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生于70年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5:06 《全球商业经典》

  生于70年代

  作者:韩斌

  60年代的人,向他们学习知识转换企业竞争力的能力;

  80年代的人,向他们学习执著、忍耐和不放弃;

  这是一代,特殊时期培养出来的特别精英。

  生于1970年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工资从300元到了3万元,社会从农业到工业,又到知识经济的时代;

  他们跨越两个时代,历练出属于两个时代的本领。

  你是否生于1970年代,还记得理想和冲劲吗?

  王微,一位出生于1973年的

福建年轻人。他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Insead的MBA,他曾经已经做到世界500强贝塔斯曼在线的中国区执行总裁。但少年得志的他,却选择了一条孤独的创业道路,创办了没有人能听懂的——视频内容分享播客网站的土豆网(相对于文字形式的博客而言),被人认为是不可能成功。懂得将知识转换成竞争力的他,直到去年美国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被Google收购后,他的商业模式才被发现价值有多大。

  郑莱莉,197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硕士学历。她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第二代,康奈集团(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创办人郑秀康的女儿。郑莱莉是可以选择安安逸逸过一生的人,到某个时候她可以接任康奈董事长,让职业经理人打理一切。但是安逸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从一名技术员开始做起,直到成为公司的副总裁。对她来说,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等待着她,这就是让中国制造可以变成中国创造。2004年,她当选为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

  吴限,全球制造网的CEO,1972年出生的成都人。当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网络巨无霸时,他却要创办一家专门服务中西部制造业的B2B网站,问他你有没有可能成功,他说就算是阿里巴巴都不可能覆盖全中国,远在成都的客户一定是要有当地的企业才能服务,这就是市场缝隙。他说,互联网公司都是熬出来的,他在向不可能挑战。

  浦滨,1978年生,上海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这是一位非典型、行为方式很接近于80后人的1970年代创业者。去年他凭借自己的魅力,夺得了首届创业真人秀比赛“赢在中国”的人气王称号,成为去年中国最亮丽的创业明星之一,他的勇气让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如今他想要证明,他有的不光是人气,还是有实力的创业一族。

  这一群人,他们都有着高学历,也都有着稳定的生活。他们需要学会放弃,才能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比起1950、1960年代一无所有的创业者,他们要更懂得舍得、舍得,先舍后得的道理。

  他们是一群生于1970年代的创业族群,一群不安分的人。然而,出生在1970年代的人,谁又是一个完全安分的人?他们可以选择安逸,在跨国公司当一名白领;他们也可以选择放弃,回到现实中重新寻找起点。但是,你我中的这一群人,却坚持走上一条艰辛的道路,挑战不可能。很多人说,他们是一群创业骇客,不为了生存而创业,却因为创新和创意而拼搏。很多人的理想只有一个:缔造一座自己的商业帝国。他们这群创业者,来自你我之中,都是30岁的一代中国人。

  1970年代的创业者

  敢突破、勇于挑战、有梦想

  文学作者李皖,对于“代”这个词汇有一个准确而精彩的描述。他说,代就是某一个共同的命运,就是每一个人都逃脱不开的共同经历。1970年代的人,很多人都说他们是红旗下的蛋、碎片中的一代、志大而才疏的一代……每一个名称的背后,都显示了一些那个时代的某些特质。但是,我们很难去定义。

  虽然现实中,我们无法对1970年代的人,给出一个准确的性格定义,但是,网络上的讨论却是热火朝天,“当霍元甲、费翔、米老鼠和唐老鸭、我的中国心、丁丁历险记、绿军装……都已经成为往事的时候,生于1970年代的人们也在四分五裂中走向成熟。他们没有毛主席周总理,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80年代的思想喧哗,没有运动,但他们的生活并不因为没有轰动激昂的底色而无法勾勒出生活的轮廓,他们没有父辈的负担和远大理想,但他们脚踏实地地生活着,虽平淡却更加理性。”同样生于1970年代的网络博客作者许晓辉这么说。

  如今,他们已经长大,开始冷静地生活,务实地工作,自由但节制地娱乐,追求物质主义也没有放弃永恒的精神。可以说,在

  1970年代人身上,融合着60年代和80年代人的某些特质。就企业界的范围来说,1970年代的创业者,比起1960年代的企业家,更懂得将知识转换企业竞争力的能力;比起1980年代的人,他们则更多会忍耐,懂得执著和不放弃。

  生于1970年代的人,想要成功有两点都很重要:学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和妥协的基础,同时又要学会舍得和放弃现有的,打破平衡。

  许晓辉如是说,“现在,想要下一个定义为时过早,就像我们无法完全看清楚如今的80后人一样,1970年代的人,未来也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处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折点,1970年代的创业者常常会困惑而不知所措;处在青春与成熟的边缘,他们叛逆但有度;看着社会的变革,他们享受科技社会的种种便利,又时常想起上个年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经过深入的采访,我们发现他们是这样一群创业者,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也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成功的关键。

  他们都是拥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善于把这些知识转换成企业的竞争实力;

  他们都不是白手起家的一群人,很多人位居跨国公司中高层,他们必须敢于放弃、敢于冒险、先舍后得;

  他们承受着最大的压力,面对着社会快速的变化,只要有一次落后,一生就可能输掉起跑线;

  他们所面对的市场已经越来越细分,这需要他们在细分市场里面拥有“创新与创意”才能突破竞争的藩篱,这对任何一家想要在中国市场中成功的企业都有借鉴的意义。

  成功关键一:

  创造性——把知识转换成竞争力

  去年,有一本叫做《生于70年代》的书,作者记录了很多关于1970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记忆。从打弹珠、跳房子、丢沙包到变形金刚、机器猫、黑猫警长,从同桌的你、光辉岁月、十六岁的花季,到黄家驹、蔡琴、罗大佑,1970年代人这个族群,如今也越来越受到商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今年8月份,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的上映和数百元的变形金刚玩具,就是针对我们说的1970年代的市场,让很多想要怀旧的人乖乖地掏出了钱包。这一个特殊的族群,如今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精英的主流,消费能力的主流,更要成为企业界的主流。

  复旦大学创业学教授宁钟,是一位专门为EMBA学生教授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教授。在他的观点中,创业这件事情是“我要做事情没有资源,但是要创造资源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进一步指出,高学历不等同于高学习力。只有具备了能够将知识转换成企业竞争力的人,才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人,这一点1970年代人的能力,是要超过1960年代的人。因为他更会懂得适应,懂得理解社会的变迁,聪明人很容易失败,能变通的聪明人就不会失败。

  在全球拥有超过80年历史的卡内基,是全球第一大成功学咨询培训机构,卡内基成功学里面就认为,把知识转换成竞争力的能力,是一种能够把简单事情设置复杂化障碍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的能力。

  聚光科技CEO姚纳新,就是一位懂得将知识转变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人物。从北京大学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再到斯坦福商学院,姚纳新所思、所见、所学都与他现在创办的聚光科技毫不相干。但他却能敏锐地捕捉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涌现出的商业机会。“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该涌现也需要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能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分析仪器行业有着自己的位置。”姚纳新说。

  他的创业伙伴王健拥有敲开市场的专利技术,而姚纳新则具备了将这个技术产业化的商业智慧。两种知识结合在一起,转化成了企业的竞争力。虽然和1960年代人一样是白手起家,但姚纳新却凭借着知识让聚光科技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浦滨运用他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计算机认真学习的唯一一门课程,人机交互。他利用人机交互原理,推出闪动评价按钮,随着一闪一闪的按钮消费者可以更加快速地进行点评,点评产生的内容,又可以成为下一名顾客选择餐厅的资料。他创造了一套“第七空间办公交互系统”,让员工可以自我管理。

  宁钟教授认为,1970年代的创业者很多都是依赖于技术创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周期特征,从孕育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你必须学会用市场来检验你的技术和知识,它是否还有商用的前景,一旦到了成熟期之后,一个新的破坏技术可能会替代现有的技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公司,必须要有一名对技术特别敏感的人,每天都在研究技术,他是让人永远领先的守门员。

  同时知识型、技术型创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想要成功,都要善于将技术变成标准化,标准是制高点,申请专利、甚至knowhow,一旦标准化之后,消费者本身也有了换一个商家的选择成本,这样就可以实现商业上所说的锁定效应。

  成功关键二:

  颠覆性——懂得取舍 先舍后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是所有人天生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富爸爸,对于1970年代人的创业者来说,舍得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1960年代的人是光脚不怕穿鞋的,舍得,舍弃,还不仅仅体现在勇于放弃现有的生活上,更是需要在商战磨砺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懂得忍受诱惑,分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也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最近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分众传媒等企业,他们都运用整合的能力改变了市场的现状。现在,分众传媒已经成为营业额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第二大媒体收入公司,创办人江南春也是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人,他还曾是一位文学青年,喜欢诗歌,不过当他所有资金都投入到视频传媒的时候,他几乎赌上了自己所有的钱。这一赌,对他的人生来说,是有转折性意义的关键,对整个媒体行业来讲,也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行为。江南春,懂得舍取最终成为一名成功创业家。

  而在另一个传统行业领域,有一家公司最近行销广告不断,它是一家专门通过网络销售衬衣的公司,企业的名字叫做PPG。现在,你要说中国销量排名第一、二位的男性衬衫品牌是谁?也许你会回答出一堆的答案,雅戈尔、杉杉、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等。但是,你不知道的是,PPG这家公司,如今已成为全国第二名的衬衣销售商。

  而且相对于第一名的雅戈尔来讲,雅戈尔目前拥有500亩地的纺织工业城,拥有零售网点1500多个,在销售网络上总共投资了10多个亿。而PPG,只有一个网站和一个定销中心。创业者是美国留学回来的DAVID LEE。

  在商业的取舍,往往意味着颠覆行为的产业,PPG一开始的策略就是专注品牌和消费者服务,用DELL电脑的模式销售衬衣。他将可以外包的项目全部外包,生产外包给江浙的衬衣生产商,质检外包给国外机构,使得一家不到500人的公司,打败了很多传统企业用5万多人组成的军团。

  如今,虽然取得了销售的成绩,但是DAVID LEE回忆当时刚创业的时候,他还是对自己的舍得感到怀疑,PPG网站上线前一天晚上,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不断地质问自己,我是正确的吗?这个问号,直到一年多后的今天,他才得到答案。

  成功关键三:

  持久性——毅力+耐力的道路

  有一次,“赢在中国”的比赛中一位选手向征途网络、脑白金创办人、董事长史玉柱请教,什么才是可以成功创业的关键。向来清高的史玉柱,斜着眼睛看着选手,嘴里连珠炮式地说出一段话:“创业前,很多困难你都不会把它认为是困难,当它突然成为你的困难时,很多人会承受不了压力,就放弃了,这样的人一定是不能成功。”

  创业成功,很多时候都是一场毅力和耐力的较量。为什么史玉柱会得出这样一个心得,因为曾经失败到被打入监狱,被媒体评为“最成功的失败者”,他做这个产业从保健品到网络游戏,都得出一个结论,没有能力应对失败的人,是没有办法取得成功的。

  这一点,很多人认为对于1970年代的人,可能是一个弱项。但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人,却是不断地面对失败,最终成长起来了。这个人就是3G手机应用的门户空中网创办人杨宁。这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年轻人,在他25岁时,就创办人当时中国网站流量排名第四的中国人网(chinaren),随后由于自己不懂得财务控制,又被迫亲手转卖掉。

  那个时候,他是第一批从美国回大陆创业的海归,杨宁跟20多个同学,每人各出资1万美元,加上自己投入的3万美元,就跟着同学周云帆一起回大陆。回国的那一天,他和中介签约,在北京看办公室,中介收了2700元后,马上就找到符合他条件的办公室,比市价便宜1/3。

  他原本以为找房子出乎意料的顺利,没想到到了现场,中介说,他只负责到帮他找到屋主,细节由他自己去谈,就带着钱扬长而去。他才恍然大悟房子只不过是个“饵”,房东和中介连手骗他手上的中介费。杨宁大笑说:“在美国,我听到太棒的合作条件,第一个反应是Great(太好了)!在中国,我现在听到超级好的条件,第一个想到的是Why me (为何是我?),这么好的事,怎么会找到我的头上来?”

  当年24岁的他创立了社群网站中国人网,比现在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还要早进大陆。但回到中国的第一天,房屋中介就帮他上了一课斯坦福学不到的经营学——“谨慎”。

  1999年6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园旁成立“中国人网”,这是大陆第一个针对校园年轻人设立的网站,当时这个市场一片真空,连高盛等投资公司都看好他,一举投资1500万美元。高盛要求他们尽快上市,因此,他们拼命大做宣传冲刺人气,公司虽然成为第四大网站,却也在一年内烧掉1500万美元!他们花最多钱的一次,曾经一个晚上,签下一整本厚厚的广告契约,一口气花掉人民币4000万元。但2000年网络股价泡沫化,原本计划注入的新资金无限期延迟,员工的失望演变成集体辞职。杨宁突然发现,公司的现金即将烧尽,随时都可能关门。

  面对挫败,杨宁静下心来检讨过去只顾冲刺目标,不重获利,经营风险不够分散的问题。冲动、理想化让一夜花掉4000万元,但是毅力和坚持却让他再次崛起。他一面在搜狐做技术副总,一面培养人脉和资源,等待自立门户,有过创业的历练,让他不会也不愿意长期居于人下。

  2002年,他看到街头巷尾手机开始盛行,知道另一波潮流又将兴起。杨宁决心再次创业,不过这次他却没有了先机。新浪网已经有上百人的团队在做手机媒体,要以小博大,就得先踏入新的手机游戏、手机增值服务的冷门领域,这个市场技术要求比较高,根本没有人要碰,但是中国移 动等电信巨人,却急着想卖更高价的手机增值服务,市场正在转型。杨宁跟创投募了300万美元的资金,但是这次他花得谨慎。

  二度创业的第一年,他自己拜访手机厂商,把空中网设成手机内的预设网站,消费者每次上站消费,手机厂就可以抽成,消费者也省下麻烦的设定操作。他也不花大钱,而是跟中国移 动建立合作关系。花了人民币15万元,买下电影“英雄”的手机版权,让中国移 动扑了个空。几天之后,他们接到中国移 动打来的电话寻求合作,因为他们也想用电影版权刺激服务需求,杨宁这才取得创业初期阶段的成功;2004年顺利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一年他29岁,成为中国第二大手机增值服务商,最年轻的纳斯达克(Nasdaq)上市公司总裁,身价7000万美元。创立的空中网,拥有1000名员工,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里,第二大的手机服务公司。三年过去后,空中网都维持三成净利率,同时让营收翻涨了9倍!

  网上有个名为“柒零派”的网站,聚集一群70年代的人群以文会友,交换这个时代的情感认同。之所以取名“柒零派”,因为“准确表达了年代感和归属感,寓意深刻又不乏现代气息。”

  其实,对于每一个1970年代的人而言,类似的经验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当70年代创业者正成为我们商业社会的主流精英时刻,不论你是否已经是30+创业族的一员,一定能够敞开视野,关心社会和生活中的变化,用更沉淀的心态、激情的精神,实实在在接纳时代的挑战,斗出属于这个时代人群的创意天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