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又一诺贝尔奖得主揭晓 哥大教授捧走经济学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 10:49 南方都市报

  本报综合报道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他将获得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效果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费尔普斯现年73岁,是一位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当时的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即此消彼长的关系。费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他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普斯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他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费尔普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钟欣)

  费尔普斯:并非全然意外

  在接受采访时,费尔普斯说:“我知道(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可能会发生,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也不知道是否真会发生。”

  “我非常高兴,”他稍后在纽约告诉当地美国记者,“我等待(获奖)了相当长时间”。他坦诚相告:“我最初以为自己60多岁时能够获奖,后来以为自己能在70多岁时能够获奖,最近一段时间则以为要等到80多岁时才能获奖。”

  新华

  曾多次访华关注

中国经济

  本报综合报道 费尔普斯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曾多次访问中国,获多所中国高等学府荣誉教授称号。在“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费尔普斯曾发表了对经济发展本质的看法,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性质作出评估。

  费尔普斯认为,中国的机制促进了公众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种机制让绝大多数人参与进来,并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他表示,观察表明,中国公众正从事越来越有趣味和具有挑战性及高回报率的工作。费尔普斯认为,参与解决或挖掘新问题的人越多,或其参与程度越高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高。他认为,中国的情况符合于此,由此得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肯定推断。

  (钟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