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2年秋,管理大师彼得·圣吉首度来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他的学习型组织讲座,1800元高价的门票仍一票难求。宣称对来中国宣讲自己理论无甚兴趣的彼得·圣吉塞鼓了腰包之后,这两年又数度来华,却发现中国人的热情已降,他自己亦聪明地低调起来,敛完钱走人。
我们不是在这里批评大师们,相反,正是他们的到来,使得我们能够更近距离地了
解、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思想与理论,这一点毫无疑问。这里只是想指明:它应该,也确实不过是一场物有所值的交易。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需要,引进和学习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在被官方以行政手段在全国推广,从而引发了在中国持续了20余年的管理热潮。
今天回想起来,当时国家经委在全国国有企业推广18种现代管理方法的做法有些好笑,但对于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毫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作经验的中国,它却是给中国企业进行的第一次快餐式企业管理普及教育,对企业认识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功不可没。
实际上,就企业管理而言,中国不过是用了20年时间,在学习中走过了西方100年的历史,我们不敢说我们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与发达国家同步,但至少已经接近了许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上遍地开花,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已经成为国内商学院的普遍办学模式。只是这种接近的代价,使我们全盘接受并照搬了发达国家的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
因而,尤在此时,我们才更需要对中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性思考。
第一,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传统管理理论在中国仍有市场;
第二,中国需要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尊重、总结并建立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思想,而不是一味照搬照抄;
第三,管理教育与培训应注重实用性与适用性,不可流于形式,成为个人身份改变和企业广告的矢的;
第四,正确认识国际管理大师对中国企业的有限影响。
如今在中国,不仅MBA,而且EMBA的帽子也满世界乱飞,还有很多不敢述及自己历史的洋EMBA、海归EMBA,面对此,我们是否也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