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防止摩擦 中非注入润滑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 12:59 《财经时报》

  2005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近四成。外界——尤其西方媒体——对“中非贸易摩擦”的呱噪已经开始出现,对传统友好的中非关系而言,此时恰好是需要注入“润滑剂”的时候

  □ 本报记者 辛秀

  1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启程,开始对佛得角、塞内加尔、马里、利比里亚、尼日利亚以及利比亚等非洲六国进行正式访问。

  外界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一年以前,这位中国的外交部长,同样是把新年后出访的第一站,放在了非洲。

  1月12日,当李肇星辗转于他紧凑的非洲之行时,在北京,他的前任、现在的国务委员唐家璇,出席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简称《文件》)发表纪念招待会”,中国政府全面阐述对非政策的《文件》,也随之发表。

  2005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近四成。外界——尤其西方媒体——对“中非贸易摩擦”的呱噪已经开始出现,对传统友好的中非关系而言,此时恰好是需要注入“润滑剂”的时候。

  投资“遍地开花”

  已经在非洲市场闯荡了10年之久的中国民营企业宝石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阮小明,秉承“先做朋友,再做生意”的信念,在非洲多个国家雇用当地的员工,目前,公司已有50多名非洲雇员,在非洲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

  据初步统计,2005年1-10月,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额达1.75亿美元。截至2005年10月,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累计已达10.75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劳务业务也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前10个月,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达63.4亿美元。

  英国伦敦产业研究机构分析员克莱蒙表示:“如果此时你置身刚果或者赞比亚,你将发现一连串小规模的开矿、熔炼及提炼工程,当中有不少是由中国资助,甚至由中国企业操作。”

  以安哥拉为例,中国企业与安哥拉签订了一揽子合作协议,向安哥拉提供国家重建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发当地石油资源,而安哥拉则用资源对中国企业进行偿还。目前,中国的银行已贷款在该国大建铁路、道路、长逾160公里的光纤网络、新国际机场、医院和学校等,并在沿岸浅水地区进行石油钻探,私人公司亦在安哥拉取得大量合约。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5年前10个月,中非贸易额增长39%,达321.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在2005年12月的报告中表示,对未来两三年内非洲石油产量看好,敦促美国政府应以战略性眼光看待非洲,视其为合作伙伴。该报告预计,到2010年,非洲的全球原油供应量将超过中东地区。

  尼日利亚石油资源部最新发表的月报显示,尼日利亚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352.54亿桶,到2010年将达到400亿桶。此外,尼日利亚还在其海域发现了16.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储量。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

  贸易摩擦不可小觑

  西方媒体以一种耸人听闻的方式,描绘了一幅中国的非洲镜像:中国的廉价货品涌入非洲,当地的工厂被迫倒闭,非洲各国业界生计受到威胁,一贯视中国为“最亲密朋友”的非洲各国也开始按捺不住。从南非到北非,“中国廉价货海啸”的怒火越来越大。

  这过于夸张了,但是在过去的2005年,随着双方经贸往来的高速增长,摩擦确实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

  2005年南非全国总工会发起的“购买当地产品”示威游行,因游行者身穿“中国制造”衬衫而尴尬收场。之后,代表南部非洲国家41万工人的工会组织在开普敦集会,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南部非洲国家政府采取措施,阻止大量中国廉价产品对本地区的冲击。

  南非工会组织的会长约翰·则克哈里抒发不满:“这不仅仅是南非,这是整个非洲的问题,全世界都将可能受到影响。”

  此工会组织指出,从2003年以来,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给南部非洲工业经营造成巨大压力,致使5.5万工人失业,他们的国家自2001年以来共损失了800个生产单位和600万份工作。

  西方“分析人士”则说,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纺织品正将非洲国家的纺织品排挤出欧美市场,尽管在纺织品方面,中国受到欧美配额限制,而非洲国家享有《非洲成长及机会法案》的优势,但依然不能缓和这些迹象。

  商务部研究院李雨时研究员表示,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就给予有外交关系的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的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拉动相关非洲国家受惠产品的对华出口增长1倍多。从中非的贸易额来看,数据并没有显示双方贸易的不平衡。

  南非副总统普希莉也认为不要把纺织工人失业问题归罪于中国出口便宜的纺织品上,应该将精力转向其他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长姆帕赫卢瓦也提醒,要看到与中国关系的全局,中国也从非洲进口大量商品,并且此势头正在增长。

  注入润滑剂

  日本一家媒体公开指责,中国在非洲“掠”油“占”地,大搞“圈地运动”,加快对不发达国家的能源争夺战略。

  美国的外交政策理事会在2005年12月公布研究报告,声称中国对非洲的能源资源“觊觎已久”,中国正在威胁美国在非洲的利益。批评中方只顾掠夺非洲能源,妨碍当地政府的肃贪工作。

  美国的另一份报告则表示,从苏丹、利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等非洲国家进口的石油,已占中国总需求的25%。而美国仅有15%的进口石油来自几内亚湾。美专家预测中美在非洲的石油争夺战将会愈演愈烈。

  西方某些“预言家”,似乎很乐于见到,中国在欧美市场遭遇的贸易摩擦,能够迅速扩散到例如非洲这样的新区域。所以,在此时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应起到润滑剂作用。

  《文件》全面阐述了中方在中非关系各个领域的原则,同时,着重在贸易、投资、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作以及减免债务、经济援助等多个方面,指出了中非双方的共同利益。

  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行李中,相信这份《文件》,应是必备。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