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场 > 正文
 

直击毕业生就业市场三大怪圈 到处撒简历的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07:01 中国青年报

  没经验的,不要;到处撒简历的,不要;月薪提要求的,不要

  本报记者 彭冰 实习生 贾一

  近日,记者接连走访吉林省长春市几场毕业生招聘会,发现了几个颇有意思的怪圈。

  怪圈一:

  用人单位:我们要有经验的成手,但绝不要将来会跳槽的。

  毕业生:不是从别的单位跳槽出来的,怎么会是有经验的成手?人往高处走,既然有过跳槽经历,当然可能第二次、第三次跳槽。

  “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字样,大大地写在招聘启事上,有的还特别用红色水彩醒目地勾画出来。在会场里来回转两圈,记者看到,多数用人单位都将“工作经验”设定为一项硬指标,甚至摆出一副“无经验者免谈”的架势。

  抱着简历转了一个上午,长春税务学院毕业生小盛毫无斩获。翻开他的简历,门门功课成绩都不错,

英语四级证书也有,但就因“没经验”,他屡屡被拒之门外。“我刚毕业,上哪儿找经验去?没有公司聘我,我就永远不会有经验;可没有经验,就没有公司聘我。真是气死人”。

  “没经验的,我们得先培训,他还没为企业创造利润呢,就先占用了企业的资源。况且现在跳槽成风,防不胜防,企业可不想到头来人财两空。”吉林省智能网络公司的招聘人员一语道破用人单位的共同心思。

  “既要有经验的,又不要跳槽的,根本就是个悖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小郭,现在某公司当会计,她来招聘会上是想寻找理想的新单位。“当初找工作,因为没经验,只能凑活找一个。熬了一年多,总算有工作经验了,决定‘跳槽’,一定找个更好的”。

  “我们用人单位才是被逼无奈!”长春锋线科技公司总经理语气很无奈,“我亲力亲为培训新员工,可员工一有了技术和经验就跳槽,我的努力和信任顿时全都白费,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也付之东流,闹得公司元气大伤。”这位年轻的总经理态度坚定:“绝不要会跳槽的,这是我们的一条‘刚性原则’。”

  吉林师范大学的陈同学说:“不管用人单位怎么想,我的计划就是:找一个单位先干着,有了能力再跳,不断‘更上一层楼’。”

  怪圈二:

  用人单位:到处撒简历的,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充足的岗位准备,我们不要。

  毕业生:不到处撒简历,怎么争取更多的机会?我们还不都是被就业形势逼的。

  国内某大型门户网站吉林分站的招聘台前,人来人往。一个英俊的男生挤到台前,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放下简历,又挤到隔壁的招聘台前。瞄着这个男生到处投简历,网站招聘人员指着其背影说:“喏,这样的,我们肯定不要。”

  “刚才这小伙子是学电子商务的,而我们招的是记者,他的文学素养及新闻感都很差,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人,却跑来自我推销,这说明他对自己没有准确评价。这种人,一看就是硬着头皮只是想先挤进一家单位而已,一定干不好,也干不长。”招聘人员摇摇头说。

  “满天撒简历,只是浪费彼此时间。”智能网络公司的招聘人员也一肚子怨气:“我们招的是高级管理人员,对专业要求很高,可许多毕业生也不看专业对不对口就过来递简历,上面一大堆没用的‘优秀’,整天光应付这些人了。”

  “谁愿意到处撒简历啊?我这本简历,制作成本至少还得5元钱呢。可多投简历,才可能获得更多机会啊!”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夏同学不到一个小时就投出了7份简历,她说:“学校开了那么多课,我也选修了很多门,虽然谈不上门门精,但也都懂一些,就是为了拓宽将来的就业渠道。对我们而言,招聘会上多投出一份简历,就为自己多投放了一分希望。”

  “不是没有目标,也不是缺乏职业规划,可专业对口单位实在有限,我等不下去了。”学设计的严崎毕业已经一年多,仍未找到理想单位,只好摒弃“专业对口”的找工作原则,和不少学生一样,看见“差不多”的单位就投简历。他无奈地说:“对口好单位你未必能进去,如今还有几个人会死抱着专业不放?甭管人家招什么,先去试试,先占领一个岗位再说,总比没工作强。”

  怪圈三:

  用人单位:张口就要月薪上千,这样的人,我们不会招。

  毕业生:大学4年,花了6万元;即使月薪千元,不吃不喝还得5年才能挣回受教育的成本。希望工资过千元,难道有错?

  “有些毕业生条件倒还不错,可一张口就要月薪上千,真是太不切实际了。总以为挣钱容易,没什么资历,又不成熟,这样的人,我们不会招。”长春京苑文化公司项目经理窦先生一脸不悦,他刚接待了一个这样的毕业生。

  反感“开口就要月薪上千”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吉林一舟电器公司的董经理对记者说:“报酬与工作能力是相匹配的,你为什么不先介绍自己能为公司创造多少效益?你对公司了解吗?你对应聘的岗位有何理解?你有什么工作思路?不谈这些,先问工资,这样的毕业生不会把公司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又怎么能期待他做出成绩?”

  “初来乍到就要求工资上千的毕业生,往往自恃能力很高,实际眼高手低。”吉林弘野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陈冬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经验,这样的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资历,有了业绩,胃口会越变越大,如果得不到加薪,一有机会会马上“另攀高枝”,“所以,除非特别优秀的急需人才,这样的毕业生,我们在第一关就会将其PASS掉”。

  毕业生们对此颇有微辞。吉林师大的小鹏同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上大学,连学费和生活费,一年少说要花家里1.5万元,如果月薪1000元,一年才能挣1.2万元,也就是说,不吃不喝5年才能挣回受高等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如果4年大学毕业,和中专毕业生挣的一样多,又何必上大学?”小鹏不平衡,“供我上学,家里已经有了亏空,不赶紧赚钱回报父母,心里过意不去。再说家里人知道了,在亲戚面前也没面子呀!”

  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的于同学明明知道用人单位“不喜欢”,可每次应聘,他还是忍不住要问月薪是否千元以上。“我上大学,家人全力供我,现在我将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每个月还得还

助学贷款,薪水少了活不下去。何况,将来还得买房成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怎么行?”

  仔细想想,用人单位有自己的道理,求职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双方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对彼此的理解和体谅,分别调整自己的招聘策略和求职心态,也许就会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成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