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财经媒体的产业链构建》圆桌对话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 11:21 新浪财经

  2007年4月25日,2007中国财经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旨在探讨财经媒体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通过与国外财媒的交流,探询中国财经媒体的成长之路。同时,从财经媒体的角度,与企业人士共同分享对中国重点产业发展的种种看法;加强媒体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推进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向颠峰迈进。以下为圆桌对话《财经媒体的产业链构建--财经媒体的跨媒体战略/产业链的打造》实录。

  主持人:非常感谢秦总的精彩演讲,把我们全天的论坛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深入的梳理。正如刚才说的今天的主题演讲是为了抛砖引玉。其实他也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因为刚才提到媒体地公信力,以及匿名发稿也是我们财经媒体人讨论的话题,还有持续持久的开发财经的价值。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场对话的环节。请出所有的嘉宾,分别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先生。《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杜跃进先生。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先生。还有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先生有请。本场主持科技日报社理论部胡钰先生。

  胡钰:我们开始今天的对话议程。刚才我们听了对我们产业链的探索。我们知道第一财经在财经类媒体是积极探索的先行者之一。我们今天的对话栏目请来了有关政府媒体还有企业的各位代表。还有各位专家深入研讨这些问题。我介绍一下嘉宾,我们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先生。《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杜跃进先生。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先生。还有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先生。全球商业杂志社总经理张易军谢谢。我们对话栏目现在开始了。先请哪位先生说一下。

  朱伟峰: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的。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报刊,是主管行政的主管部门,这里很高兴能够跟院校,媒体还有各位企业共同探讨交流。谢谢!下面我认为跨媒体的战略的实施应该以建立内容产业为核心进行打造。从世界顶尖的财经媒体来看,跨媒体战略的实施以内容产业和核心进行的。无论是路透社,都是以内容产业为核心展开。尤以内容的高质量的服务尤以内容的快速反应,尤以内容的高质量来服务进行。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来看,跨媒体以实施内容产业战略为核心,不管是我国的文化发展纲要,还是新闻出版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有关于内容产业战略的重要部署和论述。第三,从我国媒体产业链本身构成来看也应该以内容产业为核心进行打造。产业链应该是分层的,既然是一个链条,是分层级的,每个层级是相关的,每个层级逐渐加深的。在层级加深和过程当中,内容是贯穿始终的。它的最终目的是针对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最后构建跨媒体战略的内容产业,是我国财经类媒体应该坚持的核心,是财经类媒体以高质量的内容进行打造的主题。最后希望财经类媒体在以内容产业为核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上作出更好的服务。谢谢!

  胡钰:我们对政府的角度对跨媒体战略的给我们提出权威性的意见。

  杜跃进:我是大量的时间在从事具体的报道工作。所以今天谈到产业链的问题我也想从日常工作当中碰到的一些或者一些困惑谈起。今天来的时候跟唐所长谈到一个问题,财经媒体人才的问题。财经媒体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一个成熟的记者和编辑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在新闻院校学习的同学,经常到媒体学习在一些综合性的媒体当中,他们可能在实习当中可以拿出很漂亮的稿子,甚至评为好稿,但是财经类媒体在实习的时间里面,可能还没有进入写稿。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说财经类媒体面对的是金融界,特别是股市火了以后,大量好的记者和编辑转到金融机构去。我有的时候跟他们开玩笑,你到金融机构去接待记者,我说是伺候记者。在我这里是当记者,但是他们是伺候记者,因为薪水相差太大,是两倍左右的上下。所以这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留住我们的记者和编辑特别是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最近看到英国金融时报他们中文网络版登的一个东西,对我很有感触。他们一位资深编辑研究亚洲问题还有中国问题,干了39年,最后留下中国的预言以后,写了最后一篇稿子退休。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我们本身媒体的体制问题。现在有很多的媒体在这个方面做了尝试,基本是灰色地带的尝试,我希望可以进入阳光尝试。第二问题我们经常在竞争当中感到很累。有的时候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我觉得有些媒体从我们想象当中把两家三家合并起来,可能打造出中国第一流的财经媒体。但是要求有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但是我们目前为止我们的媒体大多数是在一种行政的权力割据当中,所以成长是单媒体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形式。这也是我们做大财经媒体的规模,提高财经媒体的影响力这样一个需要。一个体制上的突破和对新的体制环境的呼吁。还有一点刚才秦总讲到说财经媒体产业链的延伸,现在很多媒体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办报纸的办杂志、办网站,甚至出版社,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等,同样也面临了刚才我说了一个体制上的问题。正因为受到体制的局限,只能是一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情况下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突破性的超规模的发展。同时在跨媒体的同时,现在报纸大多数办网站,还面临一个问题,当网络只能是免费提供的时候,甚至被其他大量网站免费的转载的时候,那它拥有多大的积极性和动力把网站作大,在网络上投入多大的精力,可能涉及到版权方面的体制面临的问题。前些年,大概10年前左右,当时各个媒体讨论很热闹,特别是在报纸媒体当中,提到想办地方版。但是结果我们体制上限制,只办了一个人民日报的地方版,其他的报纸不允许办。要迅速做大规模,办地方版,也就是说把财经媒体的品牌还有内容加上适当的地方性的内容拷贝起来,然后组合起来,也是一个从国外报业发展来看,也是一个发展地路径,但是在我们也面临体制上的挑战。一个结论,财经媒体要做大做强,我们面临很多体制上的挑战,需要我们去突破,当然也需要我们主管部门能够开绿灯。谢谢大家!

  胡钰:谢谢杜总,杜总作为一线的财经媒体负责人,谈出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人才问题,还有一个体制问题,人才问题有培养的问题,还有使用过程中财经媒体和财经机构竞争的问题。体制问题面临一个行政体制跟我们企业化运作的矛盾。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在一线的同志可以体会到带有根本性的,这两个矛盾如何解答。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崔保国:我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们成立了清华大学和日本经济新闻共同的研究机构,清华日经研究所。目的是培养中国强有力的财经记者和财经编辑的人才。刚才秦总提到我们财经媒体地公信力的问题,现在看发达的国家有一个非常强势的财经媒体,强势的财经媒体是我们国家第一媒体第一品牌。比如华尔街日报,虽然是全美国发行的,但是在全美国有影响力的唯一的报纸是华尔街报纸。还有英国的金融时报。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时报。日本经济新闻几乎是日本商务人士人手一册,还有政治家,高层人士必须看的。发行400多万份。而且影响力非常大。我觉得要打造中国的财经媒体,肯定有一个空间,中国肯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主要是需要一个公信力,还有渗透力。渗透到大家生活当中。第一财经是我们财经里面办的最好的财经媒体。我们实话实说的话不是理想的媒体。我们财经媒体是比较弱势的媒体。我们最主要的是缺乏真正的财经记者和财经编辑。我和华尔街日报,还有日经的高层领导,了解他们,就是打造一个财经媒体的记者刚才讲是五年,国外的财经大报来说八年才可以培养一个财经记者。培养一个政治记者大概需要三年,培养社会新闻的记者当年可以出来。那么这种记者是非常专业性的,是非常难以打造。而且不仅仅有非常高的专业水准,还有非常高的伦理、道德和品德。你比如说财经记者在伦理、道德和品德上做得不好的话,可以做很多的像股市财经、还有和企业接触也好,他们可能毁掉财经媒体的公信力。财经媒体的记者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我们清华大学现在为财经媒体、为中国的未来财经新闻打造最优秀的记者。也是我们的目标。刚才讲到产业链、价值链,我认为在中国要想打造强有力的财经媒体,要搞清楚产业链,中国没有比较专业财经通讯社。英国有路透社,道琼斯,日本除了日经自己自身之外,还有时事社,还有共同社是地方报纸有一个共同的通讯社。那么时事社走了一个财经通讯社的道路。本来是我邀请的原来时事社的理事长,是一个财经记者,是一个很传奇的财经记者,后来当到了日本银行的副行长。从一个记者当到第二大财经银行的副行长。本来他应该发言的,但是因为他参加董事会,没有能参加。但是我觉得他的成长是很有意思的。刚才在产业链打造方面,虽然是立体化经营,还有报纸频道频率,立体化经营是一个必由之路,而且第一财经的结构非常科学。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望成为强有力财经媒体的事态。我觉得它最容易形成产业价值链共享,还是报和网的结合,还有报纸媒体的数字化道路,可能是我们今后在价值链,产业链方面需要着力的地方。

  胡钰:清华大学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让我们感觉到当前财经记者地培养非常紧迫。特别是谈了财经记者培养的时间,远远超过政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这个方面来看有待新闻院校进一步加强培养意识。特别是从财经记者培养的公信力,权威性还有渗透力方面值得我们去挖掘。

  张毅君:大家好,我想说一下几位前辈讲的财经记者人才缺乏的问题。我讲也是一个事实,有一天证券公司的老总接受一个记者采访,问这家公司新出的金融产品怎么样交易,未来影响力怎么样。这个老总说我自己不知道我们家推出这样一个金融商品出来。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每个月会有很多金融商品出来。这说明财经世界变化的速度在国内各个领域变化快。假设说可以看最近一年的时间,在整个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的金融商品法规地变化可能都超乎我们想象。何况来说,就一个财经的记者,或者是一个证券记者,金融记者来说怎么样可以这么快独立起来,可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这个方面是非常大的挑战,包括人才的数量还有机构的投资的,对记者可能有一些非常好的培养。让他们成长非常快速,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刚才很赞同公信力是财经媒体的基础的事情。我们财经媒体里面关键的就是一个在数字这个地方,这个数字关系所有人,每个人做决策和判断。举例来说,假设今天我们说一个股价指数来说,或者房价来说,可以影响每个企业做一些经营决策,或者小老百姓要不要投资股票,或者基金的重要依据。我们目前自己观察,在国内有关统计和调查数据来说,其实目前还是很缺乏,还有很大的一个成长空间的领域。我举例来说,大概在2004年2005年时候,那个时候等于国家的政策对上海房价涨价的时候,很多教授学者需要知道上海房价是不是偏高,需要一个数据说明这个房屋地,有关房屋控制率啊,目前房子盖好,没有人住的比率非常高的话,按照国外的经验可能有泡沫存在。但是专家找一些新的数据来说的话,只能拿到2002年数据,这到底跟2004年05年中间的变化,怎么样弥补起来,找不到。这个情况之下,只能去小区里面有没有很多信,表明这家公司住很长时间了。或者去看看他们有没有长期缴纳电话费。这个数据可能表明在数字的统计上面,我们没有办法跟现状做一些判断。另外财经媒体方面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是大家可以探讨的。在美国有一个市场非常发达,他们发布一些数据的时候,可以统计到说下雪的这个厚度多少,或者判断一个州的黄豆的生产和棉花的生产,遇到风雪的话损害程度多少。这不是政府机构做的,有的时候媒体的机构做这样的数据给大家参考。那建立一个权威之后,可以影响整个期货市场的价值的一些变动。可能在财经媒体或者一些服务一些消费大众,或者服务企业和产业来说,可能有一个大的成长空间在这个地方。也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挑战。2005年时候看到一个数据,国内的手机产业在哪一年几乎没有一家是赚钱的。没有一家赚钱的,表示这个市场是一个利用价格竞争,甚至供过于求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财经提供一个供需的情况怎么样整个产业面对这样思索的时候,能够精确掌握一些策略的运行,我想财经媒体可能未来可以做的一些服务。谢谢!

  胡钰:提出了很多的细节案例。让我们理解财经媒体如何运作。下面请王总。

  王冉:易凯资本可能在国内传媒娱乐领域最活跃的一家投资机构,在两年多在香港上市的时候,大家知道经济观察报被打进了海外上市的传媒牌子里面,也曾经是我们的客户。一个多月前刚刚做完了另外一家主流平面媒体的它的经营部分。广告经营部分对外引资的工作。目前按照国家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走审批的流程。作为跟中国的媒体行业,包括广电、包括平面媒体,保持业界接触的一家投资机构角度来看,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面,我觉得影响中国财经媒体的可能是两个大的事件。第一其实影响不光是中国财经媒体,还有全球的财经媒体,不仅是全球的财经媒体,影响的是全球的媒体。刚才很多人讲的所谓的跨媒体的发展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说,财经媒体或者传统媒体之所以要拥抱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手段,不是一个目的。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之所以考虑从一个单一的平面媒体走向包括电视、网站,手机等等在内的跨媒体的机构。是政府你不得不,在某种角度来说,每天看到广告的销售额,每个月下降的时候,当你看到这些新媒体的竞争对手从自己手里分走更多的广告份额的时候,逼着你考虑如何应对这样地冲击。某种意义来说,初期对所有人来说防御性的,没有人高瞻远瞩新媒体诞生的时候,我的收入来自新媒体,没有人这样。大家在挣扎和冲击的过程中一点点走到这一步的。但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浪潮之后,你必须面对。如果现在你问全球的最大的出版集团,还有一些时尚类的杂志的老总,我在上海见到其中的一家。他们现在想的全球的CEO,想的唯一的一件事,除了内部的人事以外,就是怎么样变成跨媒体,而不再是一个原来自己媒体的媒体。怎么样让自己的期刊集团变得不像期刊集团,怎么样让报纸变得不是报纸。有的时候他们矫枉过正,有的时候未必是好的结果,但是是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普及这个行业里面的话,影响大家对未来的一个判断。这个未来的判断影响我们的决策。第二影响中国财经媒体的一点是独特的,对于中国财经媒体而言一个特点,在过去的两年,特别是最近一年,以前的中国的财经媒体,拿报纸来说,基本上包括高端财经,包括经济文化报,还有第一财经,还有证券类的,市场主导的。以前这两类报纸完全脱节的,受众群完全不一样,广告客户不一样,受众模式也不一样。造成这样的情况,是中国的证券市场和中国的主流经济脱节的,当中国的证券市游离于主流之外的时候,没有进入中国本土的资本市场的时候,没有成规模像样的财经媒体。过去这一两年发生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随着一大批真正中国的支柱性的主流企业,回归市场,使得A股市场变得越来越主流了。所以我说的越来越主流,不是A股从一千点涨到三千点,重要的是谁在A股市场,什么样企业成为A股主流的企业。导致中国的A股市场变成跟中国的主流生活越来越紧密结合起来。给中国的财经媒体提供一个契机,有可能从一个高端走高端,低端走低端,相对细分比较明显的一个财经媒体,变成一个更主流的财经媒体。我们今天讨论价值链,其实价值链就是一件事你怎么赚钱?赚谁的钱?用什么方式赚钱?华尔街日报来讲就是细分两个大市场,一个所谓的消费者市场,还有一个所谓的企业市场。包括它的一些财经类的网站,然后企业市场是为企业提供一些数据,信息的服务。所以面对消费者卖的是新闻,当然卖一些资讯,面对企业卖的是资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讨论价值链,其实价值链本身没有太复杂的东西,你最终的话作为一个媒体,你离不开广告,离不开付费用户,可能是个人,可能是企业当然在中国我们目前付费的这种习惯,还需要时间。这会有一个过程,但是总的来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说到底跟上下流怎么打通,或者其他的媒体,而是说我是不是能够对主流的消费人群,无论是证券的投资者也好,还是关注

中国经济的高端财经读者也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资讯,是真正符合他们,让他们可以吸引他们。这一点回到刚才杜总提到的,说的非常好,确实跟我们整体财经的队伍有关。中国财经媒体要想能够成为真正的主流意义上的财经媒体,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的空间非常大,华尔街日报发行量200份,包括在线和传统的媒体,大概将近整个道琼斯20亿美元的收入,占60%。这个空间是有的,为什么我们怎么样拓展我们的空间,核心的问题在于你必须让你的内容变得更加精彩,让你的内容如何抓住读者。没有这个的话,如何跟广告客户打交道的时候不会有好的维持。确实我觉得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当然国家有国家的意识形态管理,因为毕竟传媒是一个产业,对于传媒企业来说,能够在资本上同外国的资本的道路打通,可以主动整合相关的其他的媒体和资源,其实我觉得今天已经有一批有这种市场意识的媒体的老总已经开始考虑了。这个时候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国家在
政策法规
方面,能够给予保证我们的意识形态管理不受到危害的前提下,能够给媒体产业更大的运作的空间。因为从根本来说,中国的传媒产业要想向中国经济一样,到2040年成为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影响的产业,离不开市场化的传媒产业的行为,是怎么样和资本相互结合。谢谢!

  胡钰:刚才我们五位嘉宾都做了发言。而且他们刚才的发言过程中没有很展开。但是我们从他们简短的发言中可以体会他们对财经媒体的思考。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点,给我们起到非常大的启示意义。这个环节的对话到此结束,谢谢五位嘉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