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粤商再起步:专业主义的现实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1日 12:59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记者龙飞  佛山、广州报道

     一部刻意为之、精心编排的话剧,很容易成为一个省份的商业标签。

     当下,一个是山西,另一个是广东,着意用话剧的方式言说价值主张,颂扬久远的商业榜样。

     话剧《立秋》,讲述的是山西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际,面临生死考验,依然坚持自强不息、诚信为本的精神操守。

     话剧《十三行商人》,则以清末粤商“十三行”的荣辱沉浮为主题,真实摹画那年那月的商业图景。

     这两部话剧一经问世,便火得一塌糊涂。

     晋商、粤商,透过话剧的传情表意经受着商业精神的召唤、洗礼与塑就。

     千年财富,百年粤商。话剧《十三行商人》让粤商的商业缘起、商业操守意向鲜明、真实可感,顶礼膜拜之外,让历史印证未来,粤商能否突破积习已久的惯性思维?规模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又将如何自新?

   粤商“快照”——实效与短视

     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曾表示,“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真的需要为粤商的精神打上一个明确的标签,“实效”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实效面前,所有的一切都需避让三分,包括老板的面子。多数粤商都是从小商贩做起,“大商场开业,老板亲自擦玻璃”,这是广东商人常见的举动。在粤商眼里,“生意就是生意”。与政治无关、与面子无关、与人情无关,场面上的排场更是不值一提。

     广东商学院王先庆教授认为,正是这种简单的逻辑造就了粤商早年的辉煌。“各方面都讲求务实、不外露、谨慎、实干等个性,特别是讲求实效和勤劳实干的个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关注成本、利润的传统行为,导致粤商在压抑或不成熟的环境条件下生存、成长,呈现出相当强的稳定性和生存能力。”

     如果再深入些研究,粤商身上体现出某种“非中心文化”的特点。正是因为地缘上远离中心区域,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的控制都相对较弱。又因毗邻港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少了许多羁绊。因此当中心控制稍微放松,广东商人总会孕育出敢喝“头啖汤”的冲动。

     远离中心,只靠自身力量发展的背景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挑战禁区或者打擦边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先庆教授认为,这让广东企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自保”意识,就是少张扬、图平安、财不外露、小富即安。一定意义上来看,这带有一种客家迁移或流放文化的后遗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广东人敢喝“头啖汤”,却习惯于低调、保守,同时又主动地远离政治。这实质就是基于一种“少惹是非、求个平安”的文化心态。

     这种心态在企业发展和管理方面,又很容易形成一种“经验致胜”的商业哲学。这就使得“粤商”们在群体繁荣、整体高涨时期谨慎有余、不敢冒险,对急速膨胀的市场和产业的巨大变化反应迟钝。他们大多怕冒风险而损失了既得利益,宁可“走一步,看一步”,保住已经到手的既得利益。他们往往能够凭借经验处理好细节,却无法通过理性思考把握战略大势。

     如同广东省工商联会长陈丹说,广东企业家低调和务实“有时有点过头”。其直接表现是,在资本市场上远没有浙商积极、活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史,改革开放后的每一个时期粤商都抓住了高增长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轻工业到90年代的家电电子业,再到21世纪初的汽车、石化产业,以至今天的房地产业。市场敏感性强,粤商总能先人一步,发现商业机会所在。并且在别人看不准或犹豫的时候,果断而大胆地做出决策。这也是大量新兴业态和商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最先应用于广东企业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粤商们未能借助“先发优势”乘胜追击,虽然不少行业都率先进入,但总难以通过资本运作占据商业制高点。以至于广东产业经济依然是外向型,不能像江浙企业一样,国内、国外市场通吃。

     以隐形冠军中山圣雅伦为例,其董事长梁伯强用了9年时间,以小小指甲钳收获了亿万利润。及至扩张阶段,从2004年开始推出“师傅带徒弟”计划至今,中山圣雅伦目前只有三个地方可以开办分公司。在众多企业利用资本大肆扩张加盟商圈的背景下,梁伯强承认扩张速度比较慢,也在思考是否要改变方式。“也许这样比较保守,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加盟商能比较认同企业的文化,能比较好的执行。我认为要做好基础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对于以后是否要做其他的业务,梁表示“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分公司开到200,300家时,那时才会考虑。”而这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短期能实现的目标。

  粤商转型:理念的提升  产业的变形

  “有时候不得不变”,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就曾私下表示。

     既然生意发展到资本阶段,就需要用资本运作的手段来发展。两年前,碧桂园还只是立足珠三角区域的房地产企业,所有的业务几乎都集中在广东。“当时的发展还不错,但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地产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或者说要生存下去,上市是必须的”。既是生意所需,初中文化的杨国强也就不得不辗转于摩根大通、开曼群岛、香港联交所之间。方向对了,公司就能上新台阶,因此成就了杨国强家族。

    “粤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学习心强,包容心强。”王先庆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传统的粤商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就像立白集团董事长陈凯旋所所说,由于文化不高,经营中必然碰到很多难题和尴尬,例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缺失,有的仅仅是现实经验。

     不懂就要学,粤商的务实精神再次体现。陈凯旋刚在中山大学读了个EMBA,并在培训班上被评为优秀学员,并非他的学习特别优秀,而是他自始自终没有落下一堂课,学习笔记仔细得就象小学生。

     立白也在逐步向现代企业迈进,一方面筹备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开始转变家族式管理的作风。早期的经销商、供应商不少是亲戚朋友,现在,陈凯旋的理念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广东商界历来有“重外贸,轻内贸”的传统。寻迹历史,始于宋代,到明清十三行,乃至当下无不如此,这恰与浙商形成突出反差。粤商有把“广货”卖到世界各地的本领,却在抢占内地市场方面被打得溃不成军。“在未来内需主导的国内市场大扩张中,粤商可能会逐步落伍于其他省市的商帮。”王先庆教授担心。

     实际上,广东外向型经济的短板早已显现。出口为主的经济体经常受到双重压力,以最近情况为例,通货膨胀剧烈,生产资料价格飞涨,但出口产品又不能提价,甚至部分产品又要降价出售。这都让粤商倍感困扰,实际上这些问题在粤商过往历史中多次发生。以美国“911”事件为例,仅广州就有多达60%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在珠海,有不少合资企业外方的原材料供应中断、出口订单减少、技术人员暂缓来华。美国伟创力集团在珠海的6家企业因为美方原材料供应“断粮”,被迫停产近半个月,减少出口700万美元以上。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表示,广东有近七成的外源型经济属于成本指向型,这些企业总部在外,重心在外,突出表现是对当地有限资源的占有、

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虽然,他们对广东经济发展有贡献,但对当地自主创新能力并无大帮助,甚至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明显低于当地工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因此,长期以来,粤商都面临产业升级的现实考问。除了考虑将市场开发重心转入国内外,“也许专业化是粤商与其他商帮的竞争之匙”。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企业靠多元化经营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形势改变和产业升级,粤商普遍开始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变。专业化战略是一种真正的实力战略,新派粤商自觉自愿地选择了这条有发展后劲的路径。众所周知,早年王石从广州到深圳创业,扛麻袋、倒饲料,赚得第一桶金。成立万科之初,选择多元化的路线,做过摄录像机,也做过综合商社,最后才做房地产。王石花了9年将其他产业“关停并转”,直到2001年底才彻底完成。万科的第一个10年是盲目多元化的10年,而第二个10年是向专业化过渡的10年。后来王石回忆,因为没有经过工商管理的训练,所以在行业选择上走过很多弯路。

     专业化实践在顺德家电企业有着具体体现。顺德企业大多走专业化道路,美的、科龙、格兰仕等大企业周围业已形成了可观的产业集聚和复杂的合作网络,大企业的许多生产工序外包,大量的配套企业共生共存,形成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有专家指出,这种产业集群,无论对资源配置乃至区域经济发展显然有着更多更实际的贡献。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