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美联储陷入彷徨时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3:41 金时网·金融时报

  本周三,美联储公布5月10日议息会议纪要。令人意外的是,基于通胀担忧,美联储政策制定者甚至曾经考虑打破每次加息25个基点的节奏,改为上调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这在过去6年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上尚属首次。虽然最终美联储并没有作出出人意料的加息决策,这一插曲却值得关注。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已经陷入自两年起开始加息以来最彷徨的时刻。

  纪要表明,美联储官员在5月会议上讨论了从保持4.5%的利率不变到加息50个基点的各种选择方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多的选择方案,原因就在于美联储官员认为美联储此前的连续15次加息以及能源价格高涨可能触发更大范围通胀的事实很有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最终联储官员们没有改变加息25个基点的决策,因为“这一决策对于防范通胀上扬和促进可持续经济扩张是十分适当的”。不过,考虑到未来的通胀前景可能会更加糟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及其同事认为,继续上调利率的大门是敞开的。

  美联储认为,目前经济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加大通胀上行风险的因素,包括

能源价格的上扬,商品价格的走高以及美元的趋弱走势。弱美元将提高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给美国的制造商提供更多理由上调自身产品的价格。4月末,国际
原油期货
价格创下每桶75美元以上的历史纪录,汽油价格亦应声上扬,美国部分地区汽油价格达到了每加仑3美元。上周的数据显示,美国和新消费者价格指数在截止于4月份的一年中上扬了2.1%,高出伯南克及部分美联储理事认同的1%到2%的合理通胀区间。纪要中称,眼下的通胀压力似乎超过了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3月会议上曾经预料的程度。另外,美联储仍然预计美国经济增长行将趋缓。据其预测,在今年第一季度创下5.3%的两年半最快年率扩张速度后,美国经济增速可能会从此前几个季度的平均水平开始放缓。不过,联储官员强调这种放缓将是一个温和而逐渐的过程,有助于扼制通胀压力。纪要发布以后,投资者对于美联储在6月29日继续加息的预期有所增强。5月10日,交易员对继续加息概率的预测为40%,周三这一数字爬升到了72%。美国股市则先抑后扬,最终收盘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73.88点。

  面对通胀风险上扬和经济增长放缓,显然美联储官员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势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纪要中称,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们对于未来是否需要以及需要何种程度的货币收紧措施尚不确定。在这种背景之下,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充满悬念。自5月会议结束以后,美联储在这一问题上的措辞始终模棱两可:有可能再升息以抵抗通胀风险,也可能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暂停已持续两年的加息周期。对此,市场上也看法不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遏制通胀是美联储的最主要使命,眼下的通胀形势又十分严峻,因此连续第17次加息的可能很大;其他人则认为美联储不会贸然作出激进决策,毕竟加息效果存在一定滞后,暂停加息可以给美联储提供一个喘息的机会。不过,大多数人都认同的一点是,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在今年内一定会宣告结束。ArgusRe-- search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亚麦隆指出,如果美联储官员5月会议上讨论过升息50个基点,那表明通胀形势已经令部分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感到不安。不过,不论是在伯南克领导之下,还是在格林斯潘领导之下,选择以上调利率50个基点作为加息周期的结束,这对于美联储来说并非不同寻常。

  另外纪要显示,美联储政策制定者认为美国多年高热的

房地产市场正在降温,这在那些价格一度飞涨的高端住房中体现尤为明显。目前美国投机建房的趋势正在消退,不过联储官员认为待售房屋的库存将继续增加。牵涉到风险抵押贷款的问题,虽然房市放缓可能会给某些家庭带来财务困难,不过从总体来看,大多数家庭财务状况可保持良好。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纪要同时显示伯南克已经成立了一个以美联储理事科恩为首的专家组,专门研究美联储与华尔街沟通信息的正确方法。不久前,伯南克因为与媒体记者不恰当的闲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因此陷入始料不及的尴尬。应该说,自2月1日上任以来,伯南克在与金融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起步的确算不上顺利。周三早些时候,美联储纽约分行行长盖纳表示,目前央行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不能提供更确定的路线图。虽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陷入了“彷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在向外界传递信息时必须小心谨慎,一方面保持美联储与通胀作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要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决策余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