齐全之后,全部上报到寻访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逐一审核,初选的名单报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由秘书处组织评选,最后确定并通知被资助人后,基金会直接把钱打到他(她)被录取的学校,以确保专款专用,流程极其严谨。

  这一次大规模寻访,吉利共资助了564名学生。

  “这钱没用完,今年我们第二轮再用,如果还没用完就继续进行,一直到把这5000万非常好地用出去。”罗晓明说。

  慈善的意外:价值延续

  事实上,这个活动最后对吉利带来了超出想像的效果。

  吉利集团做的是终端产品——汽车,要卖到普通消费者手中。而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显然大幅度地提升了吉利的企业美誉度。以往常常背负指责的民营汽车企业,由此赢得了公众更多的好感。而最具说服力的还是数字:2006年,吉利的汽车销售量猛增到2043万辆,较之前一年增幅达30%多。

  “产品是带着一种性格、品质、人文关怀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客户的拥戴和认可。”罗晓明深有感触。

  不仅如此,寻访活动还拉近了员工和企业的距离。平素,员工总容易感觉自己只是打工者,需要忍受老板的盘剥,但对社会事业的共同参与,使他们找到了不同的感觉:我们和老板一样,都是为这个社会在创造财富。

  如今,吉利大学的近20个学院,有不少都和贫困机构建立了合作资助关系。每年,各个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会为这些贫困地区举办多种活动:给村里的老人送鱼、送肉、送米,给他们的幼儿园、小学义务教授英语,提供各种各样的法律服务,帮扶对象遍及全国。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下辖教育机构的吉利集团来说,更能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

  这些收获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罗晓明的信心。回想去年,当他们刚刚开始寻访时,还面临着怀疑和不解:办好企业才是本分,干嘛要去捐钱?是不是要图名?给钱就给钱,干嘛还再多花一份人力?

  还有许多寻访当地的百姓都不相信天上还能掉馅饼。寻访老师常常被拒之门外,要反复地解释,出示证件。而到交通条件极差的现场去核实,也给寻访增加了很多难度。

  “姐姐啊,向前一步是万丈深渊,向后一步就一点信号也没有。”时任寻访小组总指挥的李夏至今对“下属”的汇报记忆犹新。而如今,每个学期开学时,她总能收到蜂蜜、鞋垫之类的“土特产”,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感激。

  对于受到资助的大学生们,吉利还有着长远的跟踪计划:二者之间签定了“帮扶协议书”。学生要汇报在学校里的情况,每年两到三次。汇报包括成绩、在学校里的表现等,由学校签字证明,获得荣誉也要及时反馈给吉利。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吉利发现学生挥霍浪费或不好好学习,就会停止资助。当然,不仅有约束,还有关怀。吉利为此还成立了一个爱心社,立足吉利大学,面向全国学生,力图为被资助学生营造一个便于互相交流的家。

  就在去年年终,吉利还为这些学生举办了新年联谊会。有二三百人参加,主要是北京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多才多艺令吉利的员工颇为动容。“我们将在4年的大学中一直跟踪到底,甚至是他们工作之后。用我们的工作来证明,这或者是一种成就,或者是教训。”李夏说。

  “许多学生都表示如果今后有能力,也会参与到资助中。我感觉我们的慈善得到延续了。相信我们做的是对的。”罗晓明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