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案例剖析 > 海信收购科龙 > 正文
 

科龙系易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7:51 《中国商界》杂志

  文\三三

  顾雏军的“制冷帝国”科龙系垮台了,这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资本市场上就一直上演着这种制造神话,又毁灭神话的故事。

  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曾经风光无限、雄心勃勃的顾雏军如今身陷囹圄
,外界对此人依然无法盖棺论定。

  自2001年第一个冬天,顾雏军主宰了科龙。2002、2003、2004,直到2005年秋天,顾雏军一直也无法摆脱那个紧随他的漫长冬天。一年有四季,有春夏秋冬,四年的冬天岁月,这就是曾经主宰拥有了财富,却始终无法摆脱资本冬天的顾雏军。

  空调业鏖战正酣时,科龙与它今日的东家海信也曾针锋相对过。如今,科龙易主海信。

  科龙的宿命

  10月21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已于17日收到的《行政处罚事先通知书》,有消息称,证监会即将公布长达13页的行政处罚书,王国端、徐铁峰和顾雏军主政期间的几乎所有董事会成员,依据证监会认定的行为和责任,都将被处以3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罚款。

  对于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东方高盛首席分析师冀书鹏摇头不已。他说:“科龙连续出事,固然与科龙的高管、董事会的权力分配机制有关,更为重要的则是当地政府自始至终的非市场行为。”

  即使是潘宁时代的高速发展时期,科龙也深受当地政府主导和干预的影响,当时的顺德容桂镇通过容声集团控制上市公司科龙,集团和政府实为一体(共用一套领导班子)。

  据了解,当时政府官员领取双份收入,其衍生的大批关联企业挂在容声集团旗下,上下游通吃,导致科龙成本增加,在2000年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成本高企的科龙出现连续巨亏(2000年亏7亿元,2001年巨亏15亿元)。

  2005年早些时候曾参与“倒顾”的律师严义明告诉媒体,更为严重的是,业绩最好的科龙被当成了“取款机”,当地政府控制的大股东容声集团占用科龙的款项居然高达12.6亿元,双方巨额的关联交易也令人瞠目。

  有消息人士指出,当时的董事会成员对没有进行应有的信息披露负有责任。

  对于巨额的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问题,曾在科龙电器担任营销副总裁的屈云波告诉本报记者:“对于中国早期的上市公司,类似现象比比皆是。”他指出,当时很多大股东将部分资产上市融资,之后便像拿自己孩子的钱一样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这都很正常,但政府不是企业,其非市场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科龙的衰败。

  在科龙陷入巨亏后,面对众多有实力的求购者,容桂镇政府选择了当时年销售额只有330万元的格林柯尔,而且科龙20.64%股权的转让价格只有3.48亿元。

  为了避免巨额关联交易的曝光,容桂镇政府与顾雏军达成偿债协议,格林柯尔收购款3.48亿元用以偿还容声欠科龙的款项,而剩余的9.12亿元债务则由容声集团以科龙、容声的商标和当地一块39.9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来冲抵,自此双方钱银两讫。

  然而作为资本运作者的顾雏军在入主科龙后,除了压缩采购成本外,实际经营难有突破,却连续几年通过虚增利润和收入等方式挪用科龙资金,科龙重新陷入困境。

  冀书鹏指出,在出售科龙股权后,按道理当地政府已经丧失了法律上对企业资源的支配权,应该退出对企业的干预,然而科龙依然摆脱不了被操纵的命运。

  即使2005年5月证监会开始对顾雏军的调查后,当地政府首先想到的接受科龙的居然是当地的两家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家电企业——东菱凯琴和万和。

  冀书鹏指出,选择当地企业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当地政府希望能够找一家知根知底的,形成“默契”的企业。

  在海信入主后,科龙此前的一些问题会否暴露?冀书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海信作为外来企业,首先必须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才能玩转科龙;其次,海信必须依靠科龙原来的产业网络资源,以及上下游庞大的供应商网络,所以海信不可能去揭露那些陈年旧账。

  科龙的宿命在顾雏军入狱后已经注定,那顾雏军的劫难又始于何时?

  顾雏军的劫难

  2000年,顾雏军通过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攫取到第一桶金之后,开始其在中国制冷行业大肆并购的5年历程,到如今被捕入狱,真可谓“其兴也勃,其败也忽”。

  2005年,46岁的顾雏军留给人们的是他黯然神伤的表情,一副大眼镜,手托下巴无尽愁楚。

  顾雏军是一个从来只跟着自己感觉走的人,别人反对也不行。身边的人在他出事之后,将原因归结为“他很聪明,但他的性格太差”。这也许与他以往的经历有关。

  1980年代末,顾雏军在天津大学留校,他醉心技术攻坚,一心搞自己的制冷剂。以至日后即使成为科龙的大老板时,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随时可以找他沟通技术问题。

  也就在1980年代末,知识分子经商大热,顾雏军也和7个朋友凑钱利用自己的技术搞了“小康”空调。随后三年,由于物资紧缺,小康空调也火了一把,当年的同事估计顾雏军至少赚了1个亿,这成为顾雏军的第一桶金。

  但在与惠州技术监督局的官司之后,顾雏军就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1990年代中期,顾雏军摇身一变,头顶“500美元打拼海外”、“顾氏热力循环理论”的光环重返国内家电舞台。与此同时,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十余家以格林柯尔打头的公司。随后,顾也在天津注册了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

  回国后的顾雏军成功地将格林柯尔在香港上市,并筹得资金5亿多港币,这为他在国内家电舞台大展拳脚提供了一块垫脚石。

  2001年10月,顾雏军打败众多国际企业后来居上收购了科龙电器这家家电巨头。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科龙电器”的国有资产是被低估的,顾雏军的钱也来历不明,顾雏军并不具备收购能力。

  取得科龙控制权的顾雏军最初是想实现自己的产业梦,为此他在

冰箱的上下游产业进行了一系列并购。

  2003年5月,收购

美菱电器20.03%的股权,与此同时,连续收购吉诺尔、上菱电器、阿里斯顿、中山威力等非上市企业,而这主要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产业。

  但是他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止步,顾转而开始跨行业收购。2003年开始,为业界熟晓的顾氏收购不断爆出。2003 年12月,顾斥资4.18亿元收购

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2004年4月,以1.1亿元收购位于湖北的襄阳轴承 29.84%的股份。

  也正因此,顾雏军有了资本玩家的称号,而他自称却是资本运作的小木匠。

  至此,顾雏军拥有四家A股公司—科龙电器、美菱电器、亚星客车和襄阳轴承,一家香港创业板公司——格林柯尔科技。五年内,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横跨制冷剂、冰箱、空调、汽车四大产业。

  顾雏军的迅速成功是因为他采取了一种以战养战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银行的支持。

  7月末,顾雏军对媒体说,“银行不给贷款,所有企业三个月全部会死。”但恰恰是舆论的压力和证监会的调查行动击垮了银行对顾雏军的信心。

  2005年4月27日,科龙电器发布预亏公告,全年预计将亏损6000万元。而半年前这家在顾雏军控制下的公司才宣布,科龙电器持有资金为34.44亿元,净利润约2.06亿元。巨大的反差引起外界舆论的强烈质疑。

  而真正让顾雏军坐立难安的则是5月份,广东、江苏、湖北、安徽四省证监局就有关格林柯尔涉嫌挪用科龙电器资金事件,展开联合调查。证监会自去年德隆事件之后就开始关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收购的行为,顾雏军这一次成为重点对象。

  2005年5月份,以往的巡检变成了立案侦查,这恰好赶上了空调的销售旺季,业界开始不再信任顾雏军,供货商威胁科龙还款,否则停止供货。银行也开始只收不贷。

  2005年7月8日,科龙三位独立董事提出辞呈。7月11日,持有100股的小股东上海律师严义明提议召开科龙电器临时股东大会,罢免董事长顾雏军。“倒顾运动”通过媒体的传播轰轰烈烈地展开。

  2005年7月29日,科龙的几个副总一下子全打不通顾雏军的手机了,他们突然意识到正在北京的顾雏军“出事了”。

  现在,顾雏军一手打造的科龙系已经易主,人们已经很难揣测这位身在监狱中两鬓已灰白的资本狂人的心情变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