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6月6日A会场上午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7日 22:46  新浪财经

  蒋晓冬:我个人感觉,原来最早国内投资可能净资产一家,我们要算PE。PE怎么算?过去六个月、以后六个月,再算以后12个月,这个变化是有的。主要是因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不是说国外的投资人愿意付更高的价格,我们很想跟大家趋同。现在的状况感觉信息现在越来越对称、透明,现在这种情况虽然还有,但是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少。现在很明显地看到,过去到去年下半年,大家感觉这个估值是不是有下行空间,去年年底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不是说这个估值崩溃了,而是明显出现了两级分化。好的企业估值更加理性,也许5倍、8倍、10倍也有可能,不要指望它非常便宜。还有一些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估值,有多低,可能融资还是很困难,我们现在看到好象是一个两级分化,但是信息在逐渐透明。你碰到一个企业家,完全没概念的机会要少得多。

  陈友忠:目前为止,外资创投都是投境内注册的项目,这两个河水不犯井水,这两个可比性很小。我想这两个估值一个是海外项目的估值,一个是境内项目的估值,很难同时比。当然虽然外资创投慢慢上岸,做一些人民币投资,以后外资创投、内资创投的合作机会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可能会慢慢浮现上来。

  问:现在的VC/PE都比较关注三个方面:TMT、生物科技,新能源领域。我有一个疑问,在经济下滑、经济放缓的时候,有非常庞大人口基数的传统领域,现在的创投和PE会不会更多地关注这些行业和投资?谢谢!

  关达成:我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传统的投资领域的看法,因为我们比较看中所有对互联网和TMT电脑有关的行业,我们都可以看,这个也包括一些生产性的产业。我们比较开放,也没有一个比较具体地说哪一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只是在科技、数据、医疗、能源都可以看。

  陈友忠: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国的创投必然等于高科技的投资。这是中国现象的一个特色,前几天有一个小论坛谈到底中国的创业板是不是应该完全扶持高科技企业,还是说深圳的创业板应该开放扶持一些比较传统的有创新性、高成长的机会。中国的投资机会,高科技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高科技除了传统的TMT,像替代能源、环保、医疗这些方面,但是中国的投资方面另外一个很大的部分,尤其是4万亿的救援机会。我想传统产业有很好的机会,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很主要的来源,因为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比较落后,所以目前为止还有不错的传统产业项目是一个私有企业,并没有上市,在美国就像我们谈到蒙牛这些项目十年前二十年前就上市了,但是在中国还有很多的传统项目有很高的成长没有上市。

  第二,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中产阶级上来,所以大家对消费者产品、对服务的需求都要求比较高。这里面也带出了一些高成长的投资机会,我个人在投资的观点上面也是应该考虑的。

  问:我们做创业项目时,我知道创业项目成长的快慢和VC/PE的成长快慢成正比,如果这个项目很快成功的话,VC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我的课题是如何提高VC/PE的成长速度?比方说我们常常看到产业里面做创业项目时,我们没有说到产业链的形成,因为你们从事的往往是一个新技术、新项目,而这个新技术、新项目在某一个行业中中途冒出来的,这个项目有一个天然的缺点和缺陷,没有上游的资源,也没有下游的资源,而我们仅仅是给它注入一定的资金,虽然他能存活下来,但是速度至关重要,他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慢,快和慢之间存在一种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一想,因为很多时候我需要获得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存在一个合作或者资源并购的问题,我想这个课题对我们而言,有没有更好的专业研讨机制考虑这个问题,以什么样的形式做这个是最佳的?我一直很困惑,因为我自己做创业项目,也希望我的项目成长快,可是我的项目也需要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谢谢!

  陈友忠:我想中国的创业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整个产业链不成熟。我们举一个例子,中国的芯片设计一个新创项目最麻烦的是要从头做到尾,比如做手机的芯片,可能这个芯片本身卖不了钱,你要卖给手机的工厂,可能要帮他做出一个原生态的东西,证实这个手机是可以工作的。美国不一样,整个产业链是很完整的,一个做IP的人只做IP就可以了,下面有人做整个手机的生产,中国就不太一样,这是产业发展的早期,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因为创业者的专精程度可能就在芯片设计,但是还要考虑其他不熟悉的方面,这是一个现状,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解决方式,只能说产业慢慢发展以后才可以解决。

  朱建寰:我提一个建议,这个问题非常长,发表了个人很多的见解。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所创始的企业价值链不完整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如果这样的话,请你宽恕我的坦率,这不是我们的事,我们投的时候会看你的产业链完整不完整,我们不会帮你把上下产业链打通。

  朱方:我很同意朱总讲的话,如果你对产业链都还没有看清楚,我觉得你要好好的审核一下项目本身,这个可能是一个忠告。

  问: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听了你们的讲座收益良多,我来自外资银行。我身边有一些客人,他们比较青睐国外的投资者,因为他们的信誉比较好,为什么同一个项目会出现这个现象,境外的投资者评估的价格比较高,而国内的投资者评估的价格相对低一点。谢谢。

  陈友忠: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投资是为了退出,在海外有比较灵活、不错的退出机会。如果海外项目做得好,可以到纽约,纽约有纳斯达克,有主板,还可以到香港、台湾去,这里面有太多的选择。可能在公司的估值、流通性、很多监管控制的措施上面比较灵活。我想这里面带出一个原因,海外项目的投资估值会高一点。

  蒋晓冬:我觉得现在VC和成长资本方面信息对对称化。我刚才想了一下,给大家的感觉是有大的PE资金在做晚期投资和大项目投资时,一定要投中国大项目的前三名,前三名就这三家。你去了以后这个公司在2007年可比照的海外公司什么价格也很清楚,没有可能说我给一个很低的价格,相对于我们本土的投资机构,可能他们介入的项目更加早期一些,也更小一些,这样他们的选择很多。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讲,出现的可能性更大,给人的整体感觉,如果把所有的资金放在一起,可能就海外给得高。但是我觉得要细分,到底是什么样的项目给什么样的价格,但是不会相差很大。

  问:通常是一个项目出来的评估。

  余建民:海外的投资者需要净值调查的时间比较长,在净值过程中,有时候可能看到这个管理投资者的决策很快,这是一方面的考虑。另外,国内投资者有些情况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他出的价格可能跟海外投资者的考虑不一样,海外投资人做的模式跟国内有差别,他可能会参照其他市场的发展。我们很多同行里面,最后我们选择投的项目也很小,我们看到同行给的预期的股票上市35倍,可以给到15倍,我们觉得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也不会这样竞争。我觉得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战略,因为我们投的项目希望在这个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比较大型的,没有太多选择,也没有办法,可能你要给比较高的价值。

  陈玮: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多,我谈一下我的看法,因为我们刚刚有一个项目被外资加了一倍的价格拿走了。我觉得有两个因素,其实外资和内资投的领域不一样,比如外资更偏重于TMT或者消费品。最近深交所出一份关于中外投资领域的研究报告,外资在TMT上投资得多,中国本土几乎都在投很多制造业,这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导向。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支持高科技,不包括即将开出的创业板,只是中小板。他要求的企业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外资投资的企业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他的资本机构是两头在外,到海外上市,以海外的标准看。中国好的教育项目全部被国外投了,开的价格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第二,由于境外资本的喜好,偏好与业绩成长为主的。而我们考虑资本市场的要求。在很多项目上,我们很多本土人民币基金,第一我们钱少,拥有的资源部一样。第二面临的市场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做的时候,当然以后竞争越来越多。要么我就进去了,要么就把美金赶走了,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但是无论从投资力度来说,确实我们的钱来得不容易,所以尽可能往下看,还有就是领域不同造成的。我们碰到一些项目,他们给的估值比人民币略高一些,确实有这个现象,但是随着中国的市场越来越成熟,我想慢慢大家会越来越趋同。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