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环球企业家》2005 > 正文
 

2004之罪与罚国际黑榜:菲利浦·沃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14:19 《环球企业家》杂志

  菲利浦·沃茨:晚节不保

  在离开壳牌的日子里,沃茨爵士开始为自己任期内的失职行为付出代价

  龙华|文

  guilty list

  ★对股东隐瞒实情

  ★忽视下属建议

  ★关键时刻推卸责任

  58岁的菲利浦.沃茨(Philip Watts)爵士、皇家荷兰壳牌石油集团(Royal Dutch/Shell Group)前任执行董事长是本刊2004年度黑榜人物中落马者的代表。在他极不情愿地离开壳牌之后,接连的调查依然无法令这位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人物在英国伯克郡的日式花园里平静度日。

  2004年1月9日,壳牌石油集团出人意料地宣布,将已探明的原油和天然气液体产物总储备量20%的等级,由“确定”降为“可能”。据分析师估算,调整后,壳牌的探明油气储量使用期将缩短3年,仅10年左右,而两大竞争对手英国石油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探明储量使用年限均在13.5年以上。

  这一消息的宣布,无疑对投资者信心构成沉重打击,也对壳牌公司的市场信誉造成一定损害。 当天壳牌股价便急跌7%,市场价值骤减了30亿美元,整个石油产业类的股票也深受牵连。信任危机随即弥漫于整个股市。

  乍看起来,沃茨3月3日的辞职是迫于舆论压力、顾全公司颜面的突发性事件,因为到去年4月份,壳牌共连续三次减少储量数据,而沃茨的坏年头似乎由此开始——

  壳牌的两大母公司分别在英国与荷兰,而股票在美国上市,所以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司法机构和欧洲的监管机构都相继对壳牌公司进行调查。去年7月,公司支付1.51亿美元的罚款,总算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英国金融服务局达成妥协。但菲利浦爵士仍将面对英美监管机构的调查,并在储量降级事件后一些投资者诉壳牌的案件中成为被告。

  然而,公司内部独立调查报告显示,菲利浦.沃茨涉嫌一项欺骗股东的3年计划,他与同时辞职的开采与生产部经理似乎早在2001年就已知道该公司的石油储备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被调降的储量大部分属于1997年至2002年期间的“探明储量”——在2001年出任董事长前,负责壳牌开采与生产部门的经理正是菲利浦.沃茨,知晓确切储量是他的分内之事。另外,壳牌关于储量定级的判断确实值得商榷:在一个澳大利亚天然气田项目上,壳牌的合作伙伴雪弗兰德士古和埃克森美孚就并不曾像壳牌那样将该项目储量划为探明储量。

  一家美国司法公司去年3月3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对沃茨更为不利。作为菲利浦.沃茨的继任者,开采与生产部经理沃尔特.范德维加在事件发生前的两年内一直在向他的顶头上司阐述公司对储量划分的“激进”与“不成熟”态度和自己的忧虑。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抱怨说:“我已经厌烦了对我们的石油储备向公众撒谎,我快撑不住了。”然而直到2003年底,菲利浦.沃茨也没有对储量划分问题进行调查。

  本来,对下调事件的看法可以一分为二,在储量定级上,并没有精确的法律标准或行业统一标准:石油储量的估计很难做到精确,调整实属正常,“可能”储量也有可能得到开采,并非一文不值。另一种看法认为,探明储量是衡量石油公司价值最重要的标准,可能储量虽然仍是资产,但由于确定性降低,价值也相应降低,探明储量的减少直接削弱了壳牌的竞争力。

  舆论会向哪个方向倾斜,很多时候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做法,如果身为负责人的菲利浦.沃茨亲自出面解释、而不是让其他经理充当挡箭牌,或许储量下调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会上升为英国近20年来最大的公司丑闻。

  此前,许多投资者认为,尽管在几大石油公司中壳牌的业绩并不突出,但却相对稳定,人们能够了解其实际经营状况,也能预测这家保守的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然而现在,不仅是投资者,就连壳牌内部的高级经理都对此产生了怀疑。在油气探明数量远少于开采数量的情况下,未来的壳牌将会如何?

  沃茨个人信誉的丧失留给石油行业一个问题:是否应对石油公司申报油气储量的规则进行改革。由于储量评估技术的进步,改革规则成为可能。

  而对于没有了沃茨的壳牌,越来越多的批评者认为,该公司需要对其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储量下调事件有当事人个人的因素,但壳牌公司架构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无疑为个人的错误行为造成机会。就像投资者不喜欢菲利浦.沃茨的冷淡、生硬、倨傲的态度一样,壳牌石油“一子两母”的双董事会结构(皇家荷兰公司和英国的壳牌运输公司分别持有壳牌石油60%和40%的股份)也早为投资者不满,储量降级事件使壳牌治理结构方面的弱点暴露无遗——壳牌架构的复杂性不利于公司有效管理,容易导致权责不明,公司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从而造成决策及决策执行的迟缓。

  变革的步伐已初露端倪。2004年10月28日,壳牌石油宣称将改变其双董事会结构。但是,不是只要改变了结构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关键在于如何让它运作起来完全像一家公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