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缺乏自主品牌问题,经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过问,终于引起汽车行业内外的重视,合资企业的中方老总们再也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连最不愿意谈自主的一些企业老总,也不得不向媒体发表一些言论,尽管有点言不由衷。
竺延风:“我们的轿车在500万辆以前一个独立的体系比较难形成”,“我个人认为是在后500万辆里头,会有一个自主品牌发展成长和壮大体系的关键。”“我觉得应该是在600万辆的时候,这个机遇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我们轿车产销达到600万辆之前,别考虑自主问题,到了600万辆以后,才仅仅是有这种“机遇”,即可能性。 [全文][发表评论] |
轿车“自主”日趋乏力 矛头直指三大集团
目前产销排名第四的长安集团老总尹家绪今年在某论坛上直言不讳:“实际上我看到中国汽车现在正在走‘拉美道路’也挺担忧。现在国家对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的鼓励还是不够。包括排在我们前面的,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厂家,他们都不积极推进这件事。大家只是搞‘拿来主义’。” |
苗圩:打造汽车自主品牌需几代人的努力
“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不是一朝之功。他说,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是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的。
评论:为什么三大集团轿车自主品牌只有红旗? |
工业化离不开汽车制造业
中国汽车为何要走自主开发之路
透过知识产权看中国汽车工业
中国不能永远“卖市场” 政策导向自主品牌
|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大事纪
18年交了一张创新“白卷”——研发现状的调查
“抄袭”背后是自主品牌缺失
大企业为啥缺少积极性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案例:“黑马”奇瑞 吉利造车 |
把根留住品牌才有生命力——英国汽车工业启示录
北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有着全球最为悠久的汽车工业史,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时过境迁,如今英国顶尖品牌的象征:劳斯莱斯和宾利已各自归入德国宝马和大众门下,被誉为“英国汽车教父”的MG罗孚集团成了本土品牌的幸存者。然而由于特殊的品牌效应,英国车的根基毕竟还在英国。
|
目标瞄准欧洲汽车市场 印度TATA让我们汗颜
印度TATA汽车公司是发展中国家打造民族自主品牌的成功案例,多年来销量一直稳居印度国内老大地位。最近,TATA又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欧洲。
现在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需不需要自主品牌的空谈上,而是要静下心来,积极创造自主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印度TATA是国内汽车企业学习的榜样。
|
车界“四大家族”修炼自主牌
汽车企业自主开发一款新车费用在1000万美元,而引进一款车型的技术转让费用不低于4亿元人民币,这本经济账不禁令国人对车价有了更多“平民化”的期待——
|
没有好的创新机制大型汽车企业轿车自主开发难
人们对中国汽车发展不满意的气一下子都撒到了“三大”身上。这确实违背了讨论汽车“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