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王毅:难得糊涂的徽墨收藏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 04:36 第一财经日报
王毅投身徽墨收藏20余年,收藏了上千块徽墨,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面对来自家人和友人的不理解,他更多以“难得糊涂”自慰,其实更令他痛心的是更多好墨流向海外的事实 吕宁 到大收藏家家中做客的人,看到满目的珍贵藏品,难免会好奇:他在这些古董身上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回答这个问题时,徽墨收藏家王毅艰难地回想了很久,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讲不清,我自己也没统计过。”对珍藏的1000多件徽墨,王毅几乎每一块都能讲出很多故事来:墨的年代、墨的主人是谁、哪里淘来的、淘宝的经过……唯独说到墨的价格,就有很多“讲不清”了。 对于这种“选择性失忆”,王毅自称是“难得糊涂”。然而正如郑板桥的这句至理名言所隐喻的,越是“糊涂”的人就越是清醒,也越是懂得用“糊涂”来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王毅就是一个善于“糊涂”的人。可以说,王毅藏墨20余年,能够一路坚持下来,还多亏了他的“糊涂”。 从爱好到责任 王毅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沉迷于读书、写书法。只可惜中学刚毕业就插队到了上海郊区。直到1980年才回到上海,在一家小工厂上班。外婆心疼学业中途而废的外孙,便将家藏的数锭徽墨赠给王毅,鼓励他继续读书练字。这几锭徽墨源自清代,不仅做工精细、墨质上乘,墨身上有传神的字画相点缀。王毅手捧徽墨,一股怜爱之情油然而生。从小接触笔墨,从此,他与徽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1991年,王毅已经逐渐积累了许多好墨,正需要与同道中人交流玩墨经验。这时正值上海举办首届民间收藏展,王毅便欣然前往。但意料之外的是,收藏展上竟然没有徽墨的踪迹。当时王毅就产生了“自创一派”的念头:“这个东西没人弄,我家里倒有点,在这上面花个10年20年,可能还能钻点空当。”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王毅收集徽墨从单纯的爱好,上升到了专业收藏。也就是这个转变给王毅带来了众多矛盾。事实上,徽墨收藏这个“空当”,并没有王毅说的那么好“钻”。 我国的墨文化虽然持续时间较长、种类丰富、制作复杂,但是再好的墨,都经不起时间的摧残,只要保存环境的湿度控制不好,就很容易加速它的损坏。因此现存的徽墨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清朝、民国,至今发现得最早的一块徽墨也只能追溯到唐朝。另外,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虽然产得多但也用得多,这样一来能留存至今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对于徽墨收藏者来说,要收集精品不仅是“烧钱”的事,在精力上的付出有时甚至要远远超过金钱。王毅为了获得珍品,经常跑遍墨乡安徽歙县、休宁和黄山等地,有时甚至深入到农家之中。而另一个“藏墨重镇”北京,王毅更是一年要去三次之多。1990年冬天,他在北京潘家园看到一块写有“饮冰室用墨”字样的徽墨。王毅立刻便反应过来“这不是梁启超的专用墨吗?”当时摊主要价1000元,但王毅掏空了口袋只有200多元。无奈之下,王毅脱下了身上价值700多元的新皮夹克和一块手表,方才换来那锭墨。 然而现在,徽墨价格已节节攀升。而与此同时,来自日本等国的海外买家却在大量收购名墨。早在1995年,北京翰海就曾有乾隆《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十锭)拍出套墨的最高价——55万元。1996年,该公司拍出的《御制天府永藏玺墨》,成交价46.2万元,创造了单锭墨的最高纪录。据王毅透露,这些“天价”大部分都是出自于海外买家之手。 看着自己国家的文化精粹被外国人大批买去,国人却还毫不在意。王毅备感无奈,也更增加了一份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如果看到一块好墨,我就算四处借钱也要买下来,因为如果不买,很可能第二天就被别人卖到国外去了。” 活在自己的信念里 现在王毅和妻儿住在兴国路上的一栋旧洋房里,一家三口平时的日常起居几乎全挤在三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 1995年正遇上王毅工作变动、儿子出生、妻子还生了一场大病。最困难的时候,王毅口袋里只有10元钱。这段时间,王毅虽然将重心放回到了家庭上,但是遇到好墨的时候,王毅还是宁愿不吃饭也要把它买下来。 王毅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喜欢徽墨、想要保留它,又有这个机遇,那么再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而且再窘迫也要保证藏品的水准。 而王毅的妻子想法也很简单——自己吃苦可以,但是为了自己的爱好,让全家人一起受苦,就太自私了。家庭生活每天就在这小打小闹中度过,但总算还没有大风大浪。然而从朋友那里受到的不解甚至侮辱,王毅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禁要拭一把辛酸泪。王毅为了保留住精品徽墨,常要万般无奈地向朋友开口。赊账、借钱,什么方法都试过。为此,王毅曾经被最好的朋友拒之门外过;被最相信的人冷言嘲讽过。“10个人里面,只要有一两个愿意帮你,已经是很好了。”不过对于别人的冷言冷语,王毅总是“糊涂”地笑笑而已,他真正放在心上的还是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有摊贩推掉别的生意人6000元的出价,宁愿以4000元卖给王毅一块好墨,说:“你是真正懂墨的人,放在你这儿我放心”;也有古董商主动联系王毅,请他来看自己收藏到的珍品。得知王毅经济困难后,还是爽气地说:“你先拿走,有钱了再给我”;还有一位老收藏家,得知王毅爱墨,就毫无保留地送给他一块康熙墨,此后王毅年年不忘给老先生拜年。 王毅这几年很少再主动出击寻找好墨,而是这样等它们自动上门。因为目前好墨大都掌握在全国1000多位藏家手中,而市场则早已被赝品充斥。他还开玩笑说:“现在我去市场,有时候就是为了去看他们造假造到什么程度了。” 的确,研究赝品已经成为王毅近几年徽墨研究的一部分,而徽墨研究则是他目前的头等大事。王毅相信徽墨只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少,而徽墨研究则是亟待发展。“现在全国既收藏徽墨,又研究徽墨的人很少,顶多十几个,上海也只有两三个。”王毅说自从他最为崇拜的徽墨专家周绍良去世后,国内徽墨研究界就出现了断层。 然而对于更远的将来,王毅又“糊涂”了。是将藏品传给儿子,还是转手给其他藏家,或是参加拍卖,抑或是捐献给国家?对于终有一天要离开他的徽墨,王毅不愿多想,只是人到激动时这样说:“假如说现在我用这些藏品换200万元去买一套房子,我的生命就结束了,但是玩徽墨的话,我还是有企盼的,有乐趣,还有文章可以做、许许多多故事可以讲。”本报摄影记者/高育文 Related相关链接 历代文人大多有藏墨的爱好,这种风气至明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墨是古代文人书画创作必用的消耗品,极易损坏,存世数量有限,价格相对稳定。按用途划分,墨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注重实用性,观赏墨则注重形状、色彩和装潢。好的观赏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收藏那些精美的观赏墨至今已很不易,且价格不菲。 墨品的好坏决定了墨的质量,从而也影响着墨的收藏价值。要识别墨品,首先可以审视其墨图的精致程度以及图、文、印的内容;其次可以看墨质,坚硬如玉、细腻泛光、墨色黝黑者为佳。另外徽墨常有一种馨香之味,墨色浓淡均匀,做工极为精致,这也是评判墨锭优劣的标准之一。 除了看墨品以外,墨锭的使用者、制作者以及其历史见证意义,也都是评判墨锭收藏价值的重要标准。以下几种墨收藏价值较高:1.名家使用过的墨锭;2.御墨(皇室的墨锭);3.进贡墨(一般是某位制墨匠送给朝廷大臣的礼物);4.景物墨(尤其是描绘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物的墨锭,比如圆明园64景等);5.文人自己制作的墨锭。 在拍卖会或古玩市场上,除了关注好墨,还可以留意一下墨锭的周边物品,比如“墨床”,即搁墨用的小案架,再比如,记载墨的各种书籍,也就是俗称的“墨谱”。徽墨收藏家常根据这类墨谱的记载来鉴定墨锭的收藏价值。如果在购买墨锭之前,想要确认它的身份,藏墨者不妨找一本“墨谱”作为参照。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