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美联储新主席伯南克面临种种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8:24 经济参考报

  

美联储新主席伯南克面临种种难题

  79岁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已于1月31日交棒给原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79岁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已于1月31日交棒给原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伯南克上任恰逢油价高涨,美国国内消费出现降温苗头。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这位联储新当家人面临着诸多挑战。

  分析人士认为,伯南克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选择适当时机,结束联储将近两年的升息历程。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有放缓迹象,如果货币紧缩政策维持时间过长,美国经济
就有陷入衰退的危险。但如果过早采取行动,在油价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通货膨胀有可能失去控制。

  伯南克的决定将对数百万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的金融活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梅西洛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师迪亚内·斯旺克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现今任何金融政策都不能立竿见影,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终级利率数字来参照。所以,伯南克的最大挑战就是何时停止升息。”

  除利率问题以外,伯南克还必须在其他领域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首先,美国

房地产市场面临过热问题。房地产业近年在支持美国消费者支出和整体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这一市场已有降温趋势。一旦房地产业降温过猛,将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为此,伯南克及其同僚们必须提早筹划应对措施。

  其次,伯南克要解决贸易和财政赤字问题。双赤字问题的长期存在始终是美国经济的隐患,如果日本、中国和英国这些美国政府债券的最大投资者失去信心,减持美国债券,美国经济将陷入困境。最糟糕的情况是,美国

股票和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利率上升,美元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并拉动国内通货膨胀。届时伯南克将面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双面夹击,其利率政策也难有作为,因为刺激疲软的经济需要降息,而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升息。

  伯南克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居高不下的油价。去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已经生动地证明美国国内市场的油价可以以惊人的速度飙升。飓风过后,墨西哥湾地区多处重要油气设施被毁,

原油价格达到每桶70美元,汽油价格也升至每加仑(合3.785升)3美元。高油价会抑制消费、就业以及整体经济活动,而企业将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无疑将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此外,伯南克一向推崇的为通货膨胀设定目标的政策也将受到考验。伯南克还必须同其他国家的央行行长保持良好关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和巴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清楚地表明了各国央行行长间沟通渠道畅通的重要性。

  伯南克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及良好的口碑,但作为美联储新主席,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也许正如经济师斯旺克所说,伯南克将发现,“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格林斯潘大事记

  1926年3月6日,艾伦·格林斯潘出生于纽约。

  20世纪40年代,格林斯潘进入朱丽雅音乐学校学习,但后来放弃音乐生涯,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经济学,先后于1948年和1950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52年,他与画家琼·米切尔结婚。但这段婚姻并未持续很长时间。

  1954年,他和一名商业伙伴在纽约创建汤森-格林斯潘经济咨询公司,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至1974年。

  1970年,格林斯潘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4年后升任出席,任职至1977年。

  1977年,格林斯潘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离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后回到汤森-格林斯潘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至1987年。

  1987年6月,他被时任总统里根提名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后于8月11日上任。10月19日,华尔街经历“黑色星期一”,格林斯潘冷静应对,赢得良好声誉。

  1991年7月,时任总统老布什任命他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1996年,时任总统克林顿任命他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1997年4月,格林斯潘与比自己年轻20岁的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安德烈娅·米切尔结婚。

  1998年7月15日,曾为多名总统效力的格林斯潘荣获“和平缔造者”奖项。

  2000年,克林顿再度任命他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2002年8月6日,英国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称号,表彰他对全球经济稳定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4年,现任总统小布什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卸任美联储主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