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页 | 新闻 | 体育 | 邮箱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天气 | 答疑 | 导航
滚动 | 新闻总汇 | 国内 | 国际 | CBS | 产经 | 管理 | 会议 | 职场 | 名记秀
专题 | 区域经济 | 公司 | 债券 | 家电| 生活 | 专栏 | 产业 | 回顾 | 封面秀
股市论坛 | 沪市 | 深市公告 | 理财 | 银行 | 外汇 | 保险 | 期货 | 基金 | 招银财富 | 理财 | 网上银行 | 信用卡 | 金葵花理财
行情 新股 及时雨 要闻 焦点 公司 热股 B股 模拟股市
股票代码 股票代码检索
 
  权威投资公司高盛集团在《全球汽车业评估》报告中警告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风险将是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降,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
  汽车业在享受了连续两年多的井喷式增长后,终于遭遇了“黑五月”——今年5月份全国轿车生产增速比4月份大幅回落了12.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5月份全国共生产轿车21.51万辆,比上年同月增长30.5%,1-5月份,全国累计生产轿车103.1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7.6%。相对全世界汽车业产销增长几乎停滞,中国仍堪称一枝独秀。 [全文][发表评论]
  北京车展期间,一种观点在业界不胫而走:本次车展过后,中国汽车市场迎来的不是见者有份、你好我好的市场果实大分配,而是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大拼杀时代。
  中国加入WTO所承诺的汽车产品3年过渡期行将结束,国际资本已全面登陆,在资金注入、车型引进、金融信贷、汽车文化等各个方面,国外厂商已加大了对中国汽车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汽车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能力扩张存在巨大风险。 [全文] [发表评论]
  汽车业的残酷盛宴:资本巨头才能玩的游戏?
  最新公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似乎给这个行业特点一个最充分的注解,没有极高的投入比如20亿,你就迈不进这个门槛。
  吉利的李书福先生当年是何等的气干云霄,而在经受屡屡挫折之后,他也不得不承认“将近七年的实践和十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汽车这个行业确实不是像我们当初所想象的那么乐观和简单。”
    非理性繁荣下的车业危言:今朝有酒今朝醉
  汽车行业已经被国家列入需要控制投资过热的“黑名单”,而据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有三家暂时停止了汽车投资的贷款。种种迹象似乎在昭示人们:表面上看来超速发展的中国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到“限速”的阶段。
  面对日益惨烈的竞争,真正的“中国车”是否会消失呢?“危言”让人心寒,但愿是“危言耸听”。
  跨国公司在中国正在呈现集团化发展态势,“洋三大集团”雏形崭露。它们是:第一洋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领导着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第二洋集团——通用汽车(中国)公司,领导着上海通用、柳州五菱、上海通用东岳、金杯通用等企业;第三洋集团——丰田汽车公司中国事务所,领导着一汽丰田(包括长春、天津和成都基地)、广汽丰田发动机公司等企业。 [全文][发表评论]
  “没有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
  对话何光远:中国汽车到了转折关头
  没有自己的品牌,在世界经济中就没有地位,汽车工业合资后,不能放弃自主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
  汽车合资走到十字路口
  不久前,国外某媒体报道,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曾表示,在乘用车领域,合作伙伴东风的贡献几乎为零。日产随即作出澄清,说此言乃记者杜撰。但从其背后,我们仍可隐约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在跨国公司心目中的位置。
  WTO异变: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最后宣判
  “以市场换技术”的双赢论,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相情愿——现在,市场空间是腾给外资厂商了,但技术和品牌仍紧紧地攥在对方手里。在欧美日等强势制造业品牌压倒性的优势面前,探讨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比探讨如何赢得世界更有实际意义。
  WTO生死读秒:自主品牌的媒体焦虑和企业操作
  当日,在昔日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大公馆里举行的小型记者专访中,几位资深汽车记者一再设问陈虹:“我们何时会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我们还需不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我们还可能不可能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沉重的话题令空气一时为之凝结。
  中国汽车缺乏自主品牌问题,经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过问,终于引起汽车行业内外的重视,合资企业的中方老总们再也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连最不愿意谈自主的一些企业老总,也不得不向媒体发表一些言论,尽管有点言不由衷。
  竺延风:“我们的轿车在500万辆以前一个独立的体系比较难形成”,“我个人认为是在后500万辆里头,会有一个自主品牌发展成长和壮大体系的关键。”“我觉得应该是在600万辆的时候,这个机遇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我们轿车产销达到600万辆之前,别考虑自主问题,到了600万辆以后,才仅仅是有这种“机遇”,即可能性。 [全文][发表评论]
  轿车“自主”日趋乏力 矛头直指三大集团
  目前产销排名第四的长安集团老总尹家绪今年在某论坛上直言不讳:“实际上我看到中国汽车现在正在走‘拉美道路’也挺担忧。现在国家对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的鼓励还是不够。包括排在我们前面的,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厂家,他们都不积极推进这件事。大家只是搞‘拿来主义’。”
  苗圩:打造汽车自主品牌需几代人的努力
  “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不是一朝之功。他说,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是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的。
  评论:为什么三大集团轿车自主品牌只有红旗?
  工业化离不开汽车制造业
  中国汽车为何要走自主开发之路
  透过知识产权看中国汽车工业
  中国不能永远“卖市场” 政策导向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大事纪
  
18年交了一张创新“白卷”——研发现状的调查
  “抄袭”背后是自主品牌缺失 大企业为啥缺少积极性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案例:“黑马”奇瑞 吉利造车

  把根留住品牌才有生命力——英国汽车工业启示录
  北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有着全球最为悠久的汽车工业史,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时过境迁,如今英国顶尖品牌的象征:劳斯莱斯和宾利已各自归入德国宝马和大众门下,被誉为“英国汽车教父”的MG罗孚集团成了本土品牌的幸存者。然而由于特殊的品牌效应,英国车的根基毕竟还在英国。
  目标瞄准欧洲汽车市场 印度TATA让我们汗颜
  印度TATA汽车公司是发展中国家打造民族自主品牌的成功案例,多年来销量一直稳居印度国内老大地位。最近,TATA又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欧洲。
  现在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需不需要自主品牌的空谈上,而是要静下心来,积极创造自主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说,印度TATA是国内汽车企业学习的榜样。
  车界“四大家族”修炼自主牌
  汽车企业自主开发一款新车费用在1000万美元,而引进一款车型的技术转让费用不低于4亿元人民币,这本经济账不禁令国人对车价有了更多“平民化”的期待——
  没有好的创新机制大型汽车企业轿车自主开发难
  人们对中国汽车发展不满意的气一下子都撒到了“三大”身上。这确实违背了讨论汽车“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本意。
  汽车自主发展:企业、政府、消费者三管齐下
  根本束缚大企业开发活力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创新制度。有一位技术专家奇怪,与有的中小企业合作,他们真不懂汽车,所开发的产品却没有太大的问题。与有的大企业合作,他们什么都懂,就是开发不出来一个整车产品。[全文][发表评论]
  发展中国自己的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界的历史责任
  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只满足于“中国制造”,而应该从“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过渡。这样,才能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之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之所在,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安全之保证。[全文]  
本期制作:墨非
欢迎网友投稿、赐教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143;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新浪《财经观察》集粹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