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学术研讨暨发布会实录(8)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12:13 新浪财经

  谢维和(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我自己很受启发。

  第一,因为我春节都不在北京,昨天才拿到寄给我的材料,昨天晚上看了,今天早晨又期来看,对整个成果领会可能还不到位,对它的价值、意义认识并不很到位。

  第二,我在具体的指标研究并不是很好,还值得学习。

  从教育社会分析来看,中国发展指数是非常有意义的,确实做得非常好。说一句通俗的话,在座的各位大腕,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没错,在座都是国内知名的专家,由各位专家参与的成果,本身也保证了成果的价值。我想简单讲三点:

  1,充分肯定中国发展指数的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有这么几个特点。从这样一个中国发展指数的体系来看非常重视人,因为如果题目像HDI是人文方面的指数就不奇怪,因为你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的报告,但是又把人的东西放在四个单项指标,扣住了人们生活的基本主题,所以充分重视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生活水平,健康、教育、文化,包括居住的环境,应该说这是中国发展指数很重要的一方面。像人类发展指数把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无可非议,这是应该的。但你是一个综合的发展指数,把人放在这么重要的地位,可见人大的学者看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有创新性。有几个创新我认为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1)对地区的划分。不管是科学院的报告还是其它几个部门搞的报告,都是三类地区,东中西、发达地区、欠发达、中等发达地区。中国发展指数搞的是四类地区,你们是按照聚类分析。相信专家在这方面肯定是不可挑剔的,这是一个创新。传统的分类方法,我在做教育的时候,发现也有问题。但是现在我坦率地说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很新的点,可以使我们受启发。因为有些东西发展差距,包括发展的不平衡性肯定要做研究。

  2),环境指标。

  3),增加了城乡居民消费比。实际上分析组类差距比分析组间差距更重要。包括中国本身来说,这个资料考虑了每个地方城乡消费比是一种创新。实际上还可以做得更细一点,非常非常好。

  3,概括性。不要做太多,太多往往不行中国有一句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疏才能不漏,密会漏的,这是有道理的。你什么都密,反而会漏掉很多东西。疏首先不是面面俱到,第二是抓大局,抓住相关性比较大的。

  这几条都非常非常好,还有其他专家讲的优点我就不重复了。他们都是专家,我是外行。

  第二,在方法论上,从进一步完善的角度,有几点我自己并没有搞懂的地方问一下,算是一个讨论。

  1,刚才袁卫讲到权重完全相同,当然你们下一步可能还会细化。

  袁卫:我们四个类是相同的,但是类里边的各个指标是不相同的,所以15个并不是相同的。

  谢维和:比如环境问题,环境效果、天数、人均治污投资总额,应该是有权重差异的,都可以讨论。

  彭非:刚才报告时间比较有限,权数我们用了多种方法进行了测算。因为权数给的是否合适跟结果有很大关系。最后我们这个结论是反反复复讨论的测算结果,各种各样比如加权的各种方法我们都测算过,但是结果不理想。比如我们课题组的专家,比如有环境学院的院长,他要能够解释你最后给的加权,我举个例子,他说和我们的理论研究不对,我们的人口学专家,比如我们给一个健康寿命,他说跟我们研究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不一样,是这么一个问题。

  谢维和: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你们没有完全概括。

  翟振武:权数之间的判断在很多指数里,指标选取了很多,在权数最后平衡的时候,都采取了平权的办法。

  谢维和:我估计如果像吴校长说的引起争议,恐怕这也是很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序列。

  第二,在做这个指标体系的时候,特别是实测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和其它正相关的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做比较,这样可能会比较好。我用这个中国发展指数测算中国不同省区的排序,我们看看和它最相近的、最接近的若干个指标体系他们的排序是什么样的。因为实际上我们讲科学,总是会有一定的重复性,尽管有其特性,但重复性总会有。在解释差异的时候,包括徐老师讲的差异,我们再去做解释,我们不是去泛泛做解释,不是所有的都做解释。如果有可能的话,跟几个比较相近的发展指数做一个比较,看哪些比较相同,哪些有差异性,跟人们的主观判断差异性比较大,这时你再做解释。这时作为一个中国发展指数就更能够凸现出它的独特价值,这样就会更好一点。包括我们有时自己做出的结论、研究的结论,也会把别人用同样或者是相近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我们比较看看怎么样,我们再来说。

  3,这些指标是不是考虑了当地包括GDP占全国GDP当中的地位。

  第三,我是做教育的,从教育方面说一下。这个中国发展指数很新,但是不是需要再完善一点。实际上成人文盲率这个指标显得相对旧一些,是不是还要用这个指标来反映中国教育发展,要考虑一下。第二,我们没有用中小学来考虑,这符合世界潮流,OECD在社会发展报告里,包括OECD有一个教育一览,也把重心从中等教育往高等教育上移,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是不是从比较的角度,各个国家世界上还是用人均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好一点,放在哪儿都会深刻,体现权威性更好一些。第三,谈到教育的结果,有些问题确实存在争议。最近我也做一个

教育公平跟教育效率,从98年到2004年发展变化的发展程度的差异研究,我用的是这个地方比如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北京是6%点几,上海是7%点几,它的GDP在全国的比例,它的失业比例在全国占多少,我就看这两个比例之间的比较,在这六年间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具有地区性,各个省区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在校生的比例和GDP的比例不一样,这都存在争议。

  我这些很不成熟的意见,供课题组的成员参考。说的不当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参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