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2012奥运:新欧洲还是老欧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14:11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吕义国

  2012年奥运申办权的争夺用“豪门盛宴”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纽约、莫斯科、巴黎、伦敦和马德里都是世界级的著名大城市,而前四者所在的竟都是国际舞台中举足轻重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举国申奥”的现代模式下,竞争的激烈是可以想象的。7月6日,国际奥委会(IOC)将在新加坡投票表决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里决不仅
仅是个体育的看台,更是个国际关系的大看台,人们料将在此见到以下面孔: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以及西班牙王后索菲娅、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等。

  在IOC先前公布的申办评估报告中,法国首都巴黎与英国首都伦敦处于极其有利的领先地位,纽约与马德里爆冷胜出的可能性不大,而莫斯科几乎注定出局。其实,在这场超级比拼中,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北京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近年来综合国力稳步上升的中国亦是一支各个竞逐者不容忽视和不敢漠视的重要力量。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有兴趣关切这样一个问题:谁最有实力在2008年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从北京手中接过五环旗呢?或者说,北京最为希望把自己的接力棒交给哪一座城市?是拥抱巴黎还是握手伦敦?

  或许肇此始,在国际社会中往往有其特殊魅力的奥林匹克事务,渐将成为中国体育外交展现自身实力与独特影响的一个绝佳舞台。

  似曾相识的混沌局面

  细心的人们已经发现,巴黎和伦敦在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角逐中的并驾齐驱,与当年北京和悉尼在2000年奥运会竞逐中的齐头并进,竟然是何其惊人地相似乃尔:巴黎甚至与当初的北京一样,在整个申办过程中一直为国际舆论所看好,被认为是最终雀屏中选的大热门;更为奇妙的是,当年的曼彻斯特与如今的纽约一样,虽然其最后获胜的希望不大,但是担当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却不遑多让。因此,巴黎可就要特别小心伦敦与纽约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如“弃保”之类的“君子协定”了,以免1993年北京在摩纳哥蒙特卡罗被悉尼与曼彻斯特联手“做掉”的一幕,在7月6日的新加坡重演。

  众所周知,从国际体坛多年来的生态传统来看,以英联邦国家为主体的泛盎格鲁-撒克逊语系集团的IOC委员,将是伦敦与纽约最大的支持者和票源所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的IOC委员们,历来没有集中支持特定城市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以西班牙语系和葡萄牙语系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即拉丁集团的IOC委员们最终如何取舍,就显得尤其重要和不可或缺。但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明显缺乏竞争力,虽然在任的萨马兰奇可以设法帮助自己的家乡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然而一个业已卸任的萨马兰奇,是不大可能让马德里如愿以偿的。因此,长期以来在国际体坛一直与盎格鲁集团有着种种矛盾和潜在冲突的拉丁集团,就将成为巴黎的一个重要票源和争取对象。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巴黎与伦敦将会坚持到游戏的最后一轮投票,而纽约则将在此前的第三轮或者第二轮投票中无奈出局。历史经验告诉法国人,这对巴黎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它无法在前三轮投票中取得胜利,将使支持纽约的大多数票源流向伦敦。在这种极其微妙的局势当中,什么结果都有可能出现,伦敦最终以微弱优势取胜和巴黎“大热倒灶”的可能性同样存在。记得在1993年的摩纳哥表决大战中,北京在第三轮投票中仍以40比37的优势领先于悉尼,但在最后一轮的投票中,支持曼彻斯特的11票有8票很自然地转移到悉尼身上,而北京仅仅得到了其中的3票,直接导致北京最后以43票比45票的历史最小差距饮恨首次申办。

  不难想象,伦敦与纽约在2012年奥运会申办中的竞合关系,恰如悉尼与曼彻斯特在2000年奥运会申办中所结成的命运共同体那样。现在看来,因为反恐因素的作用使得纽约很难坚持到最后,那么届时其票源极有可能大部分流向伦敦,巴黎就很有可能重蹈北京在1993年时以微弱差距落败的覆辙。对此,看似大热的巴黎计将安出?

  “新欧洲”VS“老欧洲”

  就巴黎与伦敦这两大著名国际都会的自身硬件和综合条件而言,事实上都让人很难取舍。二者在运动传统与城市风格方面,亦有着许多相当近似的特点,均具非常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体育设施,堪称西欧国家的“双子星座”。巴黎与伦敦在历史上都曾举办过两次夏季奥运会,若以此而论,能够与它们媲美的就只有美国的洛杉矶。

  相比之下,法国人对现代奥运会的肇始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的贡献似乎要更大一点,有“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美誉的顾拜旦就是法国人,而法语至今仍然是国际奥委会的第一工作语言,英语反倒屈居其次,尽管英语的国际影响力要远大于法语。正因为有了诸如上述之类的“瑜亮情结”,让法国和英国这两个隔海相望的邻居,在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的竞争过程当中,多多少少有点“输不起”的五味杂陈。与此同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因此而决定前往新加坡为自己的首都拉票游说,并有望成为IOC全会期间的两大超级明星。

  在新加坡,希拉克抑扬顿挫的老成持重与亦庄亦谐,布莱尔口齿伶俐的雄辩滔滔与幽默诙谐——这两位政治领袖的非凡魅力,或许将给世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但是,倘使克林顿与希拉里夫妇联袂出席IOC全会为纽约鼓呼的话,那么希拉克和布莱尔的光彩恐怕要大打折扣。只可惜,自身条件极佳而国际风评不俗的超级大都会纽约,因为国际社会与纽约市民本身对恐怖主义的顾忌和恐惧,而无法成为IOC委员们的最爱。纽约竞争力不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乃在,自1980年到2002年间的22年当中,美国一共举办了2届夏季奥运会、2届冬季奥运会和2届男女世界杯足球赛。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及其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而IOC似乎是在有意识地对此进行矫正和规避。

  如今,欧洲一体化进程正面临严峻考验,未来数年将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奥运会的重返欧洲将有助于推动这一进程的话,那么不仅是那些来自欧洲的IOC委员,乃至所有的IOC委员必然都会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把2012年奥运会交给谁来举办,更有利于促进未来欧洲的融合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巴黎还是伦敦?正如英国的地理位置游离于欧洲大陆,并且其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更为热中于追随美国那样,英国在近年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总是扮演着一个不太积极乃至有点消极的角色。在前不久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预算案之所以无法通过,就是因为英国方面力排众议的“杯葛”所致。

  美国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非常辛辣地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欧盟新轴心,称之为“老欧洲”。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欧洲人眼里,法国与德国将是未来“新欧洲”的中坚力量,而长期以来一直与美国亦步亦趋、暗通款曲的英国,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老欧洲”。作为欧盟宪法条约的策源地和主导者,法国亦有可能因此而在2012年奥运会的竞争中获得丰厚回报,让巴黎最终有惊无险地脱颖而出。

  故此,英国在欧盟事务中的“偏执”形象,可能将对伦敦的积极努力造成伤害乃至毁灭性的打击。另外,在IOC前几年层出不穷的种种丑闻爆发后,英国人尤其是英国媒体更多地扮演了幸灾乐祸与落井下石的角色。IOC委员们的这一不快和心理阴影,是否将给伦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尚有待持续观察。

  拥抱巴黎还是支持伦敦?

  虽然中国在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宜轻率表态支持特定的对象,以免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最好的选择。历史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对政治而言,竞技场上经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破冰机会”;对体育而言,政治则永远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大舞台,体育往往可借助政治契机而发挥一种神奇的功效。

  有人会提出疑问:中国对2012年奥运会申办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中国目前在IOC拥有四位委员,他们分别是来自大陆的何振梁和于再清,来自台湾的吴经国,来自香港的霍震霆,彼此关系与互动相当融洽。如今仍然身兼IOC执委和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两职的何振梁,在IOC内部德高望重,在IOC同侪中更是一言九鼎。加上本届IOC全会是在素以东西方文化交融而著称的新加坡举行,也很适合中国发挥自身独特的影响力。总之,这是21世纪的中国在国际体坛和奥林匹克事务中,尝试发挥特殊影响与关键作用的一次良好机会和试金石,有必要探求“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积极效果!

  中国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特定的支持对象,或许并不一定取决于我们自身过去的感受与传统喜好,而应取决于巴黎、伦敦、纽约等游戏参与者,在争取中国支持的姿态和动作上,谁更积极和主动。至少,这是影响我们做出最终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该在2012年奥运会及其东道主身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和有效的回馈。

  事实上,无论巴黎、伦敦和纽约三者谁能在IOC最后的表决中获胜,中国与欧美国家的亲密接触,以及东西文明的全面对话已然拉开了大幕,并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迎来高潮,正如北京的主题口号——“同一世界,同一梦想”所宣示的那样。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奥运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