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机会和能力之外还需要“创业EQ”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5:06 《全球商业经典》

  机会和能力之外还需要“创业EQ”

  作者:张晶 韩斌

  究竟怎么样的人更适合创业?切入市场的方法又是什么?1970年代的创业者优势在哪里?《全球商业》“生于1970年代创业专题”,邀请到两位拥有丰富创业辅导经验的专家,一位是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制片人王利芬,另一位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创新与创业学领域的教授宁钟,和本刊编辑一起解读创业理念和执行步骤。以下是采访记录:

  《全球商业》(以下简称“问”):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创业环境,没有以前好,因为基本的需求都被满足了,现在创业要比以前难,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利芬(以下简称“王”):其实,现在在中国创业到了最好的时候,这来自于横向和纵向的两个比较。

  横向和发达国家比,尤其跟美国的创业环境比,成熟的商业社会需求已经相对饱和,机会相对于年轻人已经非常少了。除非有重大的技术革命或者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要不然在硅谷想要成就个人事业会遭遇很高门槛。相对而言,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背景给30岁这代人留出了很多机会。

  纵向来看,倒退十年,那时的创业环境更加艰难。整个社会处在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策和法律规则都不完善,大部分资源都属于国家,民营经济想要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非常困难。而且社会价值取向也并不是很认可创业的价值,个体户在社会上几乎是没有地位的。而且,全球化也给创业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和视野,甚至国际风险投资。

  问:如何评价30岁这代人和前辈后代的比较,他们的优势是什么?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什么?

  王:毫无疑问的是,现在30岁的这群人将会是最有实力的创业人群。他们同时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宽广的信息面,相对多的机会和相当的人生阅历。一般来说,人过了40岁就已是安身立命,相对来说很难割舍一切去重新建立新的事业,去从零做起。

  问:创业人需要具备哪些特别的性格?

  王: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来说,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是非常必要的。创业是个奇怪又特殊的东西,它对人的情商要求非常之高。不要以为创业成功,好的商业模式、团队和资金等是最重要的。这些当然重要,但是容易被忽略的是,创业首先是一个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过程,这对一个人的软实力要求极高。

  一个人刚刚创业的时候,会面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大量机会。如何驾驭这些人际关系是非常考验人的。这些不同的利益团体包括政府(工商环保等行政部门)、你的客户、你的员工甚至还有风险投资商等等。每个利益团体和每个人的动机和需求都是非常不同的,如何让你的个性在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时能够找到共同点,这可是一个巨大考验。

  打个比方,光是弄清楚在交流的过程中,去琢磨分辨每个人说话的表面信息和潜在信息,这对人的情商和悟性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要搞清楚一个人,前提就是得弄清楚对方的背景阅历以及表达习惯,而且自己的阅历对于增强自己的理解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和刚出社会就选择创业的人难以坚持的原因。

  问:哪些类型的人会更容易创业成功?

  王: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哪种人一定更适合创业。如果真要说,创业者的共性就是那些在心底里具有强烈渴望,想要去主宰自己命运的人。而我前面说的软实力是一个最重要的,但是容易被忽略的能力之一。

  条条大路通

罗马。创业起点,即创业是以何种形式开始,以及创业途径倒没有一定之规。

  那些一毕业甚至未毕业的人,从一开始摔打未见得就不能成功,那些社会上历练数年再去创业的人也未见得就不能成功。

  马云也教过很多年书,才去创业。归根结底,一个人能否创业成功,那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容易被忽略的,是建立广泛人脉背后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在公司初创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很高。

  创业前要先进行三项自我评估

  宁钟(以下简称“宁”):我倒不是这样来看。现在的创业机会,不是少了,可能反而是多了,因为人们的需求(随着基本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强了。新的机会和需求不断地在出现,旧的需求被满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能够解决新的问题,满足新的需求,就是创业的一个机会。机会是问题的解决方案。

  创业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看你怎么样去看问题。比如一杯盛着2/3满的杯子,你可以说它是已经盛了2/3,但你也可以说还有1/3的空间,关键是看你看问题的角度。

  我想说的是,70年代的人对创业的理想是不缺的,但是光有创意,也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创业,自己都认为是在创业,但是,每个人的创业动机,骨子里面是不一样的。所以你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创业,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新创企业的创始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难题:我们应该从事何种业务,希望发展什么能力,创业者每天要面对组织的弱点,许多新创企业都会同时缺乏策略的连贯性和竞争优势。所以第一步你必须确定创业的目的和目标;第二步你要评估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第三步是评估自己实施这些战略的能力,要把过去隐形的战略目标显著化。

  去创业的人,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浪漫型创业,他们喜欢创办一家公司,把企业做大后就把它卖掉,出去玩两年,然后再回来持续不断地创业;第二种人是生活型创业,他是来过日子,也不会让别人来介入,有盈利和现金流就可以,永远不想做大,这样的创业者要问自己我一定要冒大风险吗,因为长期发展不是自己关心的问题;最后一种是战略机会型创业,也就是我们说的创业家。

  选择这种创业方式,要多问问自己,我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可持续的企业需要冒着长期风险,甚至于把老婆丢在一边,三年不管,行不行。

  问:这一代人的创业行业或者趋势呈现怎样的变化?对于他们而言,新的机会在哪里?

  王:现在这一代人的创业行业,你会发现有很多互联网之外的惊喜。我们在做“赢在中国”第二期的节目中,会发现做实业的创业者非常多,比如办公家具、殡葬礼仪、教育、甚至细到保险丝行业中的市场空缺,都会有很聪明的创业者想要去填补。

  十强选手中选择做实业的也是占绝大多数。在早期,这代人没有太多资本的时候都是以互联网或者制造业起家,但是你会看到,人们开始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寻找细分市场,以及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机会,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好的现象。而30岁这代人,相较于上一代人,在一开始的时候更具有自信和个性,敢闯敢拼的精神。这是一个群象。

  宁:企业都是有成长的烦恼,一些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生命,是3.7年—5年,也就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美国也是这样,1912年评出美国100强企业,到了1995年榜内只省下21家,49家倒闭或者被收购了,还有30家是跌出去了,100强的企业况且如此,不要说新生企业了。

  创业家是要有一点赌性的。但是,不能乱赌。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过程中,每个时代创业成功,都有一些转变。早期,1979年前后是靠政策,1980年代后期靠关系,1992年就有点知识经济的味道,大家靠技术创业,而在2000年之后,依靠机会型创业和战略性创业,想要把企业持续发展的创业开始越来越多了。

  问:具体来说,70年代创业者该怎么去创新,以及面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

  宁:实际上,创新,从窄的方面来讲,就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也可以是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创业,则是一种没有资源,我要做事情,我整合资源的思考和做事的思维方式。在创新与创业的问题上,创新是为了创业,创新不能脱离市场。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必须是简单而且专注的。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给企业做一个测试,你如何把一只长颈鹿放到冰箱里面去,很多企业家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其实很简单就是打开门,把它放进去,然后关上门。成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思维很简单。因为创业就是抓住战略性的机会,有问题就会有机会。问题想简单,才会去成功。

  天才不一定能成功,聪明人经常会失败。关键是创业,光有创意是不够的,还要有执行力,执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创业家需要去判别大趋势,未来的高成长行业在哪里?国外有很多人调查,“机会”的开启之窗,一般是3年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犯一个错误,三年内你没有办法纠正这个错误,那么这个机会也就会丢失了。

  问:很多70年代创业者,从事的都是互联网创业,您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互联网和技术创业都会有一个特征,因为技术本身是有生命周期的,你要特别留意你的技术是在孕育期,还是成长期和成熟期。如果我们把技术生命周期看成是一条S线,在成长期你的技术性能指标,只要稍有改进,你的收益就会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一旦你的技术进入成熟期(也就是掌握技术的人变多,市场竞争开始激烈),所对应的技术如何改进,对于性能指标的帮助都不会很大。

  对于技术型创业,有一点是要特别当心,一般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新的破坏性技术往往就会诞生,而取代了原有的技术,创业者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我们当然应该在成长期创业,而不是在成熟期,这一点创业者要看清楚。

  问:那我们如何来保持我的优势?

  把技术变成标准化,对顾客产生锁定效应,懂得知识管理形成独特的knowhow,是成功关键。最后我想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大成长的行业创业,要懂得趁势而为,不要逆市而行——善于把握大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