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国外传媒新商业模式的建立与拓展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 12:21 新浪财经

  2007年4月25日,2007中国财经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旨在探讨财经媒体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通过与国外财媒的交流,探询中国财经媒体的成长之路。同时,从财经媒体的角度,与企业人士共同分享对中国重点产业发展的种种看法;加强媒体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推进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向颠峰迈进。以下为圆桌对话:《国外传媒新商业模式的建立与拓展》实录。

  主持人:非常感谢和田先生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我们从他的演讲感受到了新的模式确实可以改变行业地位,当下中国的财经媒体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改变自己的商业地位。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请出这个话题的几位嘉宾,分别是日本经济新闻社市场调查本部、画担当部长岩本義人先生。《财富》执行总编辑黄翔。日立综和计划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钱蔚。中国金融网总编辑钮文新先生。接下来大家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国外传媒新商业模式的建立与拓展》。在这里还要特别宣布一下规则。我希望大家可以严格执行我们的规定。

  崔保国:刚才已经介绍了各位嘉宾,我不再说了。刚才日经的和田昌親取缔役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谈了日经了崭新的模式。我们就财经媒体的新的商业模式的见解听听各位嘉宾的高见。

  钮文新:首先我要代表中国金融网的总裁,还有我本人对第一财经日报,对今天的会议,对秦朔总编辑表示诚挚的敬意。今天的主题是商业模式的一个问题,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讨论的问题我本人做了20年的传统媒体。然后今年2月份的时候转到新媒体。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个总编辑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需要他延伸考虑,比如服务功能的问题。传统的媒体以提供新闻内容,以新闻内容的真实可信,及时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个不错,但是我们一直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东西如何能够形成品牌的附加值。那么当我们塑造出一个品牌来,像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如何产生附加值是我们做内容的总编辑也好,还有做经营的总经理也好,共同思考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至少从两个方向上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探索。比如说从纵向来说,有纵轴的方向通过服务的延伸,现在分众的概念非常清晰,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分众群体提供一个非常非常专业化的服务,哪怕养一个

宠物,那也可以在网络上可以在分众的群体当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群体,可以向他们出售你的饲料。现在的这样的一个互联网时代,已经可以用分众的概念重新塑造我们的媒体。我们传统媒体是不是有应该考虑分众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向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专业化的服务呢。通过这个方向的服务是不是可以提高我们的附加值呢,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方向就是所谓的横向,通过不同的社会资源的整合,通过不同专业整合。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中小企业的客户,如果我们做得金融非常强的话,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使得中小企业通过我们获得融资的服务呢?这样可以通过很多的这样的一种专业化的整合,能够形成新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实际上可能也是我们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商业盈利的方式。谢谢!

  崔保国:谢谢钮总。下面我们请日经的岩本義人部长来发言。

  岩本義人:我是日本经济新闻的岩本義人。我不会用中文给大家做介绍,所以非常抱歉。我今年4月份开始在清华大学的日经传媒研究所作为研究员,在那之前我大概在日经工作了2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新媒体的开发。回顾一下20年来的经历,我的想法或者经历刚才和田先生在报告中给大家介绍过了。如果有补充的地方我想第一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情报员,作为情报员报纸本身的价值。比如说其他公司其他报社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服务,但是在网络时代,比如说雅虎或者说是Google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这种形式当中,我们日经作为媒体需要有独自的报道。这种独自报道开发独自能够采访的途经。这种商业模式我觉得非常非常关键。另外一点千万不能把已经获得的读者,不能把读者抛弃掉,应该把他们至今给我们建立起来的信任度,充分利用起来,这样的话才能展开一个新的商业服务。所以作为日经新闻长期从事报业,所以已经建立了很高的知名度。所以它作为一个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品牌形象发展各种各样的针对年轻人,或者其他一些没有关注到日经新闻的这些人,如果把他们都发展为自己的客户的话,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比较方向。谢谢!

  崔保国:岩本義人有20多年新闻经验,还有20多年经验的财经媒体人,介绍的日经的经验,还有对财经媒体商业模式的见解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下面请中国最著名的财经杂志,《财富》总编黄翔来发言。

  黄翔:我们杂志的名称的是《财富》(中文版)。我们《财富》品牌是属于美国时代华纳集团下面的一个子品牌,时代华纳品牌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品牌,下面有几块业务,其中一块是杂志业务,这个时代公司的收入差不多接近60亿美元,差不多有150种杂志,在150种杂志当中《财富》是其中一种,大概4亿到5亿美元左右,《财富》中文版,是财富英文杂志的一个中文版,现在的发行量18万多一点。中国的财经模式到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93年开始进行中国市场的研究,96年正式创刊,现在的商业模式概括起来讲两点,我们以资格赠阅为主,零售和订阅为辅这样的一个模式。从收入来讲是一个广告收入为主,其他收入为辅。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商业模式吧。那么从未来的商业模式来讲,从美国那里也是跨媒体的战略。我们从去年开始在全球都有比较大的一个动作。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把时代华纳集团的下面所有和财经有关的内容打包,做了一个新的网站叫CNN MONEY .COM,这个网站推出的准确时间大概半年,这个网站访问量超过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全球访问量最大的财经网站,优势是一个跨媒体。时代华纳集团下面涉及财经的杂志有十几种,我们还有CNN其中财经的部分比较强的,那个网站当中集合了我们四种杂志,还有创业杂志,还有高科技杂志。还有一本个人理财杂志。这四本杂志的内容加上CNN电视新闻的财经部分,那么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站。这是我们最新推出的一个战略,讲到中国的跨媒体战略,也许可以借鉴的大概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建立任何的商业模式之前,都要符合当地的一个环境。把这个考虑进去,不能够为建立模式而建立模式,赶时髦了。我们目前为止96年开始创刊是一个季刊,美国是半月刊,到今天为止是20天一期还没有敢做半月刊,我们这些研究通过对中国的市场,包括政策环境,以及重要的读者市场和客户市场经过分析决定的。我们愿意与市场共同成长,逐步发展,而不是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刚才提到一个人才问题,我觉得主要的人才问题我认为还不是一个短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薪水的问题,而是一个从内部来讲是一个体制问题,那么从大环境来讲,是一个监管环境的问题,从财富中文版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没有觉得人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薪酬角度来看,在世界各地一样的,都是一个平均的水平的行业喜欢做新闻的人一定不是想赚钱的人,这个行业里面只能维持一个正常的收入的水准。那么主要是一个事业心,如果能解决好大的环境,以及内部的机制的话,那么就会激发起从业人员追求新闻的动力。而不是仅仅是一个薪酬。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崔保国:谢谢黄总。下面我们请钱蔚先生是日立综和计划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在这之前是摩根斯坦利的资深的投资专家。在此之前还是翻译。刚才说的日本银行副行长的助理。他是长期使用日本的财经媒体,还长期使用中国的财经媒体,请他谈谈对财经媒体的看法。

  钱蔚: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搞新闻工作的,我过去学的新闻关系,后来从事同行和资讯业,我在日本生活了15年,每天接触日本经济新闻。刚才演讲当中讲了日本经济新闻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针对个人的,就是报纸和电视台。另外一个是针对企业的,有一个非常大的平台。每天使用这两种东西,我要写报告,我要搜索这家企业过去有关新闻报道如何的。然后如果查询的话非常简单,只有把企业名字的关键字打进去,过去五年十年的东西可以显示出来。把日本所有的经济报道,还有新闻的报纸的报道综合在一起。现在如果缺少的话,自己的报告写不出来。因为日本上班每天坐火车,到公司坐30分钟的火车,地铁里面每个人一手,大家都必须看日经新闻。我到了火车站花140块钱买一份新闻,30分钟之内把报纸基本的东西开完。我经常出差,每天出差回来必须看,如果不看的话感觉缺少一个东西。为什么有这么吸引力呢,它有一个非常大的魅力,什么样的魅力呢,有非常简单的一般的话,把昨天市场上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告诉大家昨天的市场怎么样,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可以说明,同时又有针对专业的人士的一些专业的报道。比如说每天有一个专业,一个行业,今天讲电器行业,明天讲不动产行业,就是一个连载的,这个连载很短,大概六分之一版面的东西,请专业的资深的记者来写,日本的企业跟世界最大的企业差距在哪里,举不同的行业,经常把电器行业跟富士通比较,写的不仅是宏观经济,还有微观经济,从投资的角度,还有市场的角度,都可以讲的非常清楚。它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说明,看起来津津有味。你觉得不看的话有损失。晚上还有一个电视台,刚才报道里面就是东京电视台,早上什么样的节目,9点开始东京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把今天的交易情况,聘请专业的人员,一边讲下面就显示出来,跟现在的第一财经一样。接下来有一些专业的东西,国内的媒体可以借鉴一些方面。现在看第一财经的时候,请一个证券分析师这个对谈比较多。它的这个做得比较好,这个记者首先写一个报道,这个报道用动态的图象,比如说做一个化妆品,最近的化妆品市场,同行怎么样,在中间穿插一些资深的专家的讲解,最后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是一个新闻社,再一个程度上像一个投资银行的部门一样,可以对企业作出自己的预见。有一个记者拿不到报表的话,可能做一个预测,然后大概业绩这样。如果国内如果出现这些报道的话,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方面。谢谢!

  崔保国:谢谢钱蔚先生。我觉得刚才四位嘉宾讲的非常有见地的观点。我感觉到中国的财经媒体目前处在一个状况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商业模式的阶段,而且不够强大,不够成熟,不够丰富,总体来说比较单一。我觉得从日经和国外的传媒来看,一个是商业模式,咱们B2C的基本走这条道路,日经B2B的业务占非常大。刚才和田先生讲的,我大概算了一个帐,B2B占到流水的20%,占到总额的30%,日经总收入大概4千亿日元的话,一半是电视的,一半是报纸和数据库的,相当于300亿人民币,20%来自于数据库和B2B,还有和媒介融合,数字化的通讯比较丰富。路透社是一个财经新闻的通讯社,现在它的更主要的业务转到数据库和交易平台上,70%到那个收入了。这个路透社是一个变了性质的媒体,那么是一个特别的。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和场内的听众互动一下。请大家提问。

  记者:现在的媒体投资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在现在的媒体之中一般怎么作价,我知道媒体的销售利润,一般作价的话大概利润的多少倍,销售的多少倍,大概说一下?我是来自一家IT媒体。

  岩本義人:新地电子媒体地销售方式是这样的问题吧,日经作为报社用纸媒体是主要的销售方式。跟中国应该一样都一样的,在发售报纸的时候跟广告去销售。有的时候有一个报纸的广告,另外一个我们日经有一个独特的舞台或者平台。一些特殊的专业性很强的东西我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

  提问:大家好我是商业网的陈同,到报道事实真相和对民众产生不良反应,他们之间产生冲突的话,媒体如何选择呢?谢谢!

  黄翔:这个问题我觉得今天上午概括比较准确的。公信力不仅是媒体的成功的一个基石,更是财经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财经媒体影响人群的关系更加直接一点。那么就是说利益相关者更加集中。而且数量可能会更大一些。那么从我们的经验来讲,我们在做平衡和选择的方面一直把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财富》杂志是一个比较好的品牌,也有一些考虑做品牌衍生产品的拓展,比如说论坛、会展。做这些方面考虑的时候面临一个取舍问题,到底看成一个什么东西,仅仅是一个普通商品,还是归结为媒体的方式。我们绝不把任何一个财富品牌衍生出来的产品仅仅作为一个商品,把盈利性放在第二位,否则就会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读者,以及支持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论坛虽然很有名,现在为止举行了十届,但是大部分的全球论坛都没有做到盈亏的平衡。只有在少数几届的时候没有亏钱。实际上我们总体的收益没有受到损失,第一我们更多的当做市场活动来看待,不是当做一个盈利性活动。我们做数据库的营销,或者图书的出版活动也是这样,把不破坏公信力作为我们第一原则。这点是我们不仅仅是做平面媒体,纸媒体杂志,将来跨媒体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这一点。

  提问:我是想问比如说一件事情,报道了真相了话对中国广大群众产生不良效果,影响群众的一些东西,但是还存在报道事实真相和不良反映他们之间的取舍,不是对杂志社利益地方面。

  黄翔:这个问题可能其他的先生回答更合适,我们杂志是一个小众媒体,我们针对企业家的利益,可能不考虑其他民众。

  钮文新:你这个问题考虑不仅仅考虑中国的特色,可能作为媒体人重要的原则就是就是责任感。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这个媒体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他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可能使你的媒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的一些影响。实际上刚才几位谈的和秦总谈的一些问题公信力的问题到底怎么打造。我刚刚进入新闻界的时候,有一位老者现在已经去世了叫做丁旺,原来在中华工商时报的社长,曾经跟我们讲有一些话是真话,但是不能说,有一些话是不能讲的话那我们也不要说,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别说假话。我们不说假话就可以了。谢谢!

  崔保国:谢谢。

  提问:我叫张正,是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院的。我想问一下黄翔总编,我有杂志社赠阅的一份《财富》杂志,每期可以准时接到,我昨天刚填写了继续赠阅的单子。我们看到《财富》是在中国影响很大的杂志,现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看到,不是广泛发行的一个刊物。这个受众率比较小。另外如果我们在中国做这种刊物跟奢侈品一样,受众很小,我们的影响力是想通过一小部分人带动一大批人。第二个问题就是说《财富》在中国发行的方向是什么,怎么样越做越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在中国各区域、比如说上海、广州,环渤海,长江,还有珠三角,这些大区域做区域版的一个设想?

  黄翔:第一个问题和商业模式有关系,我们之所以采用资格赠阅的模式,我谈到建立的商业模式考虑当地环境,比如说国情,其中一个环境就是当地的政策,政策对外刊的限制,零售和订阅必须经过国家制定的公司,我们的零售由中国的公司代理,主要在高级酒店,我们主要做资格赠阅的发行。目前大概赠阅的量百分之八九十,已经超过了订阅和零售的数量。那么你刚才说如何扩大我们的量,那我们认为一个多大的量是一个商业问题,要考虑到市场是不是能够容纳下一本,多大程度可以容纳,创刊的时候发行量是五万册,是一个季刊,去年11月我们十年做了100期,当然现在发展很快,但是还没有做到像国内媒体那样的很多商业媒体做到半月刊,我们没有敢做。也是出于我们对当地市场的一个估计,因为目前按照我们的商业模式,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广告。我们这里大型的外资企业已经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希望逐步地和国内的企业一起来成长,我们目前来讲,我们自己来讲我们还没有能力像美国《财富》更高频率的一个版本,这是一种和市场一起成长的策略。从96年底第一期,从98年开始一直是国内媒体当中广告收入最多的杂志,一直可以保持到今天为止,还是商业杂志媒体当中的广告收入的第一位,我想可能跟我们的策略也有关系。谢谢!

  崔保国:谢谢黄总!

  提问:谢谢主持人把这个机会给我。我是北京中融网的市场总监。感谢主办方给这么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想提的问题是现在这种跨媒体的发展是一个趋势,几位嘉宾都讲到了这一点。那么跨媒体发展有很多是很好的范例是一些知名的品牌媒体。他们自身发展的逐渐涉及的领域形成一个强大的跨媒体,那么将来会不会形成一种媒体原有的固有的媒体,比如说电视、广播、网站、报纸,原本不是一个集团,原本不是一个旗下的,能不能走成一个社会的相互之间的跨媒体合作,会不会有这种趋势?这种在我们国内现在可以说财经、网站,金融网站非常多,我们作为一家专业的金融网站希望有这种趋势,那么在各自原有的特色优势,在强大的品牌媒体合作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有什么走的好的途经。另外就是说现在已有的好的模式有没有一些成功借鉴的经验?谢谢!

  钮文新:我也是刚刚加盟了网络媒体。一个体会就是刚才你说的这样的趋势已经开始了,不同性质媒体之间的合作。我最近接到了很多很多这个方面多合作意向。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第二我之所以还没有在合作方向迈出很重要的步子,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必须是商业模型先行,我们为什么要合作,合作之后的诉求是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商业模式,就去合作,然后为合作而合作,为扩大影响而扩大影响,那样的话背负非常沉重的负担,无论什么样的合作,都有一个前提,你有没有商业模型。

  崔保国:我觉得刚才那位来宾的问题很好。我认为下一步的财经媒体市场的整合不一定在一个集团内部搞立体化的经营模式。而且是完全可以开放式的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媒体之间产生一种媒体融合。刚才和田社长讲到现在的时代是U时代,信息媒介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一种融合要遵循一个规律,不是像我们现在传媒集团用行政手段硬把它们撮合在一起,这样不能够形成一个

航空母舰。它一定按照市场规律,大鱼吃小鱼,按照这个兼并,按照收购这样的方式两相情原的进行合并和合作,才能够是持久的和成功的。咱们时间关系,这场对话到这里结束。谢谢各位来宾!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尤其感谢这场对话的主持人。刚才讨论当中总结出一点小规律,我们永远要在物质和精神之间进行一个取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